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見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風暴不僅由源頭美國擴散至歐洲國家,影響層面也從投資銀行體系延燒至商業銀行體系,促使全世界金融市場無一倖免的陷入極度混亂局面,造成全球信貸市場情勢十分險峻;所幸,目前被視為風暴能否平息關鍵指標的美國7000億美元紓困方案,終於在修改版本之後,10月3日以263票贊成、171票反對,經美國眾議院投票表決通過。無庸置疑的,全世界民眾處在不信任銀行的恐慌之中,各地均出現擠兌情況,導致金融機構進一步受到真正的重創。不過,這並非無法解決的危機,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以及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均認為,「必須把風暴本身與經濟衰退分開解讀,才能從根本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若以風暴本身來看,在各國政府積極挹注資金搶救,加上不斷實施財政配套措施,與美國未來依照紓困案當中內容落實全盤運作之下,預期快則1、2個月內,最長年底以前,風暴就可望平復回穩,讓金融市場逐漸步入正常軌道。「雖然金融海嘯是美國銀行本身的問題,並且延燒到了歐洲地區,但亞洲國家也不可能在風暴中置身事外。」寶來金融集團副總裁黃齊元認為,由於亞洲銀行除購買美國金融機構發行商品之外,還透過參股與收購的方式投資,已然直接或間接成為金融風暴的受害者之一,全世界都陷入其中。
#@1@#那麼,分析美國新版紓困方案通過與否,之所以能夠成為解決金融危機的關鍵原因,林克孝明確指出:「主要是因為目前金融風暴不斷擴散全世界的癥結點,已經由金融機構受次貸商品造成虧損的影響,經過小道消息甚囂塵上的渲染,加上陸續傳出點名下一個可能破產銀行的最新消息,促使信貸市場全面緊縮,轉變成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像美國國際集團(AIG)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回頭看台灣金融機構,也純粹是信心的問題。」林克孝補充說道:「政府,是絕對能夠援救金融機構的最後防線,也唯有政府救得了。」從2個角度來看全球政府救援動作:一旦發生存戶擠兌銀行的全盤恐慌局面,在存放款資金調度失衡的情況下,無論體質再強的銀行都會倒閉,所以各國央行與政府,紛紛挹注大量資金提供銀行充足資金確保存款權益,可望重新恢復民眾對銀行的信心;觀察歷史上所有金融危機事件,銀行只要有足夠的流通性,往往都能順利度過難關,即使是美國知名的花旗銀行,也曾經陷入破產危機,最後仍舊重新活回來,足見化解危機的關鍵所在。
#@1@#觀察紓困方案新舊版本的差異,除原先將由美國財政部籌措7000億美元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之外,其中新增2個項目包括:採取中產階級與企業的減稅措施;聯邦保險全額保障存戶額度由10萬美元暫時增加至25萬美元。總金額雖大舉提高到8500億美元左右,不過,最終仍得到眾議院的認同。沈中華表示:「能夠通過的關鍵,在於拯救對象已經由金融機構,轉為保障中產階級與一般民眾。」「這些有錢的大型金融機構一個倒了,還有另一個會起來,根本就不需要靠國家的力量出面拯救。」沈中華認為,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之下,金融機構本來就會遵循著市場機制,自然進行汰弱留強,反觀政府應該出面解決的問題,是系統性風險造成民眾蒙受損失的情況,而不是投資銀行破產或倒閉的問題,這可從美國眾議院2次表決結果的不同當中看出,因此,就算紓困案的通過會替一些大型金融機構解套,也只不過是順便而已。
