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票投資人都喜歡跟著三大法人(外資、投信、自營商)走,每每看到外資強勢買進股票,就認為這些個股是明牌,散戶都想要跟進。一位股市投資資歷超過20年的中實戶說,三大法人與過去台股四大天王最大的差異,在於現在的法人是「有執照」主力,而過去四大天王則是「沒牌照」主力,有執照代表合法,沒牌照就是非法。但是,三大法人與四大天王在股市目的都相同,就是「炒股票、賺價差」。
#@1@#過去的四大天王包括人稱老雷、雷伯伯的雷伯龍,也被市場稱之為「愛國大戶」、「多頭總司令」,每當股市出現危機的時候,老雷出面一喊,總能帶動散戶買氣瞬間進入市場,產生助攻效果。在雷伯龍極盛時期,身價超過百億元以上,這樣的身價與現在法人相比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在民國70幾年的時代,已經是股市天王級的身價。然而,儘管老雷叱股市,但是,他晚年的下場卻相當淒涼,現在市場中,年紀大概在40歲以上的投資人,可能還會對於雷伯龍這3個字有印象,年輕股市投資者或許會記得哪位外資分析師的名號,對於雷伯龍這個「歷史名詞」恐怕根本沒有記憶。四大天王除了雷伯龍之外,還有華隆集團的翁大銘、富隆集團的游淮銀(市場稱為阿不拉),以及榮安邱(邱明宏),雷伯龍多年前遠赴美國依親後,已經音訊渺茫;華隆翁大銘因為華隆案淡出股市,華隆的經營也越來越差,除了勞資糾紛外,也早已股票下市,「華隆集團」、「翁大銘」同樣成為了台灣股市的歷史名詞。同樣的,富隆集團的阿不拉也因為弊案纏身而身陷官司,晚景並不順暢。至於四大天王轉型最成功的榮安邱,卻在2007年因為罹患肝癌辭世,享年58歲。 市場主力時代隨著四大天王的褪色與淡出市場而陸續結束,取而代之的則是「法人主力」,也就是散戶投資人相當關注的三大法人。
#@1@#過去老主力操作股市,是用人氣帶動行情,用市場耳語鼓動資金浪潮向某些特定個股聚集,這種「來得快、去得急」的操作方式,很容易讓手腳動作不靈光的投資人受傷,引發糾紛,所以,當年也引起相關單位介入查察,甚至有公權力介入查緝股市的不法操作等事件。而現在的三大法人,則是以公司組織型態出現,是用合法身分來包裝過去市場主力的形象,三大法人用龐大的研究團隊,提出專業研究報告,用研究報告方式來影響特定個股投資價位,其實這也是另外一種「股市作手」的操作模式,與過去老主力之間的差別在於「包裝」與「合法」而已。
#@1@#不過,熟悉市場的人士都知道,部分三大法人的研究報告,基本上都僅止於「參考性質」而已。舉例來說,5月下旬有家外資研究單位提出研究報告,認為宏達電(2498)的鑽石機將面臨來自於蘋果、諾基亞、Sony Ericsson的激烈競爭,因而該機構的分析師調降宏達電獲利預期,並把目標價調降到750元,當這份研究報告一經媒體披露之際,宏達電股價當天被打到772元跌停板價位,相信研究報告的投資人,在研究報告見諸媒體的那天,恐慌性的大賣股票。結果,4個交易日之後,宏達電股價不但沒有跌到750元價位,還回升到812元,一來一往之間價差40元;投資人相信一份研究報告之後的錯誤操作,損失4萬元。但是,如果投資人不相信這份研究報告,採取逆勢操作,則同樣是4個交易日,卻可以獲利4萬元,相當於一般基本員工1個月的薪資。所以,三大法人不是「神」,不是股票市場裡的「股神」,他們也是和你一樣,想在股市賺錢的「人」;因此,法人推薦的單一選股結果,建議用參考、研究的角度觀察即可,否則,上述的「宏達電事件」恐怕會重複上演。在股票市場中想要投資獲利,一定要自己努力研究,其實,國際級投資大師的成功經驗,都可以做為一般投資人的投資參考意見。
#@1@#舉「股神」巴菲特來說,13歲就利用稅率政策獲得第一筆收入,從25歲以100美元開始合夥投資事業起,1962年,巴菲特涉足股市,迄今巴菲特個人財富超過620億美元,使得他成為富比世(Forbes)雜誌的富豪排行榜中,唯一單純因為股票投資而成為全球首富的億萬富翁。買進1家公司的股票,對巴菲特來說,相當於投資並參與該企業的經營,因為他的投資理念,就是短期價差所帶來的資本利得,通常收穫不多且風險大,長期參與穩定成長的企業才是明智之舉。巴菲特在投資管理上,主要是採取以下3種模式, 一般投資:買進符合安全程度(Margin of Safety),即股價受到低估的證券,同時在報酬與風險的特性上,符合既定標準。 套利交易:發生特定與大盤變動無關的事件,如購併、清算等,掌握其股價的可能變化。 控制權:買進大量部位,聯合其他股東,或發動委託書大戰,企圖影響相關公司。從巴菲特的選股模式來看,其實可以列出5個選股原則: 近5年,每年的EPS都大於1元。近12個月每股營收大於1.5元。股價淨值比小於1.5。近4季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5%。 最近5年毛利率每年都大於10%。把這5個選股重點拿來篩選台股,符合巴菲特選股模式的台股,共有24檔。
