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處境真是可悲。只不過想突破明年就啟動的東協10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租稅優惠對相關產業的威脅,乃至更進一步納入日、韓等競爭對手後形成的封鎖;馬政府試圖與對岸達成的CEFA也好,ECFA也罷,都受到在野黨與特定媒體不遺餘力的撻伐,難以消除部分人民心中對於過度親中、經濟依賴對岸的疑慮。為此我們曾多次建議,事緩則圓,不能操之過急,必須逐步漸進;最好先設立若干境外特區,對全球各國率先推動自由開放,一如鄰近的新加坡與香港,讓國人於身受保護主義的屏障半世紀後,可以親嘗自由貿易的甜美滋味。在這樣全面開放的環境之下,再談以特區為試點,與對岸某些特區進行實驗,簽訂區對區的經貿合作協定,國人的疑慮即可降至最低。一旦區與區之間互動良好,創造出事前難以想像的績效,開創出過去所未見的商機,迸發出睽違已久的台灣活力,不僅國內外企業爭相進入,特區會成為在國人眼中閃閃發光的新樂土。到那個時候,特區擴而廣之,遍及全台,就會是水到渠成的自然風景。馬政府顯然也見到了這一面,本周內將提出加工出口區設置條例的修正案,將經貿特區設定為「第三代加工出口區」,不僅要吸引台商回流從事加工出口,還要爭取兩岸之間互免關稅的優惠,並且選擇對岸的特區簽訂區對區的自由貿易協定。
#@1@#這的確是一個可以大聲喝采的壯舉;但若只停留在「第三代加工出口區」這個地步,對經貿特區而言,委實太可惜了。因為環顧今天的全球經濟架構,區域整合乃至更進一步的自由開放,已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當中國大陸都在自由開放上大步前進時,半世紀前首開新局,以加工出口帶動經濟大幅躍升,成為全球落後國家先驅的台灣,豈可落居人後?台灣的自由開放是我們的宿命,也是今天台灣經濟再次躍起的契機,因而經貿特區轉瞬就會成為全台灣的寫照。但我們只要做一個個新一代的加工出口區嗎?如果這個經貿特區有蔥籠美麗的景觀、爭奇鬥勝的建築、完善齊全的設施、井然有序的管理、自在發展的產業、四通八達的交通、互相優惠的貿易夥伴、世界最低的管制與租稅,那才是台灣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國,也會是國內外企業爭相進駐的寶地。我們做不到嗎?是不為也,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