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時,山西商人與猶太商人、威尼斯商人,並稱為世界三大商幫,然而,今日威尼斯商人已不復昔日威猛,但猶太商人依然執全球金融業牛耳,山西商人活躍於明清兩代,而歷經20世紀的戰亂倥傯,曾經銷聲匿跡,但到了20世紀末,卻再度引領商場風騷。山西商人與猶太商人發跡致富,常非一人數載之功,便可從平地起高樓,而是集一個家族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努力,方能從赤貧翻身成豪富,而驅使家族成員不斷逆風而上的,不是別的,正是信念;雖然,現代人已無法接受如此漫長而艱辛的「發達之路」,但晉商、猶太商人奮鬥不懈精神,仍值得一書再書。歐洲經濟史學家常帶著不可思議感嘆的筆觸,描寫猶太商人家族的崛起。多數猶太商人家族的始祖,只是貧無立錐之地的工人,但當歐洲社會開始資本主義化時,這些窮苦的工人發現了鹹魚翻生的契機,然而他們辛苦一生,積攢了開設一家小店舖的金錢,但卻已年華老去,於是由子女繼承其遺願。
#@1@#第2代同樣辛苦一生,靠著開舖子,可能也兼營高利貸,儲蓄了足以開設工廠的資本,到了第3、第4、第5代後,這些猶太家族已茁壯成舉足輕重的工商業巨擘,而且常保富貴,沒有衰頹跡象。明、清兩代的晉商,階級翻身的過程,幾乎與猶太商人如出一轍。例如,出身山西中部榆次的常氏家族,便是經過8代、百餘年的努力,才從牧羊工人蛻變成全國性的富商,興建了盛名不遜於祁縣喬家大院的榆次常家大院,常家在外貿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從清初一直綿延至清末,才因國際局勢驟變而沒落。明孝宗弘治年間,約當15世紀末、16世紀初,常家才從外地遷到榆次,從第1代到第5代先祖,都只是幫人放羊維生的雇工,經過1百多年後,此時明帝國已步入生命的最後階段,而累積了5代的積蓄,常家第6代才開始經商,即使僅是攤販式的「行商」,但已擺脫了貧窮的痛苦。
#@1@#又經過了2代的經營,此時明已被清取代,常家第8代的常威,身逢清帝國強大繁榮的盛世,靠著過人的膽識與勇氣,奠定了常家縱橫商界2百多年的基業。常威原本只是販賣布匹的行商,其實就是在路邊、夜市販賣衣布的攤販。他一生所做最重大也最正確的決定,便是跟隨其他晉商的腳步,前往北方的張家口經商。據傳,常威將所有錢留給了其他家人,身無分文地帶著3個兒子離家,沿路靠著幫人占卜算命,賺取食宿費,千辛萬苦來到張家口,仍以賣布維生,並開設了「大德常」、「大德玉」兩家商號。由於張家口是南北貿易要塞,常威生意極為成功,「大德常」、「大德玉」規模不斷擴張,之後更在清帝國擁有10多處分店,更從布業涉足茶葉、雜貨,產品行銷遍及蒙古、俄羅斯各地。常威第三子常萬達,更讓家族事業攀登巔峰。常萬達與多數晉商一樣,都從武夷山選購茶葉北上販賣,差別在於,他選擇恰克圖為茶葉轉運中心,後來,恰克圖被清政府指定為對俄貿易的唯一窗口,常家茶葉從此暢銷俄羅斯,成為清商之冠;常萬達也從俄羅斯進口皮毛,獲利豐厚。
#@1@#自雍正以降,清帝國採取鎖國政策,封鎖公開的海上貿易;但此政策並不意味清帝國全無對外貿易,畢竟清帝國版圖不像澳大利亞,是一塊孤懸於海洋中的陸塊,它在陸地上仍有眾多鄰國,民間貿易無法完全禁絕,尤其是對俄貿易,更是正史最常抹去的一頁。根據統計,到了晚清,常家輸往俄羅斯的茶葉,占清、俄貿易額的3成以上,足見其財大勢雄。常家最受稱讚的,在於他們不只是成功的商人,第9代常萬達便是知名的「儒商」,之後數代常氏子弟,中舉、拔貢者不乏其人,不過他們大多選擇從商,讀書只是常家培養子弟競爭力的過程。不過,到了民國初年,由於俄羅斯發生革命,俄商拖欠巨款,形勢比人強,終於讓常家不支倒地,結束了2百年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