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向來有「帝國之學」美譽,為各國政府發展方向的重要依歸,可是,一旦經濟學家走入股市號子裡,卻常淪落為被嘲笑的對象,菜籃族阿姨也會說:「GDP(國內生產毛額)無法得知鴻海的股價能走到哪裡去?」但在國際基金投資領域,用經濟學基礎知識做投資,表現卻出乎意外的好,即使經濟學入門的指標,也夠用了。
#@1@#「GDP是投資領先指標。」政大國關中心亞洲暨太平洋研究所所長蔡增家這麼說,乍聽之下和一般人認知的「股市為一國經濟之窗,走在基本面之前」說法不太一樣,讓人誤以為遇到另一個投資慘敗的經濟學家。可是,當很多人知道他比市場早了1年以上就知道要投入北歐基金、南韓基金,還獲利超過150%之後,就不敢小看GDP了。約2年半前,沒有人看好北歐,「其實在整個大歐洲,包括和東歐比較,北歐的經濟成長率是名列前茅的。」蔡增家所觀察的,不外乎總體經濟學中非常基本的指標:GDP、工業生產指數、進出口貿易額。「我已經觀察北歐很久了,超過1年。」蔡增家長期研究國際關係領域,對掌握一國的經濟體質養成良好習慣。「接著我會去看它企業的經營績效。」蔡增家提到當時發現,芬蘭的NOKIA和瑞典的IKEA出口都持續攀升,而且幾家大公司的本益比不算高,再加上過去2年北歐基金的漲幅不大,他決定放手投資,一抱就是超過1年,當媒體開始注意到北歐,已經是1年後的事情,他就順勢獲利了結,報酬率達150%,接著是南韓引起他的注意。「整個東亞國家中,南韓的經濟成長率僅次於中國。」蔡增家回想起那時決定投入韓國股市的主因,而且他看的是浦項鋼鐵、三星電子、LG的營收紛紛有好成績,「我專門挑有持股這些公司的基金,並且避開有投資韓國金融股的。」
#@1@#直到去年10月,新聞報導傳出「巴菲特訪南韓,看好浦項、起亞」,也是韓國股市走到高點2070點的時候,一片喊漲氣氛中,蔡增家開始獲利了結,這一回也有50%以上的報酬率,恰好避開隨之而來的次級房貸風暴,若當時沒有出場,可能少賺15%以上。從北歐到韓國,一買就放個1到2年,沒有十足把握誰都不會這麼做,換句話說,下投資判斷所依據的指標,必須具有1~2年的預測性,完全不採用技術分析指標觀察,不聽第4台老師的建議,蔡增家說:「看似反應很慢的總體經濟指標GDP,反而有穩定的路徑可依循。」
#@1@#充滿矛盾和弔詭的地方是,通常GDP每年只有1個數字,股市又被看成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用了1個「落後」的指標卻能有著「領先」的預測能力,蔡增家表示,之間還有1個「訊息傳遞落差」的因素。「國內的訊息往往落後國際半年到1年。」蔡增家舉例說去年大家講的金磚四國,今年來看表現都不好,聽了理專建議再去投入可能已經在高點,以擦鞋童理論來說,「連擦鞋童都在講股票的時候,表示股票快要崩盤了。」若真的總結自己的投資法則,蔡增家表示從投資大師索羅斯、巴菲特身上學到不少,做了3點歸納:要用功蒐集分析、反其道而行,還要中長期投資,並且這3點環環相扣。「決定投資之前,觀察期將長達1年半至2年。」蔡增家表示,個人常上公開資訊的網站,例如經濟部、世界銀行的網站蒐集資料,由於投資以後要放個一年半載,所以之前要投入相對的時間研究。
#@1@#蔡增家提出許多投資人的盲點:看過去的績效、聽理專的建議,他說:「卻很少人去分析他的投資內涵是如何?他投資項目是哪些?」投資人對這些項目都不會去深究了解,可能覺得國外的資訊不容易懂,其實很多資訊是公開、免費的,蔡增家指出,「不一定要英文的網站,像是外貿協會網站也很好用。」接著是反其道而行的操作,「我從來不做分散投資,雞蛋一定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蔡增家提到和大多數基金投資人相反的概念,一次只投資一個國家、區域,雖然市場主流說分散風險,例如區域基金、全球基金要有個比率,或者分債券、股票、區域等等。「一個人沒有做很長的研究,才需要分散風險,因為他是亂槍打鳥。」蔡增家以許多人的經驗指出,買到漲的和買到跌的有機會相互抵銷,若扣掉手續費之後,有可能還是賠錢的。最後是長期投資,將資金投入一個區域之後,持續性的觀察該區域的表現,等待「擦鞋童」的出現,「當大家都注意到的時候,離出場時機也不遠了。」蔡增家難以忘記巴菲特的「南韓經驗」。
#@1@#去年底,日本市場引起他的興趣,好歹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況且12000點的日股算便宜,但是次級房貸風暴陰影籠罩在前,「一直觀察日本市場的反應,到2007年12月,我覺得差不多了。」蔡增家認為,過去1年多來,日本的股市表現並不好,但是發現TOYOTA、松下等企業的出口表現不差,觀察8個月後,他再度放手投資。「沒想到才3個月,報酬率已經有25%。」蔡增家滿意的說,用基本面的GDP長期用功追蹤,單這一招,賺遍歐洲、韓國、印尼,還真的能「行遍天下」呢!
#@1@#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簡寫,也就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定義如下:一國「國境內」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出來,提供「最終用途」的商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在此定義中,「國境內」指的是一國國土的所有生產活動,因此外人來台投資或是外勞在國內的報酬都是GDP的一部分,本國人在國外的生產則不屬之。GDP的衡量必須是在「一定期間內」,例如1季或是1年,非本季或本年度生產者,不能計入其中;而本期生產未出售的存貨,也屬於本期的GDP。「最終用途」的商品與勞務,又稱為「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與此相對應的,是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intermediate products);GDP的計算中區別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而只計算最終產品的價值,因此才不會重複計算(double counting)而高估了GDP。GDP只計算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強調商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因此,主婦的家事服務也不計入GDP中,因為家事服務並無直接的市價可以估計。但有2個例外項目的非市場活動經過設算之後加入GDP,包括自有房屋的設算租金,以及農民留供自用的農產品;另外,政府服務也無市場價格,因此以其支出的成本計入GDP視為政府的產出。 綜上所述,GDP的計算可以方程式表示,而且有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計算並供互相比對。因生產結果經分配而構成所得,所得又必用於消費與投資,故GDP可以由生產、分配及需求等3方面同時進行統計,如統計正確則其結果必然相同。 1.若從生產(最終產出)來觀察,產出可以歸類於3級產業: GDP=農業產出+工業產出(包括製造業、營造業及其他)+服務業 (包括商業、金融保險及工商服務業、政府服務生產及其他)2.若從分配(要素所得的附加價值)來觀察,經過市場交易的價值必定可以歸為商品或勞務服務的所得: GD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折舊+間接稅淨額3.若從需求(支出面)計算,亦即觀察產品之流向: GDP=民間消費支出+國內投資毛額+政府支出+出口-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