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根本就是政治盤。4月26日三次江陳會達成「三協議、一共識」;4月27日立院初審通過「一生一屋、土增稅10%優惠稅率」;4月28日H1N1新型流感肆虐亞太區;4月29日台灣獲邀入WHA觀察員;4月30日金管會宣布「大陸地區投資人來台從事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管理辦法」,並且定於5月4日起正式開放陸資來台進行財務性投資;5月1日中國企業赴台投資辦法生效。但4月30日中國移動計畫入股遠傳(4904)的這件事,將來台股歷史必定會一再提起,因為原來來台投資的陸資不只QDII(大陸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陸企更以企業合作模式入股台企,除引發港股直通車的資金題材,更讓市場憶起1991年開放外資直接投資台股之後的「挾洋自重」資金行情的想像空間。
#@1@#儘管筆者研判目前台股處在大B波反彈初升段的3-4波位置,意即不認為4月17日的2244億鉅量長黑K就是這次多頭的終點,但4月30日開盤跳空暴漲350點,終場大漲378點,以5992點站上年均價,多頭氣勢之強,遠超乎筆者的預期之外。要如何形容4月30日的多頭的強勢呢?6.74%漲幅為近19年來單日最大漲幅;多達788家鎖漲停,創下台股單日漲停家數之冠;外資大買330億元,創史上第5大買超紀錄(實為台股第4大買超,因第1大的1252.88億元買超內含千餘億的台積電(2330)盤中轉帳)。連續兩周提示的「第1季內資軋外資、第2季外資大反擊、大股東心繫籌資」的看盤重點,不僅已經在盤面上發酵,更印證在4月30日台幣匯市爆出44.63億美元的史上第2大量,匯銀人士指出熱錢匯入約占2/3;與2008年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之後,匯市爆出55.61億美元歷史天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次的共同點都與市場預期兩岸朝向雙向開放,「人流、物流、金流」齊匯台灣,造成股匯齊揚。雖然「國台辦登廣告宣布撤除對台飛彈」的烏龍八卦僅止於謠言;但換個角度,卻是提醒空頭,「對喔!還有撤飛彈這個超級利多隱藏在後」,原來多頭還沒有力竭。
#@1@#5月1日中國大陸公布4月PMI指數為連續5個月回升,振奮多頭信心,象徵著中國大陸各種財政救市與振興產業計畫逐漸發揮功效,而台灣不僅將會直接受惠訂單增加;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目前洽談或考慮簽訂的任何合作約定,都將有助台灣金融、零售與物流產業經濟的發展。因為中國仍然需要台灣優秀的經營Know-how,而台灣也需要大陸廣大市場的舞台,兩者合作,是「雙方受益」。是的,Know-how,在過去20年,中國大陸企業的海外購併,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長。從1986~2007年,海外購併案共有213宗,其中103宗是2001年以來完成的,如此積極海外購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收購關鍵技術或資產」。如今台灣高科技產業相關的晶圓代工、IC設計、面板等族群,皆為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較缺乏的技術,基於戰略布局的考量,就算是溢價當短期的冤大頭,也在所不惜。這才是中移動以13.63%的溢價空間入股遠傳,才會這麼震撼市場,因為這代表陸資願意用高於市價的價格建立基本部位;換個角度來說,在陸資的眼中,台灣價值偏低。
#@1@#台灣價值到底有多麼的被低估呢?在2004年底香港的本益比為18.73倍,台灣為12.58倍;當時的恆生指數的總市值/GDP比為519.58%,而加權指數的總市值/GDP比為126.42%;但到了2006年底港股與台股的本益比已經拉近到差不多相等的17.37倍與18.98倍,恆生指數總市值/GDP比=904.03%,加權指數總市值/GDP比=162.97%。問題是,2008年香港股市總市值已是GDP的9倍以上,但2009年起漲勢已逐漸開始落後台股了。如今台股的總市值卻不到GDP的2倍,本益比又不到15倍,對曾經歷過2004年CEPA簽訂後恆生直衝3萬點的外資而言,台股不僅有機會複製港股翻倍的經驗,甚至超過。所以了解陸資的投資邏輯,才能夠搭上這波資金行情。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推估,目前台灣滯留海外資金部位達2400億美元(約8兆台幣),這批本土資金的屬性向來都對主流趨勢的敏感度甚高,而台股的主流股近15年來一向以電子為主,而電子又以業績股為首,因此預期龍頭股與高殖利率股將成為指標。站在陸資的角度,對陌生的台股市場,很自然的會朝在大陸有高知名度的企業著手,所以反映在5月4日的盤面上,山寨之父的聯發科(2454)一股難求,在大陸發展甚早的正新(2105)、建大(2106)、鴻海(2317)、台達電(2308)等也是強鎖漲停,要合併和艦的聯電(2303)也是半導體的指標,更別說台灣在全球科技品牌上,少有的高知名度的宏碁(2353),更是被外資點名最具戰略購併的價值。