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生的馬英九甫就任台灣總統,馬政府將台灣經濟振衰起敝的希望,幾乎完全寄託於兩岸直航與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只是,台灣內部對此政策意見兩極,藍營視其為拯救台灣經濟的仙丹,認為觀光業、餐飲業、金融業將成為經濟成長的新動力;綠營卻鄙之為糖衣毒藥,更擔心伴隨兩岸經濟更加自由化所產生的「輸入型通貨膨脹」,苦了一般普羅大眾。
#@1@#或許,近年來香港的繁榮富庶、股市狂飆,讓馬政府心有嚮往、決定師法複製,但香港從1997年之後的經濟型態,已從「英國香港」轉變成「中國香港」,其所面對的種種商機、轉機、危機,在在值得台灣參考借鏡。以觀光產業而言,香港鬧區、觀光區幾乎天天被「蝗蟲過境」般的中國觀光客所淹沒,知名景點如太平山、海港城、海洋公園、海港城,處處可聞不同口音的「普通話」,其中又以沿海省份為大宗;中國觀光客驚人的消費能力,讓香港觀光業、餐飲業一片欣欣向榮,也教台灣同業艷羨不已。台灣常常忽略的是,到香港旅遊的台、日、韓、歐、美觀光客數量也相當可觀,新「崛起」的觀光客則是印度客,國籍相當多元。不過,中國觀光客進入香港多採團進、團出,而台、歐、美、韓、日旅客多為自由行的散客。只是,中國觀光客雖然人數眾多,但平均消費力仍遠不如台、日、韓、歐、美觀光客,中國觀光客除了光顧知名觀光景點,主要消費地則是中低價位的餐廳、旅館,高價餐廳與飯店仍以台、日、韓、歐、美觀光客為主要客群。值得思考的是,雖然中國客有如潮水般湧入香港,讓香港市容人氣沸騰、熱鬧非凡,大街、深巷甚至羊腸小弄,都見得到港幣兌換人民幣的小舖子,但卻也產生不少負面效應。
#@1@#「凡載過中國鄉下旅客的巴士,都彷彿變成垃圾車。」香港導遊有時忍不住抱怨這些「老鄉」,由於香港距離廣東省很近,不少鄉下阿公、阿嬤組團到香港1日遊,不過這種團多半僅供應一餐,因此這些阿公、阿嬤都從家裡帶著香蕉、粽子出遊,即使司機、導遊再三勸阻,他們仍在巴士上大吃特吃、大丟特丟,搞得巴士猶如浩劫過後。「別以為學術團、商務團水準比較高,中國客一樣想抽菸就抽菸、想蹲店門口就蹲、想大聲說話就大聲說話,根本不管香港法律。」不少香港居民也對中國觀光客「敬而遠之」,因為實在受不了他們「坐沒坐相、吃沒吃相、站沒站相」,一些觀光景點甚至把桌椅、板凳都拔掉,「很怕中國客在上頭睡覺。」中國觀光客的確也產生排擠效應,相當比例的台、日、韓、歐、美觀光客都特地避開中國客常去的景點,而香港服務業也因接待太多有理說不清的中國客,動作、口吻、言詞、態度都較往昔粗俗,讓某些台灣客很不以為然,「香港服務業眼中只有錢,根本談不上服務品質。」香港居,大不易,中國觀光客帶起的高物價風潮,更讓香港在地人叫苦連天。以海洋公園為例,1碗僅有2片火腿、兩條熱狗的公仔麵(即泡麵),要價竟高達26元港幣(約新台幣101元),連香港在地人都買不起。未來可見的現象是,隨著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台灣觀光景點的物價也將水漲船高,到時連台灣人都不想到阿里山、日月潭度假。
#@1@#香港自1997年「回歸」中國,經濟在隨後幾年跌至谷底,也使得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成為香港最不受歡迎的人物之一。然而自2003年至今,香港經濟又恢復往昔的生猛活力,2007年10月前,股市更上看3萬點,而即使遭受次級房貸重擊,2008年5月的指數仍超過2萬4千點。「東方之珠」光芒重現的最主要原因,乃是中國開放其大型國營企業到香港股市掛牌上市,包括中國移動、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每家國營企業註冊資本額皆在百億人民幣以上。香港因此成為全世界金融業進軍中國的灘頭堡,吸引了國際資金大舉進入香港。香港金融業的榮景,也得歸功於台灣、中國金融業的限制較多。香港金融業以自由、開放著稱,在此可以買到全世界大多數金融商品,包括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鍾愛的巴西幣、定存利率超過20%的土耳其幣,以及越南基金,這些在台灣、中國都無法購得,因此台灣、中國投資者紛紛前往香港開戶。
#@1@#不過,這也造成香港經濟高度倚賴中國,香港金融業最大的困擾,是中國政府進行決策並非全照市場機制而行,加上決策過程不透明,股市地震時有所聞。例如5月25日,中國政府閃電宣布將境內6家電信業者合併為3家,香港恆生指數應聲大跌587點。中國資金不只大舉進軍香港金融市場,也揮兵房地產市場。住商混合的香港島、九龍半島,房價屢創歷史新高,花500萬港幣只能買到最普通的住屋,豪宅叢集的太平山更為誇張,50坪到70坪之間的房子起碼5000萬港幣起跳,上億者更不在少數,逼使香港年輕人不得不遠赴房價較為便宜的深圳買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