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至2月1日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年會上,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表示:「中國經濟遠遠好於其他國家,2010年中國經濟將會出現強勁的反彈。」同時,中國政府公布了2008年經濟成長率為9%,在第4季成長6.8%,中國已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去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此時,上海的股市尚在盤整。
#@1@#「上海綜合指數本益比10年的平均大概在37倍左右,而目前只有13~14倍之間。」豐中華投信副總經理黃世洽表示,現在上海綜合指數本益比的區間和2005年剛漲起來時差不多,按照歷史經驗,當大盤本益比跌到兩個標準差以下,已進入相對低檔區,投資風險較低。再者,黃世洽指出:「若股市前一年跌得很重,隔年得到正報酬的機率很高。」例如2008年上証指數即跌了6成,今年翻轉機會大,還有這幾年很火紅的金磚四國中,俄羅斯、中國、印度都跌很重,巴西跌最少,因此,現在投資中國風險最低。前保誠投信大中華區投資基金總裁曹幼非則發現許多個股股價已修正到極低水準,例如在香港H股上市的散裝船運股中海發展(1138),美林證券估計其2008年EPS為2.05港幣,但本益比卻只有5倍上下,原因是散裝航運指數(BDI)從1萬點跌到7百多點,許多投資人被嚇怕了。縱然黃世洽不看好今年整體企業獲利成長,平均水準可能是-3%至-10%,但他強調:「若此時一家公司的獲利成長僅有10%,而股價已遭修正到低檔區,在風險與報酬衡量下,將具投資價值。」
#@1@#在金融海嘯後許多礦、煤等原物料行情遭大幅度修正,恰好中國政府提出了2年內投資4兆人民幣振興內需方案,其中有45%經費將用在基礎建設如鐵路等交通設備投資上,另外的25%用在川震的重建工程。「4萬億人民幣振興方案,直指基礎建設。」黃世洽表示,這類積極用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甚至包括周邊對推土機、營建設備的需求,對礦、原物料、交通事業的成長帶來想像空間,但也許發酵的時間點還要觀察,要配合廠商的產能開工率恢復正常,因此投資時間點也許在2009年第2季末較適合。「我對4兆方案的期待沒那麼高,中國政府可能把錢花錯地方了。」JF龍揚基金經理人魏如宏雖然對此方案在中國經濟效果的發酵程度持保留態度,但他仍建議投資人選中概基金挑類股的策略,應以基礎建設題材為佳,畢竟對鐵路建設、原物料產業仍是大有助益的。
#@1@#長期而言,中國會勝出的關鍵在於人口。「我把這稱之為人口紅利,人口多又轉向資本化,空間會很大。」曹幼非指出,中國發展未來幾個議題是在製造成本、市場,農業人口轉型,全世界就印度和中國較像。雖然短期內潛存一些矛盾、盲流、貧富衝突、失業農工衝突的危機,曹幼非倒認為發生比例不高,而且中國政府有跳出來做代償工資的舉動,就像廣東地方政府先代墊,再出面討工資一樣,比較麻煩的是低附加價值產業升級問題。雖然有千萬的民工從沿海都市回到內陸都市如四川成都、湖南長沙等,但和更大的農業人口相較之下,曹幼非認為比例甚低,「對中國來說,很重要的是維持穩定!」同樣擁有龐大人口而大型的民主國家的印度,遇到的大麻煩卻是基礎建設不足,為什麼呢?曹幼非指出:「是因為印度很早就民主化,一直到2007年我去孟買,機場已經7、8年沒有大修過,但這段時間印度的經濟卻一直高速成長,為什麼沒辦法大修呢?因為每次招標完了之後,沒有得標的人就去抗告,接著所有程序都進入法院去了。」
#@1@#中國有比較中央集權的政策,尤其在面對金融海嘯之時,「政策支持經濟成長」倒成為一個優勢,以福利措施帶動經濟成長。「和過去強調政治思想的共產主義不同,現代中國政府主政下,經濟成長已是個政治議題,我個人認為這一屆政府非常看重今年經濟成長保8。」曹幼非認為,經濟成績將成為中央執政者的一個里程碑,若成功將可以把中國帶入下一個階段,因此不論是4兆的10大建設、降息作為(存款從4%多降到2%多,將近砍一半了),中國政府態度仍然非常迫切、積極。過去幾年來沒有預算赤字、外貿赤字,這也是中國政府的優勢之一。雖然8%是個很具挑戰性的目標,但是和中國比起來,印度政府就無法承諾做到多少的經濟成長,也沒有像4兆這麼大的支出。
