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認為,「投資自己」跟從權威的理財專家那兒所聽到的「先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才對」,是一樣的道理。後者認為,你得先把一筆錢挪出來當儲蓄金及養老退休金,然後把剩下的錢拿去支付開銷帳單,這樣一來,你才可能讓財務狀況獲得改善。所以,「同理,假使你沒有先投資自己,讓自己的身心變得更富有,早晚你一定會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要讓一般人坦然接受自己才是世上最重要的人,似乎很難,但是,事實上,這樣想其實並無不妥。」韓麗說道。好啦,聰明如你,一定會想到:投資自己的健康,是否稱得上也是一種獲利頗豐的自我投資標的?這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重點所在。老實說,過去的日子裡,我幾乎不曾注意過自己的健康,也不曾努力保持健康的體能,除了暫居北加州的那一段時期,我才認真地保養身體,把健康奉為生活的第一要務。然而,假使你住在北加州,週末卻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喝有機豆漿、坐小船泛舟的話,你最好趕快收拾行李搬回水牛城吧!
#@1@#可悲的是,在搬回美東後,我驚然發現─在北加州好不容易養成的保養身體的好習慣,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短短幾個月,我又過著壓力龐大、成天枯坐辦公室的都市生活,既沒有戶外活動,也很少吃新鮮的蔬果。失眠的夢魘再度找上我,我對生活的焦慮感再次攀升,皮膚也跟著失去光澤……但是,就像因為某種事故才改變自己的大多數人一樣,在我得知自己懷孕後,我被迫開始正視自己的健康問題。當我發現坊間充斥著為準媽媽編撰的健康指南,我簡直嚇得不知所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哪些事非做不可、哪些事又萬萬不可做!甚至有些事你連想都不應該想……然而,眼見我的小孩就要出生了,我一定要主動因應這一場人生的挑戰。與其慌慌張張、老是擔心做不好該做的事,我決定把生活的焦點放在更宏觀的願景之上:遵循簡單、基本的養生之道。我了解自己實在無法照著專家的金科玉律去做,但我相信,只要在每天的生活中盡量做到符合養生的基本原則,就能超越現在的體能狀況。
#@1@#所以,我一口氣購足九個月分量的維他命按時服用,每天做些簡單的運動,即使只是散散步也好。我吃很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歡迎綠葉蔬果營養專家對我的聲聲召喚。我還學會自己親手做水果沙拉,甚至開始向人炫耀有機食品以及新鮮果汁的好處。上班時一感覺到疲倦,我就會抽空去躺著休息一下,或乾脆小睡片刻。我還買了一張瑜伽墊,在家沒事就做肢體伸展操。為了調整體質,我兩週做一次針灸,並接受針灸師的建議服用各類型的草藥。我每天補充足夠的飲水,常常做蒸汽浴,還花錢去上靜坐課……這正是我多年以來一直都很想嘗試的事。 沒多久,我就領悟到自己投資在「健康財」的獲利竟然如此豐厚,這是我活了40年以來,第一次妥善照顧自身的健康所換得的優異成效。我的心情變得安詳沉穩,對生活的焦慮感大幅下降,一位朋友常常問我:「你看起來一點兒也不緊張,你還好嗎?」我的睡眠品質也有明顯的改善,而且,懷孕的那年冬天,我只有一次感冒紀錄,以往可都是三次以上呢!
#@1@#我不免要想:假使我早在懷孕之前,就乖乖補充營養食品、三餐增加新鮮蔬果、一天至少到戶外活動一次、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減少生活惡習、多留一些時間放鬆身心,對我的身心健康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如果我在以往每天的生活裡,認真奉行這些基本的養生之道,我今天又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只花了一點小錢、一點時間,卻能獲得如此豐厚的成效,要是我早在多年以前就開始這麼注重養生,現在一定可以享受到更大的收穫。眾多科學調查都已確定,健康與快樂具有正向的關聯。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葛蘭.斐爾鮑(Glen Firebaugh)針對生活品質的調查就發現,在健康狀態欠佳的人之中,只有5%的人表示他們是快樂的,而健康狀態良好的人中,有50%表示他們對生活感到快樂。其實,健康且快樂的生活並不需要成天吃豆腐過日子,也不必像聖經上把耶穌判刑的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s)那麼固執,更不用嚴守體脂肪不得超過標準3%的戒律。另一套比較溫和的養生模式照樣行得通。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每天少量而穩定的投資在改善健康狀態,反而可以獲得最大的收益。我最喜歡聽到這種研究結果:受訪者每週固定作一些溫和的運動(散步或園藝),就能輕鬆活到一百歲。當然,這麼說稍嫌誇張,但是,有一群受訪者的確因為每週固定運動一次的好習慣,死於心臟病發的風險率因此大幅減少了70%!另一群受訪者則每週固定作3小時(相當於每天運動17分鐘)的溫和運動,同時減少鈉的攝取並多吃蔬果,也大幅減少了罹患心臟病並降低血壓飆高的風險。由此可知,大家對維持身體健康所採取的投資策略,跟理財投資人所謂「積少成多」的平均化策略很雷同,後者認為,只要持續且定期地把小額的資金投入市場,不僅能降低風險,最後還能擴大整體獲利。所以,積少成多正是擴大財富的主因。
#@1@#小額定期投資才足以確保投資價值的倍增,投資身體健康之道也是如此。凱薩.佩曼南健康研究中心(the Kaiser Permanente Center for Health Research)資深研究員威廉.沃默博士(Dr. William Vollmer)便說:「每日固定從事些微的預防措施,長期而言,一定會為你的身心健康帶來可觀的獲利。」他同時也是前述心臟病預防研究的共同主持人。「只須長期延續生活形態的改變,例如多花一點錢吃新鮮的蔬果,這是輕而易舉即可達成的改變,不會有太多的成本負擔。」科學家也發現,人生的整體幸福感,取決於個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有何感受,而不在於是否符合一般健康檢查的標準。所以,即使身體健康就是你的投資重心,也不須練就像奧運金牌選手般的體格,而是應該多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覺更好的活動。根據加拿大經濟學家約翰.哈利威爾(John Helliwell)的論點,投資自身的健康就像把錢存在銀行,都具有相同的致富效應。哈利威爾將影響人生幸福的各類型要件(失業或生病等),逐一換算成相當於個人收入的支出金額,藉以探討特定的生活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效應,最後發現,健康欠佳的狀態等同經歷了32萬美金的財務損失!事實上,健康之所以是個人快樂資產組合的要件,真正的原因在於健康的身心將為個人創造兩大獲利:第一,健全的身體所帶來的快樂,至今仍無可取代;第二,擁有健康豐沛的體能,有助於個人從生活的其他層面獲致更大的幸福。連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