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的驅動力和傳統能源產業並不相同。新能源產業的成長動能,根本上來自於政府政策對於氣候變遷以及能源安全所推動的方向,過去國際油價高檔時因為具有成本考量的優勢,確實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支撐;但相較於2001年至2003年間,新能源產業面臨大幅拉回修正,目前產業相關公司已經具備更好的經營管理能力,並且相關科技水平也比當時更為進步。雖然目前的新能源產業具有許多正面優勢,但我們仍可從中找出市場對於產業未來的前景存有疑慮;特別當政府出手提供銀行鉅額紓困以及提振經濟的刺激方案之後,政府是否仍將持續支持新能源產業,自然成為當下最受矚目的焦點。
#@1@#回顧2008年10月,當時美國政府正考慮是否應通過問題資產紓困計畫TARP(Trouble Assets Relief Program)。從過程中可以看到,美國參議院以附帶通過環境法案的策略,結合TARP法案併案表決爭取國會同意。由於該項法案的租稅獎勵,風力產業獲得延長1年期間的租稅減免之外,太陽能產業更得到租稅減免延長8年的優惠。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歐洲國家,在許多歐盟國家相繼宣布對銀行的紓困方案後,歐盟也同意提供100億歐元,做為歐洲公用事業發展碳收集以及碳隔離科技的基金;的種種情況都證明了全球各國政府並未改變原先所宣布的新能源產業目標。
#@1@#事實上,我們還可以見到政府出面表示,在那些尋求改善,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工業國家,現在反而應該藉由創造更多新能源產業的工作機會,來將氣候變遷的影響轉為正面。舉例來說,目前看來,新出爐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可望提出更積極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在新能源產業的支出,就高達1500億美元。若從2009年的企業獲利預估角度觀察,以貝萊德新能源基金的投資組合持股為例,本益比平均約在10倍左右,其實正處於令人驚豔的低檔水準。考量新能源產業在未來幾年時間內,都可望受惠於具有高能見度的政府產業政策推動,因此,預期當市場狀況恢復較為正常時,新能源公司股價也能回到過去較整體市場高出約2至3倍的本益比表現。
#@1@#回顧2001年新能源產業約有350家公司,而目前整個產業內可投資的公司已經超過1300家。此外,光是貝萊德新能源基金的持股內容,就有高達80%企業市值超過10億美元,顯見基金主要投資標的必須挑選大型且有獲利的公司進行布局;換言之,也就是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企業。除了盡量避免投資可能存有技術風險的公司外,也應將焦點聚集在已經開發出具體產品,且已可創造銷售的公司。照過去多年經驗,清楚顯示了一個新能源產業的公司若想在市場推展新的技術,其實必須歷經相當費時且昂貴的過程,因此,從整體投資狀況來看,這些符合條件的公司裡約有高達80%都是處於已獲利狀態。
#@1@#此外,即便目前太陽能產業占整體新能源的比重,已經持續降到目前約10%左右水準,而且在過去幾年內有太多新公司加入競爭,以及過多的資金流入,目前正面臨產能持續過剩情況,不過若將眼光拉長卻依舊看好,至少在未來的3至5年內,均可望維持30%的年成長率水準。因此在太陽能產業的布局思維上,應聚焦在大型、資本結構較佳且本身已有產品推出的企業,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市場領導者,盡量避免投資品質較差的新進公司。因為,預期接下來太陽能市場可能會經歷一段合理的整理期間,挑選這些表現較佳的公司,勢必會提供較為有利的利基點,主要考量這些企業能夠從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中取得市占率,而且具有較佳的資金條件。
#@1@#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便是替代燃料產業,尤其近期受到市場賣壓而重創股價表現情況下,部分替代燃料公司股價甚至低於淨值和重置成本,因此,這些公司的價值當然也嶄露頭角,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相信近期內,便可望看見新能源類型基金、投資替代燃料產業比重逐漸增加的趨勢。反觀輔助能源科技產業,主要著重在提升能源效率,雖然過去能源效率和保存方面,比較不受到消費者和企業用戶的重視,但在節省支出考量下,反而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的興趣。(本文作者包卓能(Robin Batchelor)為貝萊德世界能源基金經理人、博恩彤(Poppy Allonby)為貝萊德新能源基金共同經理人)
#@1@#風力發展廠商被視為具有高度成長動能的綠色公用事業,大約有14%投資在風力渦輪製造商,由於政府的支持推動,預估在未來數年內風力產業每年將可望達到超過15%的成長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