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義輕利」向來是中國人傳統美德,摒棄功利主義的天性,讓追逐錢財或營利,難以擺脫掉「銅臭味」的負面印象。反觀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對培養兒童的理財觀念十分重視,也被視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指出,西方社會對少年及兒童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重視,這也與西方社會商品經濟較發達有密切關係。而金融市場發展較完整的先進國家,像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同時融合了不少本身的民族特性,對兒童理財教育各有所長,頗值得台灣家長借鏡。
#@1@#身為金融發展中樞的美國,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顯得頗為大器,儘管在金錢方面,社會上有不少人向來習慣「預支」的生活,讓美國孩童在充滿濃厚的商業氣息下長大,也因此,孩子往往在中小學階段,就已經得到基本的經濟和商業常識。除了學校教育外,美國家庭、社會對兒童理財方面的知識,更是投入非常多的心力。美國銀行業協會自1997年起,就將每年的4月24日訂為「全國兒童儲蓄日」,目的是要讓兒童明白儲蓄和理財的重要性。每到這一天,很多銀行員工便自發性地到各地小學舉辦理財活動,塑造孩童正確的理財觀念,並具體應用到生活層面,像是教導孩子如何善用零用錢等。為了養成兒童儲蓄的好習慣,很多銀行更是免費為兒童開立帳戶,而且不設定最低存款限額,讓孩童自然而然體認儲蓄的重要性。另外,美國也是個追求「獨立自主」生活型態的國家,美國人經常鼓勵孩子從小就打工賺錢,或是將自己不需要的二手玩具拿出來拍賣,學習如何獲得收入,並教導其透過正當的管道賺取收入。如此一來,便能讓孩子體會金錢的重要性,靠自己本事保持經濟獨立,而不是一味仰賴父母給予。
#@1@#黃蔭基表示,向來給人謹慎保守印象、有紳士風範的英國人,消費方式也很理性,不會衝動且善於精打細算。而在理財教育方面,英國人往往會在生活中給予小孩金錢來源的機會教育,像是他必須靠做家事來賺取零用錢,了解大人賺錢的辛苦。根據統計,多達1/3的英國兒童,會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兒童專屬的帳戶,這是因為英國人對於下一代的理財教育相當重視,且會針對不同年齡層「因材施教」,分別在中、小學不同階段,制訂不同的理財學習目標及要求,甚至特地編寫理財教育課程,讓兒童循序漸進了解理財的重要性。英國人會針對學齡前後,也就是5歲至7歲的兒童,建立其最基本的理財概念,像是金錢的來源,並且告訴他們金錢具備滿足多項生活所需的功能,藉以培養孩童對理財的興趣。進入國小階段,即7歲至11歲的兒童,必須學習如何管理零用錢,體會到除了花錢,為了以備不時之需,也要存錢,以了解儲蓄的重要性;再稍長到11歲至14歲時,就邁入「理財進階班」,這時候就要學習花費和儲蓄可能受到哪些變數影響,以及如何提升自己對理財的應變能力。升上中學後,14歲至16歲的學生,就要開始學習實際的金融運作,像是到銀行開立存款帳戶,或是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規劃,甚至開始學習投資技巧等。
#@1@#擁有完善福利制度的法國,之所以能過著緩慢悠閒的生活,主要就是政府對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做得相當健全;因此,法國人理財,主要是為了積累財富、娛樂及為退休生活做準備,按部就班、不慌不忙,以優雅姿態,傳授理財知識給孩子。在歐洲,法國人算是相對節儉的,深具儲蓄概念的法國人,也認為理財教育應從小做起,因此,在兒童3至4歲時,許多家長就會開始展開家庭理財課程,教導基本的貨幣觀念。到了10歲左右,法國家長就開始為小孩開設獨立的銀行帳戶,積極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另外,法國人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傳授給孩子理財機會教育,像是用現金支付,避免刷卡消費,讓人忘記自己究竟花了多少錢。法國父母會提醒孩子,要養成儲蓄習慣,甚至也會運用小技巧,避免多餘支出,父母都會讓孩子參與家計,許多法國小孩從小便看到父母,每月初把家庭預算分類,並將錢財放在不同的信封裡,目的就是掌控不同的支出名目,並且也逐筆記錄收入和支出、每天檢視帳目等,自然而然,孩子也會依樣畫葫蘆,學習許多持家理財的小技巧。
#@1@#和台灣類似,日本的儲蓄率在全球數一數二,就連日本兒童使用零用錢,也必須學習「量入為出」。同時,日本家長認為,就算是孩子,在錢財控管上也必須學習自立,不能隨便開口向人借錢,頗具武士風範。日本家庭非常關注孩子的理財教育,除了讓孩子學會如何賺錢外,也必須聰明花錢,於是日本父母會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學習在校外打工賺錢。另外,也會固定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零用錢,並且告訴他們,零用錢不是只用來花,更要學會節省和儲蓄,並且傳授孩子記帳的技巧,將錢財的使用狀況逐一記錄下來,錢花到哪裡去,才能一目了然。在日本,很多家長會要求孩子把壓歲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且在消費時,也不會讓孩子予取予求,例如孩子看了廣告後想買很多玩具,無論收入高低,都會先衡量是否需要後,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只能挑一樣。」如果還想要,就必須等到下個月,避免孩子被商品廣告「牽著鼻子走」。等孩子有了數字概念後,一些日本家長會要求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記錄每個月零用錢的收支情形。安泰銀行財務長李治平認為,理財教育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從記帳開始,了解錢往哪去了,才能做到控管收支的基本功,正如日本武士道的修鍊般「一步一腳印」。
#@1@#給人一板一眼印象的德國,即使被全世界視為「最缺乏創意」的民族,在理財教育以及對金錢的管理哲學方面,也是秉持其一貫的風格。黃蔭基指出,德國多數家長認為,給孩子零用錢是必要的,而這也是讓孩子透過零用錢的使用,學習日常生活間的交易行為;但是,就連零用錢的使用,德國人也絕對不馬虎!德國人的果斷,對於錢財的想法就是「當用則用,不當則省」,孩子也會承繼父母親的思維,成為錢財的主人,制訂如何運用零用錢的計畫,學習掌握金錢,而不是被金錢控制。綜合上述各國經驗可知,父母教導孩子理財「永遠不嫌早」,但必須著重循序漸進、因材施教2大重點。有別於中國傳統的「量入為出」概念,台灣父母更應該學習西方家長的「開源節流」教育,讓孩子除了省錢,還能變身為「消費達人」,不僅會賺錢、能存錢,更能清楚了解如何聰明消費,自小打造「理財、消費雙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