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基金創辦人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自1988年以來曾3度橫貫中國大陸,在此期間,對於中國人民的勤奮與重視子女教育留下深刻印象。羅傑斯認為,他在2003年的上海,看到了1903年紐約的影子,一切正要開始蓬勃發展,並且預言21世紀會是屬於中國的時代。
#@1@#果不其然,中國股市在結束自2001年以來長達4年多的空頭市場後,行情就從2005年底開始起漲,氣勢有如同蛟龍升天般,一發不可扼抑。其中,上海證券A股指數自1200點起漲以來,短短不到2年光景,不僅突破2001年2341點歷史高點,最高還曾攻克6400點關卡,投資報酬率高達435.75%。而與中國大陸毗鄰的香港股市,亦因為中國經濟強勁成長連帶受惠,加上今年以來又有「香港直通車」等資金面的題材炒作,讓恆生指數從2005年底15000點狂飆至31000點,漲幅不僅超過1倍,而且無論是指數或成交量,今年以來,亦連續數月同步突破歷史新高,市場熱度自當不言而喻。至於台北股市,雖然受到政治與高油價等因素干擾,漲升動能比不上中、港股市,但在產業營運表現漸入佳境的支撐之下,台股加權指數亦從2005年6000點緩步推升至9800點,漲幅亦超過63%。但就現在回頭來看,中國與香港股市持續看好,早已不是新聞,即使短期因為中國祭出政策降溫而使中、港兩地股市出現同步回檔修正,但就長期趨勢來看,投資中國、錢進香港仍會是一門顯學,無論是外資法人,或是台灣本土投資人,只要有門路、有管道,錢進中國淘金亦成為必然之趨勢。問題就在於,人人都知道中國股市仍會大漲,但到底是漲些什麼股票呢?而香港股市未來一片大好,但好又是好在哪些投資標的上呢?賺全世界的錢已為現代投資獲利必然趨勢,雖然在兩岸間因為政治管制等緣由,投資中國管道並不暢通,但從日前政府開放國內基金可將基金規模10%的比重投資於對岸股市,並進一步採負面表列的方式,除了國企股(H股)、紅籌股、陸股等中國企業外不得投資外,於香港掛牌的部分具中國成分的指數型基金(ETF),國人則可透過本土券商以複委託的方式進行投資,這也可說是變相間接投資中國的一種方式。而由這樣的趨勢來觀察,在明年台灣總統大選之後,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兩岸投資金流持續性的鬆綁,亦會成為必然潮流。
#@1@#但面對這樣的趨勢,你已經做好準備了嗎?你對中國股市或香港股市真的了解嗎?正如同羅傑斯的投資哲學:不要投資自己不熟悉的產品、不要聽分析師的話、不要存著賭博的心看待股市。就外資等專業投資機構的角度來看,在錢進全球布局時,這個市場是否值得投資,第一步所著眼的重點就在於該國經濟的成長性。如果一個國家經濟表現不出色,甚至是出現衰退,獲利表現再怎麼突出的企業,也會因為總體經濟環境的牽累,不容易獲得較高本益比的「禮遇」,股價漲幅自然就會相當有限。反過來說也一樣,在景氣繁榮的大多頭行情中,企業獲利表現只要稍具成長,股價就有機會大幅拉升。也因此,從大至錢進國際,小至尋找飆股,成長性都是放在最前端的考量因子。
#@1@#評斷一個市場總體表現及成長性,最重要、亦是最普遍的指標就是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而從中國、香港,及台灣的GDP表現來看的話,中國表現依然是一枝獨秀,2007年前3季GDP就達到16兆604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11.5%,預估2007年全年成長率亦會維持在該水準之上,這是自2000年以來,連續8年GDP成長率維持在2位數以上的高成長動能,環顧當前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皆無人能及。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與世界銀行的預估,2008年中國GDP成長率仍能維持在10.8%高水準,雖然較2007年的11.5%略為下降,但與今年上半年所做的預估值8.7%相較,高出2.1%,這也正反映出目前國際金融機構對於中國經濟前景較上半年明顯樂觀許多,其中原委,世界銀行指出,「內需帶動中國經濟擴張速度超乎預期」。而香港、台灣2007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5.3%與4.1%,在亞洲四小龍中,香港表現僅次於新加坡的5.5%,排名第二,至於台灣,則輸給南韓4.5%,四小龍中敬陪末座。不過,從港、台200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來看,分別為5.9%與4.9%,雖然表現不如中國強勁,但經濟成長力道卻優於2007年,而且整體經濟展望亦比今年上半年時樂觀。而次級房貸所造成的衝擊,世界銀行則認為,「對東亞國家幾乎無任何負面影響」。而在中國經濟火車頭的帶動下,港、台2008年景氣前景確實是相對樂觀許多。除了經濟成長的考量外,事實上,亦要回歸到「投資價值」層面進行思考,也就是說,無論是大陸股市、港股,以及台北股市,加權指數皆位在相對高檔,股價是否存在太高了些的疑慮?尤其是中國股市泡沫化的問題,更是近年來各財經單位與投資機構三不五時就出現的話題。
