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寫台股研究報告到午夜,早上6點半,David(化名)睡眼惺忪地打開報紙,赫然發現一張熟悉的臉孔。媒體大篇幅地報導著,掌握大陸數千億台幣基金規模的台灣基金經理人,頓時把David拉回到初入行的景象。那一年,David和這位報上的所謂來自台灣的大陸明星基金經理人,因為操作的基金績效良好,同時被台灣媒體喻為投信界的明日之星。如今,當年的同儕對手,掌握2千億台幣以上的基金規模,比自己多20倍以上。David自問:「他能,我何嘗不能?」
#@1@#這是近1個多月以來,許多基金經理人午夜夢回時,不斷掙扎和自問自答的問題。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說,這一波以企業金融和財富管理為主的金融人才西進,「只是一個開始」,因為從去年至今,光是經緯接獲的金融人才需求量,就成長了25%。萬寶華企管顧問總經理劉玿廷認為,優秀的人才往薪資高或機會多的市場流動,是全球化下必然的趨勢,而他更預言,未來大陸金融人才的年需求成長率,將會上看30%。如果把金融產業分為證券、投信投顧、銀行和壽險業,哪一個部分的中高階人才需求最大呢?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中高階人才仲介負責人吳璧昇表示,目前在這4大金融產業中,以銀行企業金融部分的人才需求最多,主要是因為外商銀行獲准承做人民幣業務後(大陸加入WTO後必須陸續開放金融業務),而外商銀行和大陸本國銀行為了爭取台商在當地投資的資金需求市場,皆大動作透過諸如人才仲介等方式挖角台灣企金人才。而這個企金人才的市場到底有多大,雖然無法精確的統計,但104人力銀行(中國)獵才總監黃至堯舉例,大家不妨以大陸台商的數量來看企金市場的人才需求。因為在大陸的台商,不管是IT產業上、中、下游的企業,到目前大家從投資觀點出發,常掛在嘴上說的中概或中概內需型的企業,都可能因為生產(或擴產)有資金的需求。但在大陸資金市場仍然受到高度管控的情況下,當大陸台商接到大訂單而打算擴廠,想借錢,自然得向當地的金融機構借。因此,大陸當地金融機構,為了搶到台商貸款業務,所延伸出來的企金市場之大,所需人才之多,則不難想像。許書揚指出,為數眾多的台商,不只是台灣企金人才的優勢,甚至是財富管理等業務,在「土不親人親」的情況下,台商還是偏好找來自台灣的金融人員來服務。
#@1@#在證券部分,由於大陸當地並沒有外資券商,而大陸券商偏好聘用當地人才,因為大陸這幾年的證券經紀業務隨著近年的股市上漲而成長,市場上基礎人才的需求,早就可以自給自足,不假外求。台灣西進的證券業人力,多半是台灣的公司外派在大陸做市場研究,為現行的大中華區投資市場收集情資,也替未來證券業登陸預作準備。國內前5大券商之一的證券公司副總表示,前往大陸的證券業中高階人才,只要摸熟大陸市場,2年後台資的證券商登陸時,當地分公司的高階職務,就虛位以待了。雖然,證券業目前分不到大陸股市的油水,但由於股市熱絡,高達1億的股民在股市中賺得盆滿缽滿,而且隨著人民的資產增加後,財富管理的市場所衍生出來的人才需求更為可觀。而大陸官方為紓解股市過熱情形,在2007年6月通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使得大陸熱錢得以透過基金投資海外市場,進而對台灣的基金經理人及投資研究員的人才有需求上升的情形,接下來,就會如當年挖角消金人才和現在挖角企金人才一樣,希望藉由台灣財富管理的中高階人才的經驗,再替市場規畫出一套從銷售端到管理端的經營模式。
#@1@#不過,大陸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明確,但人數上卻沒有增加很多,劉玿廷表示,主要是因為大陸2008年1月將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這個法令保護許多勞工權益,使得大陸企業(含金融業)刻意的抑制聘雇人力的需求,採行「少量菁英制」,但只要半年至1年後,整個制度熟稔了,金融人力的需求,將會湧現。至於,在壽險業部分,雖然因為2001年由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為首的多家保險公司,大舉向台灣壽險業務員招手,產生一波名為「龍騰計畫」的人才西進潮,當時西進的壽險業務員,替大陸保險市場注入行銷的新觀念,但王廣志指出,這波人才不經意地「教會」了當地的業務員,使得大陸本地的業務員行銷技巧愈來愈強,對台灣壽險業務員的人才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大陸壽險保費的湧進,使大陸的壽險公司人才的需求轉為台灣壽險資金的投資管理人才及精算師。
