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徵信所在2007年底作的全台300大集團企業調查中,出現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數據,根據他們的資料顯示,台灣企業已經非常明顯的進行外移動作。從數據上來看,他們估計「4年後,除少數高技術門檻製造業和內需基本工業外,其他製造業在台灣是否形同消滅。」因為這些廠商為了國際化發展,除了前往就近客戶需求的市場進行設廠動作之外,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的考量,也把生產基地從台灣移出。
#@1@#如果,真的如同這份調查的結果,台灣產業未來應該往「腦部」發展,就是多進行高科技產業的研發工作,把台灣當成全球設計中心,由台灣出發、放眼全球的生產,擺脫過去「世界代工廠」的位階,提升到全球研發中心。至於傳統產業部分,當然也必須加強未來的「服務」新概念,從「創意」出發,賺取傳統產業高階段的獲利,台灣才有機會繼續立足於世界。
#@1@#據中華徵信所公布的台灣地區300大集團企業調查顯示,300大集團所控制的全球分子企業高達9500家,其中並有5906家為設於海外的分子企業,海外投資比重已占集團投資的62.17%。另外,在這5906家海外投資中,更有1970家為投資控股公司,相當於在海外每投資3家公司,就有1家為投資控股公司,不難看出控股公司對集團企業在海外布局投資架構上的重要性。進一步分析,2006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提高到42.3%,2007年1至11月更上升到46%,其中11月的海外生產比例更創下47.7%新高,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從2004年起的32.1%、39.9%、42.3%,到2007年底的46%,外移生產比率4年來成長了43.30%,說明了製造業外移生產的趨勢,以此推估海外生產比率,在2011年將可能達到65.64%。而本次調查中,中華徵信所發現2006年300大集團企業海外生產製造業家數高達1853家,占集團全體製造業家數(2833家)比重已達65.38%,顯示集團企業外移生產相對於台灣整體製造業已先邁入高峰,值得關注在此趨勢下,4年後除少數高技術門檻製造業和內需基本工業外,其他製造業在台灣是否形同消滅。而為全球布局,集團企業對外投資也將更為積極,不僅製造業工廠外移,服務業也相中大陸和越南等新興國家市場,並且已經在積極轉進之中。大型集團企業的海外投資架構,為因應投資風險和節稅規畫,架構極為複雜,拫據中華徵信所針對100大集團全球布局投資架構層次所做的統計,如不計算第1層的母公司,其投資架構層次普遍在4至5層,少數集團的投資架構甚至最多可達9層。
#@1@#近年大型集團企業對外投資多指向新興國家,中華徵信所也針對300大集團企業,在17個新興國家(中國大陸除外)的投資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集團企業偏向於6大新興國家,且以東協國家為主,顯見對東協布局的重視,在東歐則以捷克較受青睞。如以2006年投資營收最高的新興國家而言,依次為馬來西亞、捷克、泰國、墨西哥、越南、菲律賓。若以投資新興國家的家數而言,則為馬來西亞、泰國、墨西哥、越南、菲律賓及印尼。其中,馬來西亞名列集團企業對新興國家投資營收總額及投資家數之首,顯見馬來西亞在東協的地位,深受集團企業的重視,對於越南的投資並不如想像中多,但隨著對東協布局的成熟,對越南的投資當會逐漸顯見。
#@1@#其實,台灣必須向外擴張也是不得已的事,一位企業主私下表示:「以中國來說,全球的企業都前往中國爭取商機,台灣廠商如果不去,當然就會喪失商機,所以,就算政府要禁止,商人也會設法前往中國的,因為這是世界潮流的趨勢,不是一個政策就可以阻擋的。」近年中國大陸因為環保、勞動等因素,生產成本逐漸提高,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往東南亞(如越南)發展,東元集團大家長黃茂雄就說:「不但要去,而且要趕快去!」所以,東元已經前進越南,而科技大廠的鴻海、廣達等也都有前進越南的動作。在這些大廠相繼前往之下,越南地區儼然成為下一個台灣企業齊聚發展的地區。據了解,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也於2007年底,率領重要集團幹部前往越南考查,台塑集團也已經注意到從中國移往越南發展的企業趨勢了。「這跟愛不愛國沒關係,這與根留台灣也不搭軋,這是世界經濟的趨勢。」一位企業主這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