虎父無犬子!這是華碩旗下最賺錢子公司華擎給外界的印象;91年成立的華擎在第一年就開始賺錢;隔年,就以每股盈餘5.2元,超越母公司華碩4.5元,創下紀錄。現在,華擎每股可以賺20元,並將於11月8日上市。在2日上市法人說明會當天收盤價為333元,穩坐興櫃股王寶座;現在,市場正睜大眼睛,等著看上市後,興櫃股王華擎,是否能一如益通、伍豐,稱霸台股?
#@1@#在法說會現場,一個頭髮半白的人,比現場所有研究員、外資分析師對華擎的未來期待更深,他正是催生華擎的推手、華碩4大創辦元老之一的徐世昌;雖然,面對可能是台股下一檔股王,各界以高標準檢驗華擎的表現;但是,徐世昌卻顯現出欣慰的神態,從他的表情說明著:5 年來,華擎確實已繳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成立華擎,源自於華碩企圖以無縫隙(seamless)策略,拿下主機板市場的大戰略計畫。2002年,華碩成立一專攻中低階市場的副品牌,和主攻高階品牌的華碩,在市場上,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準備一統江山。外表斯文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曾對外界表示,成立華擎,就是要以副品牌,直取流血殺價的主機板中低階市場。施崇棠的一席話,為華碩和華擎在主機板市場上,完成一場超完美切割:一個攻高階、一個攻中低階主機板市場。一場超完美切割計畫後,卻丟給20幾位優秀工程師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當時,徐世昌帶著20幾位華碩最資深的工程師,轉移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到一個輸贏未定的市場。一名華碩資深員工表示,華擎背負著「先鋒」的角色,到血腥戰場去「試水溫」。其實,華擎的誕生不如外界想像中的冠冕堂皇──為了完成華碩的雙品牌計畫。同業指出,華碩讓一群優秀、資深的研發人員,前進未知市場,萬一失敗,幾無後路可退;於是,市場上,內鬥出走的耳語甚囂塵上。進入新創公司──華擎,這一批研發人員以股票取代原先在華碩的高薪;過去,年薪300萬元的人,現在,每年發100張股票補足缺口;只是,今年興櫃股王華擎將上市,這批元老,將一夕暴富。為了華擎,徐世昌忙進忙出。除了從華碩找資深技術人員助陣,為了強化華擎在中低階主機板市場的競爭力,還從精英電腦挖來一員大將──吳載。
#@1@#曾經,吳載創下多項領先同業開發出主機板的紀錄,也曾讓精英鑫明集團主機板出貨量衝上全球第一,更讓當時在瑞銀科技產業研究部門的蘇豔雪,因「精英有8成的營收都集中在吳載的部門」,而認為精英電腦有業務過於集中的風險。精英副董事長許明仁表示,在精英,吳載並未進入決策核心;但,對徐世昌而言,他確實是帶領華擎打入中低階主機板市場的不二人選,經過遊說,吳載終於加入華擎。至此,施崇棠的超完美切割計畫,得以正式發動。當時中低階主機板,主要為組裝電腦市場,或者俗稱的白牌市場,每年有2~3千萬片的出貨,主要被鴻海、精英、技嘉、微星等廠商占據,但是,華擎有華碩品牌在背後撐腰,以「ASRock」品牌切入市場,通路商更打出「同樣價錢,何不買華碩?」買家已直覺地把華擎視為華碩,如此,讓華擎很快就站穩市場。華擎以急行軍姿態切入市場,成立不到8個月,在2003年初,吳載就領軍和中國大陸3家代理商香港雷射電腦、深圳迪科視像、上海路通優等簽約合作,強調和通路商分享利潤。其中,深圳迪科視像是深圳市進出口貿易量排名前33大,並在北京、上海、深圳設有3大通路中心,延伸到全中國6大地區的物流體系;上海路通優的下游有數百個通路商遍布在全中國30多個城市。透過與這些通路商合作,當年,華擎的出貨量便跳到377萬片,較前一年成長12倍。在品牌經營上,具有勝敗關鍵的價格策略,華擎向來具有侵略性。剛進入中國市場,華擎就訂定產品價格上限,不超過500元人民幣,直到2004年,因成本上升才退守。針對敵手,則採取緊迫盯人的作法,其他廠商一發表新產品,華擎的16款產品就馬上降價。
#@1@#華擎在價格上反映很快,對通路商的收帳速度也很快;「落袋為安」一向是華擎的最高指導原則,要求出貨給客戶一定要收現金,這是吳載多年行銷新興市場國家的經驗。另外,華擎曾經發生過通路商之間的大混戰。總代理、經銷商之間彼此競爭,處處都在殺價,讓消費者搞不清楚哪家的華擎才是最低價;結果,華擎在市場上坐實了最低價的名號;這,也讓其他廠商吃足苦頭。經過華擎進入市場攪局,鴻海原來的品牌「富本」,在市場優勢消失,最後瀕臨倒地不起;逼得技嘉成立第二品牌倍嘉來對抗華擎;精英則損失慘重,許明仁表示,由於吳載對精英的策略非常清楚,我們出什麼招幾乎早被看透了,當時,精英都是處於挨打狀態。
