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理財周刊》的發行人暨社長,洪寶山化命運為使命,要讓《理財周刊》成為全家人的周刊,讓一家人在閱讀《理財周刊》之後知道如何理好一個家,「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雖然現在談起來有點老氣,但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社會要進步,一定要先從家庭做起,一個家庭理好了,社會的榮景就可以期待。」洪社長進一步表示,「經營事業最重要的是要經營家庭,例如先生要經營太太,太太經營先生,媳婦經營公公婆婆,父母經營孩子,這些經營方法都需要學習,需要有正確的觀念與認知,一個家庭才會和樂、進步、幸福。而《理財周刊》義無反顧的扮演這個角色。」為了達成這個使命,《理財周刊》必須以身作則,因此,早在金融風暴發生前幾年,洪社長就提出了「4力」做為公司的員工守則,也是考核主管的4個能力依據,亦即創造力、執行力、效力及毅力,他認為只有「4力」齊備的人在職場上才能具有競爭力。在公司他以「4力」要求同仁,在對高級主管的年終評鑑上也是以4力為標準,要求主管提出自評,並讓主管亦以同樣的方法評鑑同仁。「理周同仁對4力是琅琅上口,因為我隨時會抽考,不但考他們4力是什麼,也考他們現在做到了多少,未來打算怎麼做得更好。」其中他更重視創造力,他認為:「一個人能力的差別就在創造力,有創意才是有能力,有創意的人才是人才,一家公司用的主管如果能夠創新創造,去想大家想不到的,這家公司一定有前途。」
#@1@#當然創意並不是天馬行空亂想,必須是可以付諸實行的計畫,因此在創造力之後,他提出了執行力,「只會說不會做,跟不會說是一樣的。」將創意執行之後,再來就是要在最有效的時間內完成,很多工作都是有時效性的,尤其在這麼競爭的社會中,有時候成功就在分秒之間。有了效力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持之以恆的毅力,否則事倍功半,徒勞無功也是沒用的。洪社長表示,之所以會提出4力,其實跟他自己的生命歷程緊緊相關。他自小生長在偏僻沒有資源的鄉下,「窮」似乎是他擺脫不了的命運,但是,他的腦袋中有各種想法,認為他的人生不能只是這樣,「我要走出去,到台北打天下,我相信我做得到。」於是他隻身從鄉下到都市,憑藉著他的創造力開始在台北打造屬於他的天下。「例如我本來在送報紙,送著送著就覺得這樣下去憑我一個人也賺不了什麼錢,於是我召集了幾位送報生,組成一個團隊,人一多,我們的力量就大了,後來還當起了各報的駐地記者,採訪、撰文、廣告,我都一手包辦。」洪社長表示,他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對媒體產生了興趣,心中儼然就有媒體王國的夢想成形,「這應該也是我創辦《理財周刊》的觸媒吧!」
#@1@#後來覺得送報的主動權不夠,他必須學習更多積極的業務技巧,於是毅然決然轉換跑道,當起菜鳥業務,談起這一段,洪社長有感而發:「當時要推銷一樣商品,我站在客戶的公司樓下,走過來走過去,就是提不起勇氣上樓。」他認為年輕人就是要懂得去突破、去嘗試、去把握每一個機會。「當我最後提起勇氣面對客戶時,發現其實並不難,我很快的就成交了,後面的業務也愈做愈順。」業務做久了,他的腦海中又出現別的聲音,「我要走出台灣,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他又隻身赴美,做起國際貿易。「在那個紡織業蓬勃發展的年代,基隆貨櫃進進出出都是紡織品,當時沒人看得起電子消費產品。在當時我卯足了勁去學習紡織的相關知識,親自到第一線去看,現在的我只要一看布就可以跟你聊很多,都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要做就要做足,要懂就要全懂,洪社長在個人的學習上不喜歡做半弔子。在工作了30多年後,洪社長累積了許多寶貴的人生經驗,現在他最重視的是如何把這些經驗跟大家分享,「我要做的是一輩子的事,甚至是幾生幾世以後的事,一點也不能馬虎。既然要做,就要做對社會有貢獻、長遠性的事,辦好《理財周刊》是在做善事,是對社會有益的事,這是我的使命感。」我們一定有辦法克服不景氣,就從學習4力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