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受到原物料價格上漲,及以勞動合同法實施造成薪資成本上揚等外在因素影響,使得鴻海(2317)2008年第1季認列中國轉投資收入為76.73億元,較去年同期81.01億元出現5.28%的小幅衰退,然而,這並無損於鴻海王國於中國的威名與地位,賺錢規模更是遠超第2名奇美電(3009)的29.70億元,穩坐台股上市上櫃企業中「中國賺錢王」寶座。
#@1@#事實上,若是從鴻海過去10年在中國大陸發展軌跡來觀察,在1999年時,鴻海在中國的事業單位僅有19個據點,而且全數集中於昆山與深圳兩地,如今鴻海在中國的事業單位數已高達69個,北從大連、瀋陽,東至煙台,西至山西,南至廣東深圳,都可以見到鴻海的足跡。所布局的產品更從插座、電線等零組件,擴張到光學元件、印刷電路板、通訊元件、筆記型電腦機殼,乃至數位相機組裝等,也隨著所布局的生產鏈日趨完整,讓鴻海接單能力大幅提升,營收規模更是超越偉創力(Flextronics),坐上全球電子製造服務業(ESM)龍頭寶座。鴻海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亦從1998年的1.16億元成長至2007年421.04億元(圖1),對每股稅後盈餘貢獻更由原本0.16元逐年攀升至6.69元,若要說鴻海是「獲利在中國」,可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1@#除了鴻海之外,矢志要成為中國最大雞肉供應商的大成長城(1210),在中國的布局亦是馬不停蹄的持續擴張中,歷經2002~2004年的慘澹經營後,食品供應鏈已由原本麵粉、飼料、油脂、雞肉,逐步擴張到肉品、冷凍食品、寵物飼料,甚至還在中國大陸引入大成家、鼎泰豐,以及季諾烘焙坊等連鎖餐飲系統,構建了上中下游漸趨完整的食品供應鏈。除了在中國的事業從原本的8個擴張到目前的26個,中國事業體實收資本額也從11.76億元擴張到39.36億元。為了進一步能向國際市場募集更多資金以提升競爭力,大成長城亦將旗下的大成食品(亞洲)控股公司在2007年於香港掛牌上市。持續的開疆拓土,也使得大成長城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對每股稅後盈餘貢獻,從2003年每股賠1.87元逐年改善到2007年每股賺0.9元,而今年第1季大成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更達到1.26億元,較去年同期0.82億元大幅成長54%,雖然大成長城在中國的獲利規模尚不如老牌中概食品股的統一,但成長爆發力絕對不容投資人忽視。
#@1@#反過來回頭看一下曾經紅透台股半邊天,並與大立光(3008)、茂迪(6244)等公司合稱為「台股F4」,並且也還穩坐過中國收成股獲利最佳企業的鋁鎂合金機殼大廠可成(2474)。事實上,可成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自2003年轉虧為盈以來,就呈現逐年成長趨勢,並在2006年達到60.85億元獲利高峰,對於每股稅後盈餘貢獻更高達14.69元,若與當年每股稅後盈餘15.68元相比對的話,說可成獲利完全來自於中國,可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而2007年可成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為59.81億元,僅較2006年微幅衰退,但在股本由41.4億元膨脹到54.2億元的稀釋下,對於每股稅後盈餘的貢獻從14.69元銳減到11.04元(表2)。事實上,2007年可成的合併營收為180.87億元,較前年151.39億元成長19.47%,但若是與同為鋁鎂合金機殼供應商鴻準(2354)相比,鴻準2007年的合併營收為1351.02億元,較前年789.64億元大幅成長了71.09%;若與整體鋁鎂合金產業營收年成長率20%相較,可成的成長動能亦是在同業之下,顯見全球市占率明顯下滑,尤其是來自於鴻準的搶單,以及蘋果電腦(Apple)訂單的流失,恐怕是讓可成大陸市場漸失優勢的主因。雖然因為原料價格大幅上揚,讓可成的集團毛利率從近2年的超過5成,快速崩落到目前只剩下接近35%的低水準,但從今年前5月合併營收14.59億元,僅較去年同期12.9億元小幅成長13%,也難怪可成今年第1季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只剩下6.9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5.57億元明顯萎縮,也使得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對每股稅後盈餘貢獻從2.87元衰退到1.27元。