#@1@#從本益比這項指標來分析,兩岸三地中,以上海股市的69.56倍最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69.56倍的本益比亦為全世界最高。這也意味著,如果現在投資上海股市,至少要69.56年才有辦法將本金賺回,但是如果中國經濟能夠維持每年10%高度成長的話,則只要花20年就能夠將所投入的本金完全賺回。也就是說,若是將中國持續性的高度成長也計算進去的話,事實上,中國本益比偏高的事實雖不容否定,但仍然是可以為投資市場所接受。也因此,羅傑斯亦認為,「中國股市的泡沫會破掉,但卻不會發生崩壞。」這也意味著,中國股市每經過一次修正,就會是一個絕佳買點的浮現。
#@1@#至於香港股市與台北股市目前的本益比分別為23.15倍、17.66倍,基本上來說,以明年經濟成長動能優於今年來看的話,香港與台灣股價雖位在相對高點,但還不算是有過熱的疑慮。其中,值得留意的地方在於,台股本益比明顯低於港股,但從經濟成長率表現來看,台灣雖略遜一籌,但GDP成長率的差距卻從2007年1.2%拉近到2008年1%,也因此,2008年台北股市表現或許會有與港股的比價效應發生也說不定。若是先撇開政治相關的非經濟因素,回歸景氣基本面來看, 2008年兩岸三地的經濟表現,其實還滿值得投資人期待。但即便是如此,景氣大方向看對了,站錯產業位置,仍然未必能夠賺得到錢,更別說是因而致富。雖然都處於東亞位置,但中港台三地經濟發展歷史背景、政經狀況,乃至於國民可支配所得結構皆大不相同,也因此,所發展出的產業環境亦不盡相同,所以,尋找出每個國家最具競爭力或成長性的產業,趁此經濟展望看好之際投入,通常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別從上海股市、香港股市,以及台北股市掛牌企業的獲利性與成長性等基本面因素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出3個市場在產業發展上,各具不同時空特色。
#@1@#自鄧小平、江澤民時代,包括引入外資、貿易市場開放,以及物產私有化推動等對於經濟改革與開放的政策,確實都是促成中國經濟高度成長,以及個別國民所得提升的重要推手。老百姓口袋有了錢,自然就會想過好日子,消費能力自然提升,接著就會去炒股票,這與民國60、70年代台灣狀況頗為類似。然而,即使是如此,整個中國的民生環境與投資環境與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相較,仍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也因此國家所推動基礎建設之需求,正是促成中國經濟高度成長的最重要動能。而這個趨勢在胡溫體制所推動的「十一五計畫」中表現更為明顯,其中,包括了青藏公路、西氣東輸、西部大開發……等超大型工程,皆是帶動中國內需市場成長的主要動力。也因此,在上海股市掛牌的族群中,包括鋼鐵、水泥等原物料的金屬與非金屬產業、機械設備儀器產業,以及石化塑膠產業,近3年來,無論是獲利能力,或是獲利成長性,都是以常勝軍之姿活躍於上海股市之中,其中,像機械設備儀器產業中的中國航舶,目前還穩居於中國股王寶座可見一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如之前所說,中國老百姓口袋有了錢,消費能力自然提升,除了炒股票,當然也會想吃好穿好用好,趕趕流行,也因此,除了基礎建設相關行業外,零售業、食品飲料業,乃至於信息業(手機業)亦成為近3年來獲利持續成長的焦點產業。
#@1@#如果聯想香港具代表性的國際「品牌」企業,豐銀行(HSBC)可以算是個典型代表作。而如果談到香港富豪大亨的話,那同時擁有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則可堪稱代表。這點與台灣會直接想到台塑集團的的王永慶、台積電的張忠謀,或是鴻海的郭台銘,以傳統製造業及電子業為主軸的產業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性。這點反映在高獲利族群前100名的產業分布上來看,綜合企業(如長江實業,既炒地,又炒股,還開酒店)、地產、金融分居前3名,合計比重正好50%。
#@1@#而反映在股價上,渣打銀行、香港證券交易所、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豐控股等也都居於前20名高價股之中,簡單的說,香港正是以金融地產掛帥的市場。而從獲利成長性來看,港股中科技、工業與電子產業亦占有約3成的比重,但若是扣除掉陸股、H股、紅籌股,以及台資企業,實際上香港真正有展望的製造業與電子業還真的是屈指可數。另外,有別於其他市場,零售、媒體旅遊、保健生技(以醫療服務為主)等產業亦具有獲利成長性,綜合金融、地產等主流產業來看,香港還真是個金融、地產與服務業的多元發展的天堂。
#@1@#至於台北股市,從每股稅後盈餘前100名企業產業分析來看,電子業就占了67%,其中,半導體產業、電腦、電子零組件還分居前3名,而且獲利前10名之中,電子股就占了9檔。另外,從獲利成長性來看,電子產業也占了50%比重,其中,電子零組件、電腦、半導體亦是分居前3名,而獲利最具成長性企業前10名中,電子股也拿下了8席名單。簡單的說,無論從獲利性來看,或是從獲利成長性來看,台股就是以電子股為主流,這點是不容置疑的事。當然,會有這樣的結果發生,也與政府長年來「重電子、輕傳產」產業政策導向有絕大的關係,但這也造就台灣電子業,無論是半導體、光電、電腦、通訊,乃至於消費性電子,都已建構出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亦使得台灣在電子產業上,無論是生產成本,或是生產技術,都具備優於世界先進國家的生產實力,也因此,無論過去、現在,或是至少未來10年,電子產業仍會是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