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馬政府上台之後,由於兩岸政策鬆綁,台商回台上市意願大增,特別是過去台商為了到海外上市,往往要配合當地法規將企業營運架構改變,由當地控股公司或是到開曼等第三地成立控股公司來申請掛牌,台灣公司則要降為子公司或是分公司,這讓台資企業往往無法充分展現其世界競爭力,不論是資本額、獲利能力、公司信評等,都與在台灣整體母集團差異甚大,因此台資企業在海外上市股價也普遍沒有好表現。
#@1@#以香港為例,目前共有55家台資企業在香港上市,但是能守在招股價(新上市時股價)以上的只有10家,有37家公司股價在1港元以下,表現不盡理想。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台資企業海外掛牌的首選,不但因為其擁有亞洲市場中最佳的資金流通量,加上距離中國又近,沒有外匯管制的情況下,企業募得的資金當天就可以匯往內地,原始股東禁售期比台灣短,賦稅也比台灣優惠,對於在內地建立知名度來說,也比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市場優異許多。且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企業在此掛牌可以吸引國際人才,更有機會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對於提升企業的國際能見度或競爭力,都有加分作用,這些因素都讓香港成為台資企業海外掛牌的首選地。不過香港市場主流如金融與地產類股,本益比也偏低,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不論是股價或是成交量,都處於長期低迷的情況。而隨著兩岸破冰、資金匯往大陸的解套,台資企業紛紛表達回台上市的意願,畢竟以台資企業角度出發,無論是投資人熟悉度、市場環境、相關資源的使用、上市成本、企業營運的順暢程度等來考量,台灣股市都是台資企業最熟悉與最便利的資本市場;加上台灣股民對台資企業的認同度高,台股的成交值周轉率遠高於其他市場(換手次數愈多,流動性與波動性也愈高),企業上市成本更是全球最低的市場之一。旺旺(00151.HK)成為第一檔由香港交易所轉赴台灣掛牌的TDR(存託憑證),而旺旺的成功讓遠在香港掛牌的台資企業大為振奮,已經有接近1/3表達回台上市的意願。
#@1@#以香港上市台資企業來看,其實獲利體質多數健全,去年在金融海嘯衝擊下,也只有12家公司出現虧損,甚至有一半的公司配出股息,但是整體台資企業在香港仍被視為4線股(落在中資股、藍籌股、香港本地股之後),因此一直未有合理評價。就以富邦香港(00636.HK)為例,富邦在台灣的股價淨值比是1.28倍,但是富邦香港卻只有一半的0.64,香港的銀行普遍淨值比都在1以上,更凸顯了富邦香港股價的委屈。此外,由於香港市場長期發展金融與地產類股,因此對於台灣的主流產業—電子業認識不深,也造成台資電子廠上市之後紛紛遭到滑鐵盧的命運。相較於台灣電子類股動輒13~15倍起跳的本益比,香港的台資電子股普遍在10倍以下,瀚宇博德(00667.HK)甚至只有2倍出頭,成交量更是稀稀落落,就連富士康(02038.HK)在香港股價也從最高27.7港元一路下跌到1.57港元,跌幅達94%,這麼大的跌幅在台灣根本難以想像,也讓董事長郭台銘身價大幅縮水,而讓出首富寶座。不過隨著旺旺、富士康、達創(00722.HK)、巨騰(03336.HK)等紛紛表示將回台上市或發行TDR之後,台資企業概念股的真正價值已漸漸在香港受到重視,不論是已申請TDR者如旺旺、巨騰,或是已發表意向者如富士康、達芙妮(00210.HK)、達創,股價都從低點反彈將近一倍,更進一步帶動敏實(00425.HK)、隆成(01225.HK)、九興(01836.HK)、台泥國際(01136.HK)、勤美達(00319.HK)等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台企股價同樣以倍數翻揚(表1)。2009年第1季,香港台資企業的市場交投逐步增溫,股價呈現穩步上揚的格局,外資也紛紛調整這些台資企業的投資評等,包括高盛給予富士康買進的評級,摩根士丹利也大力喊進康師傅。當然,股價表現終歸要回到基本面,只是就短期來看,隨著台資企業的返台掛牌,台港之間的股價已經開始產生更為正向且緊密的連動。
#@1@#由連動比價的方向思考,我們可以發掘出許多兩岸比價效應下的台股潛力股。同樣以香港為例,並非所有類股在香港的評價都比台灣委屈,事實上,香港對於食品類股的評價就遠高於台灣,例如康師傅與旺旺,兩者在香港的本益比都超過23倍,淨值比也都超過6倍,這麼高的評價不但令許多台灣業者羨慕不已,更令中國同業對台灣的低價食品股大流口水。隨著兩岸愈趨開放,必然會有更多類似娃哈哈集團情定愛之味的案例,台灣的食品股大有機會與中港同類型公司作比價,進而躍居台股的主流類股。又比如台資企業在中國的製鞋市場中有極大的影響力,包括達芙妮、裕元(00551.HK)、九興等等,都是極具品牌知名度與競爭力的大廠,而且他們完全掌握了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與通路,股價表現也獲得極高的評價,裕元更是恆生指數的成分股之一。反觀台灣的製鞋股僅剩寶成(9904)與豐泰(9910),股價更是長期牛皮,若未來達芙妮、裕元、九興等有機會回台上市,也有機會形成旺旺一樣的旋風,進而帶動台灣同類股價的比價空間。
