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爆發活力門公司(Livedoor Co., Ltd.)不幸事件之時,我正在外商證券公司擔任財務分析師,負責處理網路業界的財務分析。第一時間聽到該事件的消息時,我心裡的感想是:「該來的終於來了。」因為我從很久以前就注意到活力門這類的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各種會計手段,以盡可能增加帳面獲利。在事件爆發造成市場大震盪時,我很後悔沒能早點把企業操弄會計的手段源源本本地公諸於世。
#@1@#活力門事件爆發之後,投資人對企業做假帳的譴責聲浪愈來愈嚴厲。然而,日興證券(Nikko Cordial Corporation)、房地產開發商MISAWA九州株式會社(Misawa Homes Kyusyu Co., Ltd.)、冷凍食品大廠加卜吉株式會社(Katokichi Company, Limited)等上市公司,爆發會計作假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其實就比例而言,做假帳的企業財報算是少數,更多的企業財報雖然稱不上「作假」,但可以利用政府或主管單位頒佈的會計準則所給予公司選擇會計方法的彈性,在不同的會計方法之下,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會計資訊,因此公司在經濟誘因下,利用會計原則的選擇,在「合法的範圍」內,進行盈餘管理,美化財務報表,讓財務報表的獲利金額維持穩定成長。為什麼企業會希望損益表的稅前(後)純益看起來是增加的呢?答案就出在媒體效應,因為投資人會以會計損益的高低做為預測股票價格及企業發放股利的參考依據,會計損益的揭露與表達影響投資人甚鉅。一般而言,在媒體大篇幅報導下出盡鋒頭的經營者,即使發表的新事業計畫根本不切實際,即使該公司策劃的併購案所耗費金額高得離譜,市場資金還是源源不絕地流入;這對急著擴張的經營者來說,公司經營起來簡直是太容易了,要錢,發佈消息就行。這樣的經營者,到底是哪一點吸引媒體的注意(即便只是表面上的而已)?答案就是:利用投資人以財報損益的高低做為判斷依據的盲點,持續發佈如企業接獲大型訂單、與其他企業策略聯盟、取得特殊專利等好消息,讓投資人對企業充滿信心,企業便可合理地虛增營收,獲利也大幅超前,並且公司的營收、獲利都能夠持續正成長。
#@1@#為了迎合媒體,經營者便會盡可能增加帳面的獲利,公司在經濟誘因下,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進行盈餘管理,美化財務報表。但所有的事情並不是因此就能圓滿落幕。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所投資的大筆資金不但無法讓企業持續獲利,也有可能讓經理人掏空公司資產,反而像是在成捆的鈔票上點火,一下子就燒光了,變成名副其實的「燒錢」。幾年之後,用盡一切辦法辛苦維持的「連續○○期營收、獲利正成長」的金字招牌,變得愈來愈難維持,甚至累積虧損超過資本額一半以上,最後不得不進行減資,將資本額規模縮小。這麼一來,股價便會瘋狂下跌,跌到股價高檔時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分之一。結果,為企業不誠實行為付出最多代價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投資人。根據資本主義的定義,所謂的投資,就是個人承擔風險,提供資金給願意從事有益社會之事業的誠實企業,並獲取回饋的行為。投資誠實企業,可因風險而獲利,也可能因風險過大而蒙受損失。不過,媒體大肆為暗地從事會計作假或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進行會計操作的不誠實企業做報導(即使媒體也被矇在鼓裡),就某方面而言,也是對資本主義基本理論的一種挑戰。投資人要維護公平的資本主義,以幫助遵守市場機制的公司,就必須能夠判斷媒體發佈的消息是屬於真或假,從財務報表上看出端倪,全力防止類似的作假事件。
#@1@#我自大學時期通過美國會計師考試並註冊成為會計師之後,就一直擔任查核簽證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而後在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擔任經營顧問,負責企業新型態事業的提案以及實際推動併購案,之後轉職成為外商證券公司的證券分析師。成為證券分析師之後,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市場對獲利的評價方式。證券市場只在意獲利金額的大小,根本不管那個金額是如何做帳得來的。孜孜不倦努力經營的公司,只因知名度低而必須為資金籌措傷透腦筋;然而,使用一切手段使帳面營收、獲利皆正成長的公司,卻能源源不絕地募集到資金,兩相比較之下,讓人不得不心生疑惑。