#@1@#除了人口多以外還要有人口素質,華人社會的人口素質高,曹幼非指出這就是中國成長的「文化紅利」。中國人很講究子女教育,社會階層的移動要靠教育、知識。再者曹幼非認為,中國硬體建設強,但是缺乏科技、資訊,如果它和台灣聯手,那會很嚇人,可以造就像Dell、Intel、Apple這種國際性大公司有美國市場滋養。而中國有個龐大的內需市場做支撐,有便宜的勞工可和台灣的科技公司聯手;整個東、北亞做為中國的腹地,日本、韓國、香港、台灣都在你的周邊,連結性也比南亞地區好,有更好的便利性。
#@1@#然而,面對未來10年發展,許多人更寄望中國政府將成長導向內需,「中國能不能好,和全球景氣比較有關,這波政府救市,美國太重消費,中國卻太重投資,政府真正要做的是以內需為主的市場。」魏如宏批評說。曹幼非指出,中國的內需過去每年成長有百分之20幾,2008年還不差,但上半年通膨有6%,因此淨內需成長只剩14~15%上下,下半年通膨壓力下降,11月的數字卻升到17%。此外,GDP有很多仍是國家企業貢獻,上綜50、上綜3000指數中國企仍在一半以上,只要控制這些運轉,民間消費就可以維持,但真正的內需力量的提升,目標可能是在那8億多人的所得上。
#@1@#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07年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的農業人口有8.7億之多,占全國67.47%,平均每3個人之中,就有2個是農民。換句話說,要讓「人口紅利」真正發酵,農民所得的提升將是關鍵。曹幼非指出,隨著科技發展,不需要那麼多農作人口,農民自然湧入都市帶動工業化,帶動不動產,這批人有受到教育、訓練自然可以參與工業成長,社會開始成長,這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
#@1@#中國政府的短策略是「家電下鄉」,鼓勵農村消費彩色電視、冰箱、手機、洗衣機等4種產品,以退稅13%方式來補貼,農民持身分證到「家電下鄉指定店」購買,原價賣100元,現在只要87元就可以買得到。黃世洽引用中國政府單位報告說,此政策至少會使農村消費9200億元人民幣產值。魏如宏對此政策也抱肯定的看法,但他認為,重頭戲還是在農地移轉解禁政策上,就像台灣當年375減租,可造就不少農村新富。魏如宏說,農地私有化講很久了,從去年講到今年,真正在執行上可能要花點時間,中間牽涉到的利益較複雜,「不可否認,此政策若實施,未來5到10年對中國二、三級城市的人民所得提升有關鍵性的影響。」
#@1@#農地移轉解禁,是中國政府的「三農政策」中所強調重點,曹幼非說,農地動產的開放,讓農村富起來,把農村人口也引導到人口紅利當中。「我估計,占1/3到1/4的GDP是來自於農村人口貢獻的,但過去共產制度下大家都不能控制土地,只能抓糧食的生產量。」曹幼非並以《萬曆十五年》一書內容舉證,明朝之所以會出問題,大部分是小農經濟關係,意即每個人都一小塊田,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反之,若把農村經濟規模做出來,並讓農村的消費提高,像是「家電下鄉」政策,這樣就可貢獻百分之20幾GDP的成長。
#@1@#想搭上下一波的中國成長列車,魏如宏建議可從藍籌股上著手,他說:「市值前20大者為佳,大型股中又分財報好的和財報數字不好看的,負債比率不能太高,現金多的企業又比少的好。」引起黃世洽注意的是中鐵集團、中鐵建設兩家公司,不但在國內有多年建構鐵路經驗,過去亦有承包海外工程,現在全球政府都在用基礎建設提振經濟,不止在中國市場,在全球都存在不少商機。曹幼非則從減碳的角度來思考未來的能源消費,可再生能源是綠色能源的首選,無論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安全角度考慮,還是從降低污染排放的環保角度考慮,大力拓展水、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變得越發緊迫。風電是目前最具成本優勢的可再生能源,風力資源較好地區的風力發電成本與燃油發電或燃氣發電相比,已經具備成本競爭力。中國大陸中長期發展規劃強調了要培養大型MW級風機整機的製造能力,而風電廠招標設備在中國政府的政策上有7成國產化比率的要求,這為大陸本土的風機製造商預留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他建議:「台灣投資者可持續關注風電設備,尤其是整機製造的市場機會以及相應的電網配套設備的機會。」因為這類的公司在台灣並沒有如大陸的上市公司湘電股份(600416)以及金風科技(002202)等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