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了金錢與快樂的關係:人類似乎總得為了此一天生的基本缺憾而受苦,也就是說,我們總是無法如願用金錢買到快樂。事實上,問題並不在於我們買了什麼東西,而是,物質的享受似乎永遠無法讓我們感到快樂。
#@1@#多年以前,史提夫(現已60歲)在軍中任職中尉,駐守在美國西岸,那時他與妻子及剛出生的女兒同住。史提夫對當時的生活感到相當滿意,但是,他仍期盼自己能夠擁有一部高檔的E型積架車,人生才能因此完美無憾。史提夫說:「E型積架車可說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車款─優雅與奢華兼具。我那時總是想著:『假使我有一部E型積架車的話,我一定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最後我告訴自己,我非得給自己買一部積架車不可。」當然,史提夫當時根本買不起一部E型積架車,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在二手的E型積架車上,看看有沒有車主想割愛。他翻遍所有的分類廣告,最後終於找到一部合適的中古E型積架車,並花了2500美元買下這部舊車,這筆錢在當時可說是一大筆開銷呢!起初,史提夫很高興自己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寶貝,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人。妻子、女兒,及一部E型積架車,人生夫復何求?沒多久,買車帶給他的短暫喜悅便一落千丈,盪至谷底。「事實上,那部車害得我好慘!性能不穩定,又需要高額的保養費用,往往你才剛把這裡修好,沒多久,另一邊又開始故障,讓你永無寧日。」為了保養愛車所付出的高額費用,不僅讓史提夫傷透腦筋,也殃及他的婚姻關係。有一回被太太看見他在浴缸裡死命刷洗那部愛車的車輪蓋,她簡直快抓狂了!但是,真正讓史提夫瀕臨崩潰邊緣的原因,不在於保養愛車的辛苦,而是買下這部車之後,反而讓他的生活充滿挫折。這一筆龐大的投資,並沒有為他帶來預期之中應有的喜悅與快樂。最後,史提夫被迫賣掉愛車,並從中學得令他此生永難忘懷的教訓:「很多事其實並無法讓你感到快樂。」史提夫說道。
#@1@#我猜你對於史提夫的辛酸感言可能會感到很驚訝!在史提夫買車之前,大多數的人就這麼告訴他,買下積架車能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加光彩。但是,無論我們再怎麼提醒自己:「嘿!只要我買下那部新車、新音響、新大理石吧臺桌……我就會心滿意足了。」事實上,我們還是忍不住想買更大、更好、更亮眼、更快速,或更精細的高科技新玩意,幻想著有朝一日,只要我們能夠提升消費鏈的層級,就一定可以成就圓滿的人生!不過,有可能你自認開通豁達,早已看透物質主義的真義。假使你真的這麼超脫世俗的話,我得向你致敬,但是,以我也是消費者的一份子來說,我會感到有些懷疑。現為南加大經濟學家的理查.伊斯特琳(Richard Easterlin)早在大約40年前,就已開始研究人類的物質欲望,並探究在物欲目標達成之後,他們會有何感受。伊斯特琳統計數千名美國人的調查資料,得出的結果是─受試者相信美好的生活必須擁有某些特定的東西:一部好車、一座游泳池、一棟度假別墅等。他們認為,至少擁有4.4項商品才稱得上是生活美滿,所以,以實際上只擁有1.7項商品而言,人們總嫌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太少。然而,多年以後,伊斯特琳以同樣的問題再做調查,卻發現有趣的結果。現代人已經擁有3.1項想買的東西(比前人擁有更多),但是,他們卻提高標準,認定至少得擁有5.6項想買的東西,才能成就美好的生活。
#@1@#由此可知,想要獲取愈來愈多東西的渴求,正永無止境地驅動著消費的踏輪。究其原因,不是我們想買的東西不夠好,而是我們把想買的東西看成是提升快樂的唯一要件!有時,你會發現與其擁有一樣東西,不如持續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夠擁有這樣東西,反而能讓你感到更多的快樂。這雖然並不合乎邏輯,但是,卻是人之常情。─星艦迷航記的史巴克先生(Mr. Spock)「擁有」及「購物」本身的確是一大樂趣(雖說這是消費至上的心態作祟),也是一種正常、自然的生活方式,只要你生存在地球之上,你就得撥出時間去消費購物。但是,你的天生本能會不斷催促你買更多的東西,藉以達成更美好的生活水準。所以,你繼續堅信只要買到下一樣東西,就可以替你帶來無上的快樂,而且快樂會持續到永遠。不幸的是,錢也只能買到很有限的東西,而且,沒多久你就會陷入學者所謂「享樂跑步機」的困境之中,持續不斷地追求愈來愈多的物質享樂,永難翻身,縱容物欲驅動我們的人生,主宰我們的思想,然後,磨蝕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1@#當你周六下午在百貨公司閒逛時,你一定感受得到腳下浮起享樂跑步機的唧唧轉動聲,或者在你把廚房重新整修一番、向人炫耀一套全新的訂做西服、展示一支昂貴的名表時,你也會雀躍不已。可見,問題並不是出在上述奢侈品無法帶給你快樂。一開始,你一定會為了買下奢侈品而興奮得渾身發顫,可惜,往往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原先的購物興奮感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生活再度回歸正軌。你繼續跟伴侶吵架,老闆依然惹人討厭,而你到頭來終究無法甩掉身上的肥肉。所以,你只好開始尋找新標的,尋找下一個更大的新鮮感,於是乎,你又再度踩上享樂跑步機,周而復始地打轉。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年薪才一萬八千美元。我告訴朋友,等將來年薪三萬五千美元的時候,我一定會快樂得要命,因為到那時,我可以買到一切想買的東西!幾年以後,當我總算賺得年薪三萬五千元時,我才發現,原來我最希望自己能夠賺得年薪五萬美元。這聽起來似乎很合理。假使年薪只有三萬五千美元的話,生活將會多麼拮据啊!快多給我一萬五千美元吧,然後,我的財務問題就可以一掃而空啦!之後,這果真發生了!年薪五萬美元終於手到擒來。就在那時,我卻清楚認識到一項事實:我必須至少賺得八萬美元,才足以應付所有開銷,不過,假使再多一點─十萬美元─那就更完美了!這才足以讓我過真正理想的生活,解決一切延宕至今的財務問題。「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奢華的人生」這種顯而易見的迷思,我卻得花好幾年的工夫才終於看清,自己已陷入「非得擁有更多」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這正是現代物質生活當道的本質。連載四 編注: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 心理學名詞,由布里克曼與坎貝爾在1971年所創造之理論:人類總是快速且無可避免地視某些好事為理所當然,當我們擁有愈多、成就愈高,就必須隨即提升快樂的標準,這導致我們從未獲致真正的滿足或快樂,就像是在跑步機上一直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