#@1@#吳載(總經理):明年我們會將量放大,把今年少掉的30%找回來。至此,華擎成為華碩的一顆策略活棋,圍堵鴻海,擊敗精英,成功完成「抗鴻反精」的任務使命。在中國以外,占華擎出貨16%的美洲市場,華擎則是搭上華碩通路的順風車,並挾著華碩第二品牌的名義販售,馬上站穩腳步。在歐洲市場,華擎則是大挖精英牆腳,許明仁說,吳載到華擎以後,就把精英的歐洲客戶也帶過去,讓精英受傷不輕;後來歐洲市場占華擎營收50%以上。華擎從成立第一年,出貨量只有27萬片主機板,3年內居然突破1000萬片,獲利表現搶眼,每股盈餘在2005年一舉突破20元,華擎逐年站穩腳步,更進一步登上興櫃股王寶座,讓施崇棠心中的「無隙縫」大計逐漸實現。但是,同樣是主機板廠商,為什麼華擎硬是比其他人賺錢呢?新光投信研究員張家萍表示,華擎一開始就定位在做「品牌」而不做製造,生產外包給香港的亦達,讓華擎的毛利率高於同業,例如以OEM為主的技嘉毛利率只有10%,而同時有製造和品牌的精英,毛利率在14%上下,華擎卻高達20.47%;主機板同業表示,華擎就好像主機板中的IC設計公司,工程師把圖畫一畫,就丟出去生產,所以,毛利很高。
#@1@#許明仁則說得更直接。華擎是挾著華碩的名聲和資源,例如華碩的品牌價值,就替華擎省下不少工夫,至少它不需要投入資源,讓市場重新認識它。除了享受富爸爸的名聲,一名華碩內部人員表示,華碩替華擎背了通路、行銷等高成本花費,甚至最早連財務都是華碩替華擎打理,華擎沒有自己的財務體系。弔詭的是,華擎、華碩雙方卻時時對外強調彼此競爭。例如華擎總經理吳載曾對外界表示「在主機板這塊市場,從2004年到2005年,華擎已經躍為華碩頭號敵人。」華碩美洲區總經理許佑嘉也公開說過:「華擎和華碩是競爭對手。」的確,在中低階產品上,雙方確有重疊,畢竟,高階主機板占華碩的出貨只有6成左右,其餘就是中低階產品。在華碩內部,也一直視華擎為敵手;但是,在公司,華碩和華擎主管的辦公室,比鄰而居;高層會議,兩邊的高階主管都會出席,就更令人感到吃驚;華碩和華擎,究竟是母子公司的關係,還是市場競爭對手?持股比重說明了部分事實。華碩持有華擎股權約67%,主要是以華瑋、華毓投資有限公司名義持有;在華擎董事名單上,除了吳載以外,3名董事:徐世昌、沈振來、童子賢,也都是華碩的核心人物。換句話說,決定公司重大決策的常務董事,是同一批人,從產品到決策核心來看,華碩、華擎真正完成切割了嗎?還是,對外獨立、在內整合的「超完美切割」?有趣的是,華擎的公開說明書中,還花了4頁的篇幅,解釋兩家公司的獨立性。
#@1@#徐世昌(董事長):說實在的,如果真的要殺價,沒有人殺得過華擎。今年,華擎終於申請上市;早在7月,即和聯傑國際、維熹科技同時通過證期局核准上市,前二者在9月前均已上市,唯華擎拖到11月;原來,是因為今年被精英、映泰發起降價策略,搶走市場,讓前3季營收比去年同期衰退30%。華擎營收目標達成率落後預期,雖然毛利率仍維持高檔,但仍不可輕忽。董事長徐世昌說,內部早已訂出回擊計畫。搶回市占率,成為明年主要目標;華擎將在未來的100天,採取積極行動。首先祭出「降價」策略,徐世昌公開嗆聲:「如果真的要殺價,沒有人殺得過華擎。」再者,鎖定目標市場。中南美洲是今年華擎市占率跌得最多的市場;預料,將成為復仇計畫中的一級戰區,對當地經銷商給的利潤,也可望增加;至於二級戰區,則可能落在東歐。
#@1@#許隆倫(華碩第一批移民):就算沒有華碩,華擎仍是一家賺錢的公司。最後,便是切入高階產品。總經理吳載提出他的PQ面積理論,他說,為了讓Q(數量)成長,勢必會犧牲到P(價格),因此,華擎希望藉助高階產品的高單價、高毛利,來維持華擎獲利目標,也就是維持PQ面積不變。徐世昌則說,在今年第2季,看到廠商在低階市場上,仍持續纏鬥,意識華擎必須往更高階發展;所以,明年將切入高階主機板市場,並希望推升它的營收達整體營收的35%;此舉,勢必和華碩產生正面交鋒。但是,只要一談到這個話題,華碩、華擎就拿出兩者獨立的老調再彈一遍:華擎做高階板子,不見得和華碩是有重疊或者衝突。只是,市場怎麼解讀呢?在大者恆大的新競爭環境中,華碩、華擎相互競爭,結果,可能將其他競爭對手拋在更遠處;看來,華碩玩的是「外打內合」的戰略,透過某種程度的競爭,彼此拉抬。不論如何,新興市場需求正起,主機板發揮空間仍大;套句第一批「華碩移民」許隆倫的話:「就算沒有華碩,我們還是一家很賺錢的公司。」果然,展現興櫃股王的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