#@1@#有別於王廣志對壽險業務員西進機會大減的說法,黃至堯則認為,大陸對台灣人才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質與量的人才市場不同。雖然沿海地區的當地壽險人才,因為學習能力強,有逐步取代台灣西進的業務員的情況產生,但大陸市場太大,目前整體的發展才剛剛延燒到二級城市,而二、三級的保險市場仍有待開發,這些都還需要經驗較充足的台灣壽險中高階業務及管理人才,以陸資保險公司為例,10幾個城市的分公司總經理,都是由台籍壽險業人才擔任,而這些各地分公司的市場潛力,都比台灣大很多。而除了壽險市場之外,產險市場的人才也有相當的需求,因為隨著台商在當地的工廠愈多,就會衍生相當數量的產險需求,例如工廠基本所需的商業火險(例如大型機具的鍋爐保險)、工業工程保險等,投保相關保險時,都需要有經驗的台灣核保、鑑價、業務人員代為辦理。
#@1@#台灣金融人才的優勢在哪?要具備什麼樣特質的人,會成為大陸金融市場中的搶手人才?吳璧昇分析,就企金人才來說,首先應要有5~10年的經驗,而且在台灣有外商工作或外派海外的經驗,和不錯的客戶基礎(客戶中的上市櫃公司愈多愈好)。王廣志進一步解釋,最好的企金人才,是要具備放款的知識、風險認知、相關客戶的需求、了解台商在大陸和台灣的營運情況等。而台灣金融人才比大陸強的地方,就在於能夠抓住客戶需求,還有對「服務」概念的認知及技巧。而其他如消金部分,至少在台灣得要有10年的管理經驗、協理級以上資歷。由於,目前這一波的人才是外商銀行業務擴張帶起來的,所以有外商工作經驗的人,愈容易受到青睞。光是有大陸金融首都之稱的上海,港澳台及外商金融單位的從業人數,就從2004年的6200人,到2006年的1.42萬人,成長率在200%以上。而以財富管理部分的基金經理人和投資研究為例,王廣志不諱言的指出,如果你只是研究台股,只懂台股市場(除非是以更鉅觀的思維觀察台股),是沒辦法去大陸發展的。因為,目前大陸市場欠缺的,是擁有海外基金和投資管理經驗、區域或國際市場投資視野的基金管理人才;而在研究的部分,則是需要以資產配置和策略面方式研究總體經濟者,所以並非只要在台灣有管理基金或研究經驗者,大陸就會照單全收的。而基礎財富管理人才的門檻較低,只要有4~5年理專經驗,且必須先考取大陸相關證照,但這一類的人才因為訓練期短,所以被取代性較高。
#@1@#除了特定的人才之外,大陸對於高階經理人的需求仍然暢旺,而在2003年前後到大陸闖天下的高階經理人,有些卻在近2年悄悄的回台。吳璧昇認為,主要是因為對陸資企業的經營文化不適應,再者,就是無法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因為這些高階經理人即使在台灣能夠有效管理北中南數家分公司,多是10年打下來的基礎,但到大陸去,可能1年就要你開10家分公司,所以快速的反應力和移動力是相當重要的。整體來看,想要到大陸發展的金融人才,在年齡上以30~45歲之間最好,以兼顧穩定性和衝勁。要怎麼樣才能進入大陸市場?在目前台灣金融業仍然未能登陸的情況下,人才流通的方式有三:一是透過外商集團內部的派遣,直接前往大陸,或先至香港任職,再轉進大陸;二是同屬外商金融單位的挖角;三則是透過獵人才公司前往。不過,吳璧昇和王廣志都表示,現在去大陸工作,薪資上已經不像早年外商派駐大陸一樣,薪資有150%的成長,目前大陸所提供一般中高階金融人才薪資的水準,和台灣相去不遠。能力愈強,可談的薪資自然就更高。但薪資不應是西進與否的重點,重要的是在於接受更大的市場挑戰和考驗。黃至堯則認為,只要是人才,不怕在能力受到肯定之後,薪資不會有成長。
#@1@#如果一名中高階金融人才在台灣的年收入結構為「70%底薪+30%獎金=200萬元」,但到大陸之後,即使薪資和台灣差不多,剛到大陸時可能因為人脈還沒有建立,所以沒有高額獎金。但3~5年之後,隨著經驗及管理資產規模的增加,獎金的比率可能從原先台灣的30%,劇增到100%以上。許書揚認為,現在台灣的金融人才,還有2~3年的競爭優勢,再過幾年,大陸方面培育到海外唸金融(甚至在海外金融單位工作過)的「海歸派」回到大陸,那時,台灣金融人才的賣相,就未必有現在這麼好了。黃至堯也表示,西進的基礎理專人員少了5同(同鄉、同姓、同儕、同胞、同學)的人脈,最大的優勢還是以服務台商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