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顛覆的產業,不只有靠智慧財產吃飯的新聞和娛樂業,就連固若金湯的金融業,都有被攻陷的危機。網路購物的盛行,造就了「第三方支付」的崛起。簡單來說,第三方支付就像線上的信用卡,提供安全、有保障的平台,讓買賣雙方進行儲值和付款的行動。中國淘寶的支付寶、美國的PayPal,都屬於這項服務。實際的操作方式,是買方在線上購物時,先建立第三方支付的帳戶,在購物後,由第三方支付的業者通知賣方發貨,而在買方收到商品之後,再通知第三方支付的業者,付款給賣方,如此建立安全的交易機制,以避免發生詐欺、賴帳等風險。 目前,行政院和立法院正在擬定《第三方支付專法》的草案,最快將在年底通過,屆時將有望開放電子支付機構,辦理儲值、無實質交易的匯款,以及實體交易連結線上支付(O2O)等三項業務。虛實整合的大趨勢來勢洶洶,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既有的金融業者。「未來五年,有三成的銀行分行會消失!」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管國霖如此發出警訊。銀行家皮皮挫,電子商務公司卻不亦樂乎。網家(8044)、商店街(4965)、智冠(5478)、歐買尬(3687),都是很被看好的第三方支付概念股。有鑑於此,部分的金融業者如玉山銀行、中國信託即分別推出E.Sun Pay和pockii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與之因應。台灣起步太晚 交易資料拱手讓人?資金從四面八方湧入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前景似乎欣欣向榮;但比較不被探討的疑點是,台灣投入第三方支付,已經比全世界慢了好幾拍。「網路發展一日千里,台灣的應用法規卻沒有跟上,公務和法規體系拖累了台灣的競爭力。」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直言。就像信用卡一樣,第三方支付在市場上的容量有限。早在十年前,國外的電子商務業者就殺得不可開交,想鞏固這個寡占市場的地位,然而我國政府對第三方支付卻一直持保守的態度,花很多心思去「管制」、很少力氣去「推動」。如今,第三方支付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官方終於批准派兵參戰,但台灣的技術和環境已遠遠落後別人,看在許多業者的眼裡,格外諷刺。更令人擔憂的是,第三方支付真正的寶藏,是買賣雙方的交易資料,好比臉書和Google,總是知道您可能認識誰、要找的是什麼網站─電子商務最大的商機,就是摸清楚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換句話說,早先起跑的PayPal、支付寶,已經比台灣業者更了解台灣人。國內現在開始做第三方支付,很難說跟國外競爭,只能勉強把目標放在收復之前拱手讓人的一片江山,以及提供這方面的人才在國內發展的機會;否則,就算台灣出現電子商務的賈伯斯,也只能去效勞國外的企業。線上的金融業,各國都是從零開始做,但台灣卻似乎又要輸在起跑點,讓人哭笑不得。
*意猶未盡,看更多>>2015談理財,精選20大趨勢美國延後升息、中國成長減緩、貨幣戰爭、自由貿易協議、滬港通、石油大戰、暖化商機、黃金打底、老齡化商機、第三方支付、4G元年、機器人、大數據、個人工廠時代、無人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