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銀行也好、金控也罷,若將著眼點擺在國際市場,正如準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曾對金控發展提出的2個觀點之一「小而美」,雖然,這也是經營金融機構的一條出路。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金融市場裡,第一金控總經理黃獻全認為:「不僅發展條件備受限制,國內金控業務同質性過高,更是一大隱憂,若以未來發展潛力的角度來看,應努力先從國內領導級金控做起,再邁進亞洲區域市場的領導級金控,最後走向國際市場,與世界級銀行競爭。」
#@1@#對過去二次金改的諸多詬病,黃獻全指出,主要還是在於硬性規定國內金控數,必須從14家縮至7家,以及3家銀行達市占率10%兩個面向,他認為「市占率這個數字,對銀行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重點不應擺在一家銀行的規模有多大,而是與其他同業有何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並在符合公平、公開原則與市場機制下,進行整併。有鑑於先前數家銀行併案,飽受各界批判,黃獻全認為,「未來金控與銀行的整併,要在兩廂情願下達成,避免惡意併購的情況繼續產生。」以群益證的招親案為例,既然以投資銀行做為未來設定的目標,勢必就需要一家銀行,做背後的支撐,因此,這種併購的模式,就是建立在彼此互相需要的經營策略,屬於善意併購。雖然現在的銀行,已在市場汰弱留強後,留下體質良好者,但是黃獻全認為,「銀行間彼此業務同質性仍過高,並沒有差異化的展現,若從長期角度觀察,未來勢必將出現同業間殺價、存放款利差不斷縮小等,惡性競爭的局面。」因此,對未來新政府上台的期望,黃獻全進一步指出:「不能再像過去採硬性規定,而應該提供誘因,引導銀行走向金融改革的道路。」舉例來說,在銀行分行的設立與遷址上,要能給予不同於現在的條件,另外,企業放款比例增加,同樣也是對銀行的實質政策利多。
#@1@#黃獻全說到:「其實銀行對於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以及併購能夠做到的程度,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因此,就算未來政府開放金控走向國際,仍需透過政府引導。另外,本國金控也應該思考「憑什麼可以走出去國際」,他認為,透過國外銀行的策略聯盟,是一種能夠提升獲利能力的關鍵,「這就像王建民與洋基隊的關係一樣,如果自己的體質不夠健全、強大,就算走到國際的舞台上,也不會有人願意投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