#@1@#其實,光是巴菲特的選股結果就已經夠讓投資人感到興奮了,但是,《理財周刊》認為不夠,所以,我們再把彼得.林區、班哲明.格拉罕、麥克.墨菲、馬克.約克奇、肯尼斯.費雪、麥克.喜偉、麥克.普萊斯等共計8名國際知名投資大師的選股原則通通列舉出來,一起放到電腦進行選股。以5月底的收盤價計算,結果發現,台股符合這8位國際級投資大師挑選的個股還真的不少,其中,有38檔個股符合彼得.林區的選股標準,班哲明.格拉罕有82檔,麥克.墨菲有124檔,肯尼斯.費雪有109檔,馬克.約克奇有58檔,麥克.喜偉有8檔,麥克.普萊斯有2檔(表1)。基本上,彼得.林區是著名的富達麥哲倫基金創始人,創造出10年基金投資規模高達381倍的驚人數字,績效卓著,他認為,善用已知的資訊來投資會較占優勢。他建議投資較有把握且熟悉的股票,認為熱門行業中的熱門股由於是市場焦點,價格波動性較大,雖然成長快但競爭者也多,是他會避免不去購買的股票。此外,經營管理不良,與沒有過去的新公司,他也不願意投資。仔細檢視彼得.林區的選股原則,不外乎是下列4項:本益比小於20。近2年營收成長率平均大於25%。近5年稅前淨利成長率,平均大於7%。最近1季負債比率小於30%。
#@1@#至於班哲明.格拉罕的投資理論,則是發現某企業的股價低於實際價值,便會買進,這就是所謂的「價值投資」,只要能準確估計實際價值,幾乎可說是穩賺不賠,而從財務報表與各種面向來評估公司價值,正是格拉罕的專長。他絕不跟著市場非理性的漲跌起舞,只依照自己的「價值投資」原則來選股。格拉罕通常以短期投資(2年左右)為主,並設立停損條件。這樣的投資方式顯得保守,對於台灣股市是否適用,見仁見智,他的選股原則有下列6個要件:近5年每年的EPS都是正數。本益比小於15。近12個月營收大於3億元。股價淨值比小於1.5。最近1季流動比率大於2%。近5年稅前淨利成長率平均大於3%。至於其他幾位國際級的投資大師,也都有不同的投資方式,馬克.約克奇屬於成長型投資人,以毛利率、稅前淨利成長為選股標準。麥克.墨菲是《加州高科技股通訊報》的創辦人兼編輯,針對高科技產業特性,他以營收成長率、營益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等項目,作為挑選股票的評量標準。肯尼斯.費雪在1970年代發展出股價/營收比,做為投資主要核心指標,以營收成長率、稅前淨利成長率、負債比率等項目,作為挑選投資標的之條件。麥克.喜偉認為選股需注意10大重點,獨特的產品、穩定成長、領先業界、ROE>15、負債低、有專利或專屬科技、著名品牌、本益比低、股價5年成長1倍。麥克.普萊斯也是典型的價值型投資者,他會注意股價重挫或爆出重大利空的個股,研究其實際價值是否已與股價出現大幅差距,看準標的,評估可行後便採取大規模的收購行動。
#@1@#每位國際投資大師的選股原則都相當嚴謹,在他們的個別選股中,共同被選上的股票,當然就具備「安全」、「有潛力」、「值得長期投資」的重要選股條件,因此,以這幾位投資大師的選股,進行第2波篩選,選出大師共同看好的個股,就是投資人應該注意的標的(表2)。在不同選股條件下,同時符合5位國際大師挑選的股票僅有立錡(6286)、致新(8081)、鈊象(3293)、聚積(3527)等4檔,同時被4位國際投資大師選上的個股計有13檔,分別是力致(3483)、伍豐(8076)、合晶(6182)、希華(2484)、典範(3372)、欣銓(3264)、矽品(2325)、飛捷(6206)、泰林(5466)、晶技(3042)、新日興(3376)、精誠(6214)、類比科(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