除此之外,別忘了收購關鍵技術、達到互補的效果才是陸資看待科技股的核心投資價值,這部分以面板族群最具代表性。而中移動入股遠傳的另個啟示是主權概念股,光看字面就可以了解意義,所以電信股、塑化股、鋼鐵、汽車、高鐵、機場、港口等這些基礎建設將會是陸資的另個投資重點。尤其回憶之前來訪台灣的陸資都曾透露出希望參與愛台12大建設的基礎建設,顯然這個經驗與來自於1992年中國大陸正式開放之後的基礎建設有關,所以與這些基礎建設有關的中華電(2412)、台灣大(3045)、台塑集團、中鋼集團、裕隆集團、東元集團、大陸工程、長榮集團、遠雄港(5607)、中菲行(5609)等可留意未來外資的動向。
#@1@#從主權概念股延伸出來的土地資產相關概念,也不難懂。要知道土地本身就是最直接的主權,所以號稱全台最大地主──台肥(1722)已經展開無量飆漲之旅,把整個營建資產的氣勢都給撐了起來。目前對營建股的主流思想為「商辦與豪宅」,主要架構在眾多陸企來台設點的辦公大樓需求與這些駐台高幹的住所,由於事關門面與保值的雙重考量,因此商辦與豪宅是當下市場的共識。不過筆者反倒要以過去10年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經歷,研判未來必定還是會有為數不少的「陸幹」赴台駐點,而這些陸幹的「房事」問題,將會繼當下自購型住宅買盤之後,與投資型買盤共同成為一般住宅房市的推手,可以想見交通便利且兼具生活機能的住宅將會搶手,另101大樓是最具有指標性的主權概念大樓。最後在台股裡最具主權概念的非金融莫屬,歷來官股色彩濃厚的金融本來就被賦予政策護盤的角色。而插旗於金融的最大意義並不單單只是金流而已,更重要的含意在於未來的「政策」護盤。所以表面上外資力推證券經紀市占最大的元大金(2885),是這波資金行情的最大受惠者,但其實還隱含了元大金的前身是具有國民黨色彩的復華金與綠營金主的特殊背景。
#@1@#自全球爆發金融海嘯風暴以來,半導體市場自2008年第4季起即已出現快速的修正,據工研院經資中心(IEK)統計,第4季晶圓代工業者平均產能利用率即已修正至6成,全球晶片銷售量季減23.3%、年減21.8%,明顯呈現旺季不旺的情況。全球晶片產品平均銷售價格(ASP)亦季減1.2%,當季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522億美元,季減24.2%、年減21.9%。聯電受到全球經濟衰退以致客戶需求急速下滑影響,第1季平均產能利用率為30%,晶圓出貨量約當8吋晶圓38.4萬片,ASP較去年第4季下滑約10%的表現,加上因採用新的財務會計準則第10號公報增加額外營業成本,致使毛損率擴大為40%,導致2009年第1季財報營收108.4億元,QoQ下滑41.5%,YoY衰退約54.8%;營業淨損率為67.5%,淨損81.6億元,EPS為-0.64元。但第1季聯電還維持了21.8億元的正自由現金流量,帳上約當現金也達359億元,財務狀況十分健全。受惠於中國積極推廣3G手機,第2季來自於手機通訊晶片的需求力道相當強勁,其次則為PC、消費性電子產品。主要受惠來自於聯發科,德儀、英飛凌等手機晶片大廠,且伴隨著中國5月3G上路,晶片市場需求預期大增。因而第2季晶圓出貨量將較第1季成長110%,而ASP跌幅將小於5%,平均產能利用率將拉升至75%左右,預期平均毛利率將由第1季的-40%,拉升到20%左右,將可轉虧為盈,符合聯電在前一季法說會時指出「內部指標顯現觸底訊號」的預估。就晶圓代工的領域,台灣算是居領先地位,因此儘管聯電在40奈米以下的高階製程落後於台積電,但相對於中國大陸而言,還是具有競爭力。所以站在技術互補的角度,晶圓代工產業深具戰略投資考量。更何況近期中國家電下鄉、3G網路建置、世博會與歐美回補庫存的帶動下,半導體第2季的訂單需求的確明顯增溫,撇開法規的限制變數,和艦可視為聯電在中國大陸的布局,自然是投資組合的必備標的。以產能來看,和艦目前月產能僅為4.1萬片8吋晶圓,和艦併入聯電約可增加聯電產能10%,因產品線以0.25um、0.35um製程為主,製程技術也僅達0.18微米,產能規模及製程技術與台積電的松江廠相當,不具領先地位,故併入聯電後對於獲利僅屬短期加分,較深遠的意義在於聯電補齊了中國大陸的布局,有利就近滿足客戶的需求。對陸資而言,初入陌生的台股市場,控股公司將是首要的投資選擇,理由很簡單,就是「一步到位」。眾所皆知的台股以電子為首,而電子又以聯家軍與鴻家軍為最重要的兩大集團,如果要在短時間之內掌握到台股的IC設計族群行情,那麼二話不說,首選聯電集團轉投資的聯發科、聯詠(3034)、智原(3035)、揚智(3041)、原相(3227)、聯陽(3014)、盛群(6202)、矽統(2363)等個股,因此在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初期,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買控股公司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投資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