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環境的社群生態開始,瞭解每個平台的社群特性以及經營方式,小到版面設計、分段方式,大到社群平台電商上的商務經營守則,幾乎都能得到一定的見解與教學,算是在這個時代行銷與經營網路平台的教戰守則!主要分為幾大脈絡,一開始是未投入時期先慢慢觀察社群生態,瞭解每個平台對於自己的優劣勢。接下來是選擇投入的社群平台,分析自己受眾喜歡的內容。有了受眾以後開始與客戶、粉絲進行互動,不管在商業互動的內容設計上或是平常的問答培養與粉絲的情感,都有了之後再慢慢建立忠誠度。
建立品牌的價值與鐵粉
分為打造個人社群、觀察粉絲的留言與評價、進入社群後的狀態、與粉絲互動、建立忠誠度這五大項,例如在Instagram運作商業品牌或個人自媒體時要具備的社群思維,便是每一個社群帳號都是獨立的社群圈,需要設法加強單一帳號社群圈的實力,用這樣的思考模式經營IG,才有機會讓社群圈變得更加強大。
這裡就需要用到「同心圓理論」,一開始尋找客群、粉絲的範圍,透過同心圓理論去想像自己社群圈的樣貌,而追蹤者就是吸引在圓心外形成的圓,這個圓的外圈越厚,代表社群圈的向心力越足,粉絲對帳號的忠誠度就越夠、轉換力強。但社群圈的厚度和粉絲數量無關,並不是粉絲越多,就能擁有越高的忠誠度和轉換能力,一切都還是得依靠平時的內容及互動來鞏固社群圈的厚度。社群圈越厚,越有機會影響陌生潛在粉絲,把他們圈進來成為粉絲。
其方法就是:1.內容產出,2.觀察受眾反應,3.收集受眾的回饋,4.調整內容再產出。簡單來說,先透過基本理論大概知道受眾的範圍,再產出事物投入媒體觀察反應,更加理解大家渴望得到的內容後,再投其所好讓粉絲願意繼續關注。
對商業經營者來說,將重要的標題或是優惠資訊、連結放在最前幾行,能省去受眾按下「繼續閱讀」的動作,以最快、最直覺的方式傳達訊息。資訊量爆炸時代消費者渴望在最短時間獲取最大量資訊,揣摩過接收者的心理與習性再改變文案的編排確實非常值得學習。
在前期過程中觀察粉絲的回饋也非常重要。很多品牌在面對消費者或粉絲時,大多會忽略實際回饋的效益,而把注意力放在成效數據分析上。事實上來自受眾的回饋數量雖不及洞察報告成效指標來得高,例如留言或評價次數多數時候也比按讚次數或分享次數少,但這些回饋卻比平台上的數據,對釐清受眾需求更有幫助。
一般來說,來自受眾的回饋分成:社群平台留言及訊息、評星評價、照片或影片的回饋,留言和訊息通常能代表粉絲及消費者反應的原貌,比按下追蹤或喜歡來得有力許多。而比文字和星級評價更有說服力的,就是影像或圖像的紀錄回饋,一般來說,零售業者會獲得較多這樣的回饋內容,不過現在也有許多KOL的社群平台上,轉貼滿滿經網紅或KOL代言及推薦某些產品後,粉絲主動購買並交出「作業」等實際的影像回饋。
以IG來說,當受眾主動購買品牌商品或服務、KOL推薦的商品後,發布在顯示動態或貼文上,標註品牌或KOL,即可讓被標註者(@)輕鬆轉貼這些素材到自己的版面中,這是目前社群平台受眾回饋最大化的呈現方式。
企業品牌、單一人物 經營大不同
有受眾主動提供的回饋照片或文字,踴躍程度越高,代表社群平台不斷在進步,也是目前在社群平台行銷或建立自媒體的優勢,也能更加擴散原本不在設定群眾的用戶內達到行銷與持續擴展發掘受眾的效果。
電商社群媒體行銷就是要穩定有策略的與粉絲互動建立對彼此的忠誠度。在網路上受眾對於企業和個人品牌的情感投射是不同的。一個企業品牌、團體品牌,和一個獨立的個人自媒體、網紅、公眾人物,在社群上不僅觀感不同,經營方式也有很大差異。例如,商業品牌像是零售電商等,在網路社群上有以風格為主軸做行銷操作,也有以低價策略為招攬方法,這些不同的行銷策略都是為了達到「銷售轉換」的效果。但是個人自媒體或KOL等,可能希望得到的效果並不是銷售商品。有的個人品牌希望能得到多一點追蹤數,有的人則希望分享自己喜愛的東西給有需要幫助的人,或者分享專業領域的知識期盼引起討論等。
受眾對單一人物的情感投射,比起面對品牌,更容易帶入個人對於人物的主觀印象。面對這兩種不同的社群經營模式,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提升形象達成目標,又有哪些部分是在經營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都是經營者在電商社群媒體運作需時時修正與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