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遙遠北方大陸的俄羅斯,自2008年3月進行國會及總統選舉後,5月新政府上任以來,使俄羅斯再度成為全球的新興市場,備受關注的閃亮之星。俄羅斯2007年的外匯存底高達世界第三,經濟規模達1.3兆美元,2008年估計人民平均所得達9000美元,高居金磚四國之冠,如今已不再是極權統治下的共產政府,隨著天然資源、內需產業加速發展,帶來強勁的經濟成長,成為值得布局的投資新樂園。
#@1@#俄羅斯的內需產業自2000年以來對GDP的貢獻,來自石油收入呈現相互消長的情形,ING投信大俄羅斯基金經理人林佳嫻指出:「從內需及石油出口對GDP的貢獻度分析(見圖),2000年起,石油出口為內需產業的4倍,到了2006年,內需市場擴大,石油收入占比重日漸降低,其中俄羅斯去年經濟成長率高達7.7%,50%來自民間消費,故早期的經濟發展由重工業、製造業轉移至民間消費,但實質民間消費成長高達15%,顯示俄羅斯的消費力道強勁。」促進俄羅斯內需強勁的主因,從Merrill Lynch統計發現,2006年俄國人民月收入達12000盧布(約500美元),由於薪資所得的成長,形成高階的就業機會,帶動實質薪資所得的增加,使中產階級的所得快速上升,其強勁的消費力道不容小覷。消費需求龐大,也連帶影響電信、金融、地產等基礎建設的發展,富通投顧行銷企劃暨投資研究部協理任大維認為,「有助於促進外資比例的增加及法令制度的開放。」包括新油管線、鐵公路、港口等發展,由於建造已久且幅員廣大,幾乎面臨汰舊換新的階段,例如運輸天然氣、石油管線,因亟待更新及相關設備的擴充,都是未來促進俄羅斯長期看好的產業。過去外資投資俄羅斯,受限於以往的相關法令難以依循,加上沒有實施外幣兌換的管制,降低了外資的投資信心,林佳嫻強調,「直到2006年7月盧布開放兌換,才逐漸重新挽回外資的投資意願,未來新政府上任後,將建立完善的法令制度,對外資進駐設廠或營業據點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因此,跨國企業進駐,包括TOYOTA、IKEA、可口可樂、NOKIA、BMW等在俄國設廠,做為布局跨足海外市場的重要區域,而花旗銀行、STARBUCKS、PEPSI等知名品牌也成立營業據點;HP、微軟、鴻海等集團借重當地人才優勢,紛紛設立研發中心,推動內需產業升級。不過隨著教育水準提高,外國企業投資俄羅斯時,已從過去追求低勞力成本,轉向延攬高素質人才,有助於促進內需產業發展,也是帶動該國經濟成長的一大助力。
#@1@#除了內需,石油出口為俄國的經濟成長第二大動力,俄國自2006年起,原油價格飆漲已超過80%,不過MSCI俄羅斯能源股僅上升40%,相較於能源類股的漲幅遠落後油價,未來能源類股也深具補漲空間,在油價上漲帶動下,能源股不斷向上調整預期獲利,可望支撐能源股價走勢。政府為了獎勵國內石油業者,與其他國家合作開發新的油田,希望透過降低石油開採稅,鼓勵廠商前往海外投資,而天然氣原計畫再度課稅,也一併取消實施課稅方案,在雙重減稅的利多加持下,未來更具投資潛力。林佳嫻認為,「俄國擁有石油的探勘技術產業,已達到規模經濟,因此日後將與中東如伊朗、哈薩克等其他產油國進行長期的策略合作。」任大維則強調,「俄羅斯的原油產出成本較低,不因國際原油價格的攀升,而增加產出成本的價格,一旦全球原油價格走高時,出口課稅也調高,將獲利回歸至國家發展其他產業。」而現今的租稅改革重點,將落實於扶植國內的原油下游產業,如生產潤滑油、汽油等中端消費品,把原油提煉過程的產業留在當地,促進國內經濟繁榮,增加人民生活水準及擴大內需,再去發展其他產業。
#@1@#投資俄羅斯最關注的通膨及匯率,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近期美元走弱,對俄國貨幣盧布的未來走向有何影響呢?林佳嫻認為,1998年俄國從負債國,到2008年已成為債權國,加上近期盧布升值,皆受惠於雙盈餘的成長,包含財政盈餘及貿易盈餘,其中財政盈餘顯示償還外債,而貿易盈餘則受惠於出口能源價格的上漲。若一直維持高油價,貿易盈餘日益增加,只要雙盈餘持續,即可支撐盧布持續走強。在通貨膨脹方面,俄羅斯的通貨膨脹達到13%,不過國內追求高經濟成長優於解決通膨,成為不容忽視的投資風險,但相較於8年前高達20%的通膨率已大幅減緩,若想有效改善通膨壓力,盧布升值的可能性將大增,有助於降低輸入性通膨,也提高人民的消費意願。另外,俄羅斯也受惠於能源的長期利多影響,對石油、天然氣的產量及價格也有所提升。低油價時代已經過去,任大維指出,俄羅斯身為天然氣、石油全球最大出口國,占盡各種能源、礦業等諸多優勢,包括黃金、白金、銅、鎳等產量皆在世界名列前茅,在油價高漲,全球景氣日漸趨緩時,俄羅斯卻成為新興崛起的經濟強國。其實,俄羅斯成為全球看好的新興區域,源自於極權專制朝向資本主義發展,與中國過去的經濟成長足跡十分相似,因此現今俄國政府積極與企業大力合作,效率比其他民主國家高,並鼓勵大型企業前往海外市場掛牌,例如天然氣公司GAZPROM、金融業SBERBANK、石油廠商LUKOIL……等,紛紛尋求國外企業的合作機會,並朝向國際化發展,值得未來長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