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資深教職人員,對於親子教育很有一套的老師們,是怎麼建立孩子的理財概念呢?
#@1@#有一雙相差10歲的子女,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呂金燮教授說,理財教育的基本要點,就是讓孩子了解金錢的概念,並感受到金錢得來不易;因此,讓孩子學會記帳,是理財的第一步。為了讓孩子懂得「量入為出」的道理,呂金燮舉例說明:「有一次小女兒想買禮物送同學,我就先和她討論禮物的『金額』,以及送禮物的日期,接著以距離當天的天數為基準,計算出她一天平均必須存多少錢。當她存到這筆買禮物的錢時,她會認為這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也會有無比的成就感。」而任職於士林國小的李淑惠老師,同樣也會藉由實際購物機會,讓孩子了解如何使用金錢。李淑惠出門購物時,會帶寶貝一起去,在過程中,不僅教她看標價,也很清楚地讓她知道,如果價錢太昂貴,超出預算,她就會放棄不買,以不浪費每一分錢為原則。李淑惠舉例:「有一次在購物時,我買了一瓶洗髮精,我就在這個時候順便告訴妹妹說,因為家裡的洗髮精用完了,所以我們必須再買一瓶。後來,看我選擇家庭號的洗髮精,妹妹問我:『為什麼要買這麼大瓶?』」李淑惠就會向她解釋:「因為這大瓶的量是小瓶的2倍,但是價格才多出一點點,買這一瓶可以用得比較久,價錢也比較划算。」藉此讓女兒了解消費要以精打細算為原則。
#@1@#「開源節流」的哲學,生活中處處可見,呂金燮在生活中,隨時會提醒孩子:當你想買某樣東西時,是因為「想要」,還是「需要」?如果是「想要」,那最好採取「延宕」的方式,延後孩子購買物品的時間;過幾天後再問問孩子:「沒有那樣東西,對你的生活有沒有影響?」除了幫助孩子分辨自己購買物品的心態,同時也能讓孩子了解節約的必要性。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甚至哭鬧不休時,李淑惠則是試著從孩子的壓歲錢著手。她說,「有一次,妹妹吵著要買一個大玩偶,爸爸和我都不是很贊成,於是我們對她說:『好,那我們回家拿你撲滿中的壓歲錢來買。』」「我們告訴她:『你看喔,買這個玩偶要很多錢,你確定要把你撲滿中的錢幾乎花光嗎?』最後,妹妹打退堂鼓了,她說:『還是不要好了,我已經有玩偶,不用再花錢買了。』」
#@1@#呂金燮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大概分為5個步驟:呂教授的理財教育5步驟1. 了解金錢的概念2. 給予零用錢3. 設定理財目標4. 養成儲蓄概念5. 計畫消費在孩子上小學前,著重於了解金錢的概念,等孩子進入小學階段時,才會進行到第2至5步驟。呂金燮表示,孩子小時候,會運用「故事書」的內容,來引導孩子了解什麼是錢、什麼是消費等概念;等孩子進入小學,開始有購物欲望時,讓他學習「收入」及「支出」必須取得平衡的重要性,同時協助孩子「儲蓄」,設定存錢目標,並養成「計畫消費」的能力。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除了儲蓄及設定目標之概念灌輸之外,呂金燮也讓孩子深入了解何謂「消耗性支出」及「永久性支出」,透過實際與孩子討論,一起規劃預算。另外,等到孩子升上國、高中時,「我們也準備和他討論『保險』的概念及運用,並鼓勵他多閱讀理財相關雜誌。」李淑惠的先生認為,理財教育不是只有「存錢」及「花錢」而已,還包括了「投資」,所以等孩子再大一些,會試著教他投資的概念,不過這是比較困難的部分,因此可能會讓孩子多閱讀書籍,也會考慮讓他參加理財營等活動。另外,爸爸提議可以讓孩子學習從生活中尋找投資標的,但這一點也是家長要一起努力的方向。李淑惠說,「給孩子魚吃,不如給他釣竿。」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理財,就可以讓有限的資產不斷累積;而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財產,所以理財教育是重要又不可或缺的。
#@1@#反觀在台灣大部分的理財教育,都是等孩子長大了,有能力賺錢了才開始,甚至親子之間是沒有「金錢」這個話題的。對此,李淑惠認為,台灣的理財教育,並不只是針對孩子,而是要從「父母」開始教育,建議從學校單位到行政機關都可以舉辦相關親職講座,先讓父母了解正確理財概念,再透過父母的言教、身教來落實,或許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呂金燮說,世代更迭下,「月光族」、「卡奴族」的名稱逐漸充斥在整個社會,許多「名牌無罪,購買有理」及「活在當下」的主張,讓許多年輕人揮霍無度,這樣的現象不僅影響自身的生活,同時過度消費及支出亦造成社會的負擔,理財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目前台灣教育仍以學科為導向,雖然於2008年出版了「國小學童財金生活教育」理財教育教材,但真正落實在課堂的機率並不高,大部分是以鼓勵性質請教師推廣。因此,或許可以在「生活教育」或「綜合活動」中,確實排入理財教育的單元課程,依據不同學齡階段,擬定不同的理財教育目標,進行一系列且具連貫的理財教育。呂金燮說,理財教育,不應僅包含儲蓄及消費,亦應納入「公益」的概念,讓孩子明白「施比受有福」的道理,並懂得珍惜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