#@1@#想了解金融風暴解決的根本之道,仍必須先回到核心問題,沈中華指出,源頭雖是來自房地產價格大幅下滑,但擴散全球金融體系的主要關鍵在於3個層面: 政府對投資銀行規範不足;投資等級(BBB)原本只適用於債券,卻被無限放大到所有金融商品;資訊不夠透明,政府無法即時掌握所有的情況。因為商業銀行不論從事任何投資行為,根據巴塞爾協定規定(Basel II),都必須提列呆帳損失準備,投資銀行卻無此限制,規範幾乎可說是零,沈中華認為:「進一步考量投資銀行是用3.5元的資本,經營100元資產的生意,在兩者約束太不對稱的情況之下,系統性風險一旦引發,必定會造成政府與投資者買單的嚴重後果。」「再加上原本僅是債券的投資商品,經過第2層、第3層的證券化包裝,成為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後,內容變得太過複雜,連信評公司也搞不清楚詳細情況,反而給與最初的信用評級。」沈中華進一步說道,在如此情況之下,過於依賴信評公司評等的購買者,承受風險自然會超出預期甚遠。最後銀行本身資訊透明度不足,面對仿如黑洞般的龐大虧損,至今仍未見到美國政府揭露明確數字,即使預估損失金額不斷傳出,真實性勢必得大打折扣。有鑑於此,林克孝與沈中華均做出結論,全世界政府都在盡力紓困,加上美國紓困案通過以及放空等相關財政配套措施結合,對於化解金融風暴必定會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最大的海嘯雖然過了,之後仍可能會不斷有小浪產生,因此必須至少觀察3至4周時間,若再無大型金融機構破產消息傳出,如此才可稱為真正度過危機。從美國政府近來大動作整頓金融市場來看,黃齊元指出:「美國華爾街已無獨立券商,全部轉型成為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並存的金融機構。」其中前5大投資銀行的現況,包括貝爾斯登與美林證券先後分別被摩根大通銀行與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也已破產走入歷史,摩根士丹利與高盛也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因此,這顯示出2個重點:未來美國監理機關對於金融機構的監控機制與規範能力,將大幅度的顯著提升;全球金融創新腳步將會放緩,衍生性金融商品發展將呈現停頓局面。
#@1@#另外,市場盛傳金融危機最壞的情況尚未結束,黃齊元也明確表示,關鍵在於買方心中仍存希望,即使目前公司資產已降至低點,卻始終對於價格議定上不肯讓步,使得私募基金至少還會觀望6到12個月的時間,等到買方徹底死心之後,再進場逢低承接;因此,台灣金融機構若能趁此良機引進策略投資者、進行企業間的整合壯大自己,像是效法高盛引進股神巴菲特50億美元資金的作法,勢必能夠開創一番新氣象。
#@1@#「觀察歷史上所有金融危機的出現,最後都告訴我們一個結果,在面臨危機的時候逢低布局、長期持有,最後都會有不錯的獲利。」林克孝認為,目前美國政府雖然是透過舉債的作法解決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問題,但根據過去經驗來看,經過3年之後,反而可能會是美國政府替納稅人賺錢;他進一步舉例說,美國政府若僅花850億美元,用相當便宜的價格買下美國國際集團(AIG),以未來發展潛力預估,資產規模成長至2000億美元也大有可能。林克孝強調,目前全球股市重挫真正的問題,在於全世界走進經濟衰退的步調當中,屬於景氣循環的過程,儘管金融風暴可能會讓股市跌得更重,卻不會是主要原因。因此,即使金融海嘯退去,未來全世界經濟仍須一段漫長的時間才有辦法恢復,投資人應該把眼光聚焦到真正的問題之上,才能讓自己免於陷入過度恐慌的情緒之中,操作自然能發揮趨吉避凶的效果。
#@1@#回顧台灣金融機構在此次風暴之中的受創程度,林克孝不認同台灣會有銀行因此倒閉的說法,他認為雖有造成虧損壓力,但其實影響相對有限,即便雷曼兄弟證券破產,全台灣總曝險資金合計800億元,但相較於雙卡風暴的8000億元數字,差距可見一斑;加上央行未到期定存單(NCD)總額目前仍有3.7兆台幣,足顯整體金融機構流動性仍然良好。目前觀察重點,林克孝表示,擺在金融機構未來的獲利成長性上,因為當經濟走向衰退時,銀行放款政策會大幅緊縮,造成利差收益銳減的局面;另外,進一步觀察全球股市看不見好轉跡象,基金沒人敢買,手續費收入當然不用抱持太多期待,銀行的雙獲利引擎熄火,寒冬當然也到了,所以在經濟尚未復甦以前,台灣銀行都將經營得相當辛苦,這也將會是新政府拚經濟面臨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