#@1@#百貨類股同樣擁有極高的比價空間,過去台灣的百貨業龍頭遠百(2903)、潤泰全(2915)、潤泰新(9945)、益航(2601)等都有意赴港掛牌,但過去香港市場對於百貨業的評價並不高,因此未有成事。然而近年中國消費市場不斷抬頭,中國每人平均GDP剛於今年初突破3000美元大關,在未來中國社會零售銷售可望達15%的快速成長下,相關類股將愈來愈受矚目,例如香港掛牌的百盛(03368.HK)、銀泰(01833.HK)、金鷹(03308.HK),本益比都在15倍以上,百盛更達將近30倍,淨值比更高達6.8倍,那麼獲利能力更強的台灣百貨業當然也有潛力上揚。目前遠百與潤泰全的淨值比都在1~2倍之間,未來隨著兩岸三地的比價效應愈趨明顯,甚至這些企業再次啟動赴港或中國上市,不但對其在中國的通路布局與知名度絕對有極大的加分作用,股價表現也相當值得期待。至於在傳統產業方面,因為香港距離中國大陸較近,香港的中國內需股會領先中國市場反映,並且成為台灣所謂中國收成股的領先指標,例如香港的康師傅股價始終領先台灣的統一(1216)與味全(1201)。近期這種產業的先後連動關係還包括了水泥、汽車零組件,甚至是許多受惠家電下鄉政策的LCD族群,例如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汽車銷售第一大國,香港的汽車零組件類股如敏實與新焦點(00360.HK)早自去年底就開始反映,至今上漲都超過1倍;而台灣的汽車零組件族群則是慢了幾個月才跟進,受惠家電下鄉政策的冠捷(00903.HK)同樣早在去年底就緩步上揚,但真正供應出貨大宗的台灣相關零組件族群卻也晚了1個月的時間。這種產業的連動屬於基本面的表現,即使台股沒有馬上跟進港股或A股表現,但是趨勢上不會脫鉤太久,反而可以透過這樣的連動作為未來投資的指標。
#@1@#隨著兩岸三地的交互掛牌,在香港掛牌的台資企業(見下頁表3)或是許多港台合作企業,其股價表現與台灣股市中許多知名企業的連動性將愈來愈高。例如直接連動的味全與香港的康師傅、寶成與裕元工業、鴻海(2317)與富士康、台泥與台泥國際等,購併合作的包括台泥與中電控股、合正(5381)與建滔化工(00148.HK)、南僑(1702)與康師傅、台泥與安徽海螺(00914.HK),乃至於具備業務合作關係的宏全(9939)與青島啤酒(00168.HK)等等。母以子貴題材也是上市公司本業以外的大宗收益來源,目前有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台灣公司包括鴻海、寶成、富邦(2881)、台泥(1101)、嘉泥(1103)、勤美(1532)、佳鼎(5318)、美亞(2020)、佳能(2374)等,這些有股權關係的個股過往表現也都非常類似;且母公司股權愈高,子公司與母公司的股價走勢愈趨向一致,富士康與鴻海、寶成與裕元、富邦金與富邦銀行(香港)、勤美與勤美達等等,過往股價表現都出現了極高的重疊度。反過來思考,台灣股市交易時間遠少於香港,加上台灣股市有上下7%的漲跌幅限制,而香港卻沒有漲跌幅限制,未來若投資人在台灣買不到漲停的鴻海、富邦,也可以在香港買進子公司,不會有看得到、追不到的遺憾。旺旺帶起台資企業的返台掛牌熱潮,根據台灣證交所掌握有意回台上市台商,還包括達芙妮、達創、富士康。此外,有意回台上市並且已經與券商簽訂上市櫃輔導契約的公司,則有榮成、三希、慧洋、楷捷國際、新寶科技、佳麗化工等等,一旦成功吸引大批台商回流上市,台港兩地的連動將更為密切。雖然台灣股市目前整體的本益比優於香港(表2),但香港部分產業的評價則高過台灣,加上香港市場資金較為充沛,可說各有優劣。香港金融、傳產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可以領先台灣反映,而台灣電子族群則可以成為相關類股的先行指標,未來兩地股價的比價與互動勢必將成為一種投資的新趨勢。
#@1@#台港股市之間更密切的連動,除了兩地投資人會更清楚感受以外,掌握市場巨大成交量的外資動態,更是投資人未來要深刻了解的議題。基本上,外資對於兩地掛牌的股票有3個思考方向:1. 外資持股:如果外資持有國內母公司股票比率過高,外資在考量分散風險的原則下,就會策略性地進行兩地持股比率的調整,例如當年富士康掛牌前,外資持有鴻海高達54%的股權,在富士康準備掛牌後,外資即策略性地降低鴻海持股,轉而購買香港富士康的股票。2. 籌碼集中度:新股上市籌碼較母企業集中許多,對於法人操作較為有利,風險也較低,對外資而言較具吸引力。3. 業績成長:影響股價長期走勢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基本面的良窳,其中業績成長性當然是關鍵中的關鍵,通常新股上市時,母企業會將公司內部業績較好的單位分拆上市,對於外資而言也較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