曾經擔任過會計師的經歷,讓我養成連財務報表的附註都會仔細閱讀的習慣,所以在看到財務報表處處是會計處理的痕跡時,還一度懷疑:「咦!?為什麼這種報表也能通過會計師的查核呢?」後來我辭去了證券公司的工作,在2007年成立了一家專門分析企業會計操作方法的調查公司。現在我決定把經營公司業務所獲得的訊息及知識傳遞給市場,當做我畢生職志之一。所以有一件事我想告訴各位投資人,那就是企業獲利不僅只有「金額」的差異,還有「本質」的差異─我之所以決定撰寫本書,也是希望能和各位一同分享這個重要的觀念。學會分辨獲利的本質後,將來才不會發生像「如果在購買股票之前就知道這是一家如此差勁的公司,我是絕對不會購買他們的股票的……」之類踩到地雷的後悔情形。而且,這也可以讓大家採到珍珠,就是買到那些乍看之下營運狀況不如同業,但實際上卻是勤奮努力且不斷成長的誠實公司。
#@1@#能夠幫助我們分辨獲利本質的唯一工具就是財務報表。該公司在想些什麼,接下來打算做些什麼?經營者的強勢發言只是在虛張聲勢,還是有所根據?而我們所投資的金錢將來是否能夠產生更多的獲利?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隱藏在財務報表的數字之中。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務報表並不是一種讓人容易親近的表格。應該不少人都會感覺到:「財務報表實在太難了,看都看不懂。要我像專家一樣讀懂會計,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其實讀財務報表是有訣竅的。不了解訣竅時,財務報表上一堆密密麻麻的數字,看起來就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密碼而已。相反的,了解訣竅之後,就能破解財務報表。即使您沒有簿記三級的資格,在了解檢閱財務報表的訣竅後,您也可以像閱讀精彩的推理小說般,一邊檢視著財務報表,一邊破解隱藏在財務報表裡的數字密碼。破解財務報表密碼後,您就能發現企業的動機及會計操作手法。解密得來的結果極為有趣,並不輸真正的推理小說。有時甚至會為企業操作手法之巧妙而大聲喝采。請您在閱讀本書了解訣竅之後,親自感受其中的樂趣。因為唯有學會分辨獲利的本質,才能破解造假的會計,守護與您自身密切相關的金錢。話不多說,接著就讓我們一塊學習破解財務報表密碼的訣竅吧!
#@1@#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來做個小測驗。請參考附圖的A、B兩份損益表。如果您是投資人,您會選擇哪一個做為投資標的呢?A和B的銷貨收入雖然都是200億日圓,但本期淨利的差距卻極為可觀。相較於A的最後淨利是30億日圓,B卻慘賠5億日圓,出現決算赤字。如果只注意損益表獲利差異的投資人,這時一定會毫不猶豫選擇A做為投資標的。但是,若是知道下面這項事實的話,您會有何反應?事實上,A和B兩份損益表,是同一家公司、同一段時間的損益表,只是由於做帳方式的不同,所產生不同的計算結果─看到這兒,您一定很驚訝吧!「財務報表上的會計淨利是可以信賴的數字。因為會計有一定的準則,又有會計師在一旁監督把關。」如果您是抱持這種想法參考財務報表,然後相信報表上的數字,據以進行股票投資的話,很可能會有風險。這是因為會計淨利只不過是概略的數字而已,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以一定的規則計算出來的概算結果」。若依照現行的會計原則,選擇較嚴格的會計原則做帳,帳面會呈現赤字虧損;但若採用較寬鬆的會計原則,又會變成盈餘利潤。也就是說,會計帳面的盈虧,完全可以隨心所欲、任我操弄。
#@1@#您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做假帳」嗎?如果使用會計原則不認可的方式做帳,當然就算是做假帳。像美國安隆公司(Enron Corp.)和日本佳麗寶(Kanebo, Ltd.)就是使用了不合法的做帳手段,才被認定是做假帳。但只要使用會計原則認可的做帳方式,日積月累下來,即使不做假帳,還是有可能合法地製造獲利或隱藏獲利。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會計原則未能因應現時狀況。簿記的起源可追溯至15世紀,此後的六百年間,簿記雖因應各種不同狀況增加了不少記帳手法,但基本的架構及方式卻一成不變。總之,現行的會計原則已經無法因應當今繁複的商業行為了。因此,不少公司紛紛鑽制度上的漏洞,計入合法範圍內所有可取得的利潤。利用旁門左道的做帳手段,進行「實質性做假帳」,或者「雖有欺騙投資人之虞,但絕非違法行為」的公司,美國及日本所在多有,舉世皆然。前面所舉的這種公司,可以透過少算成本、少分攤管理費用、少算業外投資損失的方法,「欺騙、但不違法」地創造出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