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該如何從「賺更多,花更多」的惡性循環之中跳脫出來,以便投資到更快樂的人生呢?你的新抉擇絕不會在一夜之間就作成最後決定。你不可能打電話去美林(Merrill Lynch)投資顧問公司找你的快樂資產經紀人:「給我幾張快樂股,幫我把享樂跑步機給拆了!」假使可以這麼簡單搞定,那就好辦啦!為了要把你的注意力從購物轉移到投資你的人生,你得了解有哪些內、外在動力會影響你調度資源的決定:
#@1@#有些科學家曾經猜測:一般人在得到金錢以及收到東西以後,便會激發腦內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大量分泌,造成類似成癮現象,這很可能是一般人經歷購物震撼(shopping thrill)之後,便瘋狂上癮的原因之一。還有科學家指出,從演化的觀點而論,人類天生就擅長競爭最好的、最多的財貨。換句話說,這種「輸人不輸陣」的競爭心態,正是造成哈佛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所稱「貪欲循環」(the cycle of miswanting)的主因,因此,一般人亟欲購買不會讓他們感到快樂的東西,卻忽略了真正會讓他們感到快樂的東西。
#@1@#大多數的人都得努力讓收支達成平衡,但是,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古今中外皆然,大家都窮於應付收支問題。1899年,經濟學家梭斯坦.維布倫(Thorstein Veblen)出版名著《悠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書中提及所謂「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亦即時下流行的《時尚》(InStyle)雜誌所推崇的奢華風氣,已經不是要你去買需要的東西,而是去買一大堆用來象徵消費能力的奢侈品,藉以向世人宣告:我已經晉身到特定的富有階級。近來,炫耀性消費已經走火入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晉升到「競爭性消費」(competitive consumption)的階段。人們開始想要擁有更多的奢侈品,目的除了是想炫耀自身的消費能力,也想要藉此壓倒「其他人」的囂張氣焰。
#@1@#誠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我們深受社會大環境的價值觀、物質觀念所影響,傳播媒體的強力灌輸更是火上加油。但是,即使你很想相信你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擁有主控權,你依然得在付出昂貴的代價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其他人的消費行為,對於你的投資決定造成多麼大的影響!我曾在一篇專文上看到所謂「自動看齊」(automaticity)的理論:人類天生喜歡模仿周遭發生的事物。看看這個研究:受試者聽令必須在一位實驗者陪伴之下完成某項任務,這位實驗者神色慌張、不停摸著自己的臉,結果,受試者也依樣畫葫蘆,反覆摸著自己的臉,一直到實驗結束了,受試者仍未發現實驗者的焦慮已經傳染給他了。還有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假使受試者不停地看到一大堆跟年老有關的字眼,他們的行為舉止也會開始顯得老氣橫秋,例如步伐變得遲緩、更加健忘等;同理,這些受試者直到實驗結束,仍未發現他們的行為受到了明顯地導引。所以,假使朋友花了20分鐘大談她最近買了些什麼樣的奢侈品,描述她新買的音響有多棒,或邀請你搭她新買的跑車去兜風,不難想像,你的財務欲望一定會蠢蠢欲動。
#@1@#即使你早已明白,少買些東西就可以讓你掌握更多的資源,然後投資在更快樂的人生,但是,你每天還是得面對來自周遭的偷襲,你的理財原則因此動搖,你對生活懷抱愈來愈誇大的期待,奢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過著所謂「正常」、「一般」的生活水準。近年來,家庭住屋的平均坪數變得愈來愈大。1970年代初期,每戶占地平均大約1500平方呎(注:1坪=35.5平方英尺)。到了2005年初,每戶占地面積已擴張到2400平方呎,但即便住家已經變得很大了,一般人依然希望自己的家可以再大一些,舒適的家具也要再多一些。這是「全國住屋建商聯合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研究部副總裁古普.歐魯瓦利亞(Gopal Ahluwalia)所觀察到的現象。「從前認為是出人頭地的表徵,現在則被一般的屋主視為只是『新式的常態』(new normal)而已。」歐魯瓦利亞這麼說著。主臥室裡的寬大衣櫃,廚房裡一體成型的大片流理臺,可停放三輛車的大車庫...這個大車庫除了用來停三輛車,也拿來放一堆買來卻用不到的東西。其實,住家占地坪數愈來愈大的原因,不在於家庭人口變得愈來愈多。歐魯瓦利亞說,相反的是,在過去35年以來,平均家庭人口規模已從3.58人,降至2.11人。然而,遞減的家庭人口無助於阻擋人們追求更奢華的生活,無論自己是否負擔得起。一場負債破產的流行病於是開始蔓延。
#@1@#該如何對抗周遭影響你如何花錢、如何過生活的洶洶勢力?首先,你得更加了解「非炫耀性消費」(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能帶給你什麼樣的喜悅。「非炫耀性消費」不打廣告宣傳戰;你也不可能在大賣場裡買到「非炫耀性消費」的特價品;再者,大賣場也不會讓你在「非炫耀性消費」上有買愈多愈便宜的優惠。基本上,我在前述文章裡提及快樂資產組合的核心標的,全都屬於「非炫耀性消費」,例如少花錢買東西,多花錢投資美好的人生。連載五
#@1@#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以一系列的觀念實驗,說明「炫耀性的物質欲望」與「非炫耀性的需求」有何差別,我因此而受到啟發,寫了這本書。下列問題均根據法蘭克的模式而改寫,可從中看出,他曾專文提及的「物質瘋狂症」(insanity of materialism)現象,已變得每況愈下,「奢華熱」(Luxury Fever)已風行當代。下列問題並無標準答案可言,只要細心讀完每一個問題,再好好想一想即可。★住在四千平方呎的豪宅,而每年只能享受一周的休假;或者,住在二千平方呎的家,卻能享受每年三周的休假,你會選哪個?★年薪20萬美元的工作,但只能一個月跟朋友聚會一次;或者,年薪只有10萬美元,卻可以每周都跟朋友聚會一次,你會選哪個?★花40萬美金買一棟占地三千平方呎的新房子(但你必須負擔高額的房貸利息),或者,花20萬美金買另一棟一樣大卻需要整修的中古屋(但你負擔得起每月的房貸支出),你會選哪個?★假使你能在事業上出人頭地,卻得犧牲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一周只有幾個小時而已;或者,你只想保有職位較低的工作,但可彈性調整工作時間,你會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