#@1@#從鴻海、大成長城,乃至於可成等案例,我們可以清楚且深刻的了解到,台資企業錢進中國,並且追求獲利持續性成長,企業規模是相當重要的「基本條件」。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中小企業始終是推動台灣經濟成長活力的來源,亦是過去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然而進入如同廣大叢林般的中國市場,在「以大吃小,擇強汰弱」的叢林法則中,沒有相當規模的中小企業是很難長久生存下去。在中國,所要面對的,除了寶鋼、中國石化、中國銀行、中信證券等如同巨人般的對手外,如微軟(Microsoft)、菲利浦(PHILIPS)、惠普(HP)、三星(Samsung)等國際級企業也在中國設置亞太地區營運總部與生產基地,無論是當敵人或是成為客戶,如果沒有相當規模,是絕對無法與之抗衡或承接訂單。所以說,十里洋場不是每個角色都能夠玩得起的市場。除了規模外,隨著人民幣匯率的升值,以及人力成本逐年提升,實際上,以中國為「世界工廠」的競爭優勢正逐漸流失中,利用中國廉價勞力生產產品,再賣到全球市場賺取超額利潤的觀念,也已經漸漸遭到修正或將要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國為終端銷售市場,在中國建立通路及品牌,將產品銷售給日漸富有的中國人;再不然就是以在中國設據點的國際級品牌大廠為客戶,為其提供「一次購足」,以及從設計到生產「完整解決方案」(turnkey)的服務。然而,無論是以中國為市場,賺中國人的錢,或是以國際大廠為客戶,從上游至下游完整的布局,建立完整的生產鏈,乃至物流系統,而且跟隨市場需求之所在廣布據點,都是必須的競爭策略。
#@1@#所以,只是單純的橫向布局、擴充產能,成為一個單純的生產工廠,最多只能興盛個2至3年的風光,而無法在日趨多元化的中國市場中取得長久的競爭優勢。也因此,持續性擴張與多元化布局是錢進中國這場叢林生存遊戲必須有的致勝法則。從近2年來,也包括了2008年第1季台股上市上櫃企業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表現來看,筆記型電腦代工組裝廠商普遍表現都相當不錯。其中,以廣達(2382)來說,認列大陸轉投資收益從2005年4.58億元逐年快速成長,2007年時已來到了37.48億元,對每股稅後盈餘的貢獻更是從0.14元攀升到1.08元。今年第1季廣達更是認列單季中國轉投資收益23.35億元,較去年同期3.58億元逆勢大幅成長。會有如此爆炸性的成長力道,確實也與廣達在大陸布局日趨完整有關。事實上,廣達早在2000年就已經登陸(表3),最初也就只有達功(上海)與達豐(上海)兩個事業單位,主要營業項目也都停留在筆記型電腦組裝。直到2004年廣達才開始出現持續性的擴充,以及向上游縱向布局的動作。到目前為止,除了所布局的事業單位增加至15個外,所從事的業務也跨入金屬與非金屬模具的開發、電池,乃至於倉儲事業等領域,無論是產能或是競爭力都隨著事業布局的擴展而明顯提升。另外,像泛宏碁集團的緯創資通(3231),雖然到2003年才進軍中國,但布局速度及廣度卻完全不落人後。整個中國大陸的事業單位在短短5年中,由原本的9個增加到目前的15個,事業範圍也從原本的電腦組裝、連接線生產,到現在也已跨入印刷電路板、通訊元件、連接器及塑料,乃至最終端的電腦維修服務等領域。隨著在中國市場耕耘程度的日漸加深,近3年認列中國轉投資收益亦由1.88億元快速逐年成長到14.47億元,與廣達相同,第1季大陸獲利亦從去年1.18億元躍升至今年的4.33億元。
#@1@#除了電腦組裝的系統業者在中國大陸的表現相當突出外,實際上,以中國大陸為市場、賺中國人口袋中人民幣的通路業者,獲利表現亦不落於人後。以台灣品牌童裝通路業者麗嬰房(2911)來說,早在1998年就已經登陸,最初僅是以上海為主要經營重心,但經過近10年的布局與耕耘,目前除了上海之外,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至山東煙台,西至四川重慶,都有麗嬰房的通路,涵蓋營業範圍比鴻海還要廣,目前在中國大陸的通路據點更是高達681個,其中也包括了上海的145點門市。也正因為麗嬰房完整的布局,成為這波中國大陸經濟起飛的最大受益者,自2004年以來認列中國大陸轉投資收益對每股稅後盈餘貢獻從0.38元逐年成長到2007年的1.24元,今年第1季來自中國獲利貢獻更是來到0.64元,表現遠優於去年同期的0.38元(圖2)。除了麗嬰房外,像資訊通路業者的聯強國際(2347)、經營3C通路賣場的藍天電腦(2362),乃至像航空託運業者的中菲行(5609),也都是因為在中國布局日益深廣,搭乘這波中國經濟啟動的列車,在中國的獲利亦是跟著扶搖直上。
#@1@#可成在2001年錢進中國,現在算算,今年將進入第8個年頭,但從可成在中國大陸的布局來看,除了最原本的可成科技(蘇州),還相繼設立了可勝科技(蘇州)、亞奇拉科技(蘇州),以及到了2006年才設立的可利科技(蘇州工業園區),合計為4個事業單位。然而,除了亞奇拉科技規模較小外,包括可成、可勝,以及可利,主要營業項目皆集中在包括筆記型電腦及手機等鋁鎂合金機殼的產銷上,而且4個事業單位全數集中在蘇州。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可成真的稱得上是專注本業經營的典範,而將事業單位集中於一地,亦是能夠發揮易於管理的功效。然而,反過來看,可成在大陸版圖的擴張,其實也只能說是將一家小工廠變成一家區域性的大工廠而已,除了生產鋁鎂合金機殼外,無法提供客戶更完整、更全套的解決方案,只要能夠擁有相同技術水平的競爭者出現,市場優勢很容易就此流失。也因此,鴻準才能夠仗著在鴻海集團技術資源、垂直整合,以及規模經濟的優勢,輕易瓜分可成的市場與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