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月是各大藝術拍賣公司「春拍」的旺季,就在「金仕發」及「羅芙奧」等公司陸續舉辦過藝術品拍賣盛會之後,6月7日起為期半年以上的第53屆「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也正熱烈展開;至於在瑞士舉辦的第40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則首度邀請台灣的誠品畫廊參展,讓台灣的藝術家紛紛登上藝術殿堂。
#@1@#以「製造世界」為大會主題的第53屆「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展期從6月7日至11月22日,而位於普里奇歐尼宮的「台灣館」,由台北市立美術館負責甄選,共有包括謝英俊、陳界仁、張乾琦及余政達等4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出。北美館長謝小韞及雙年展與國際計畫辦公室主任張芳薇表示,這次「台灣館」以「外交(Foreign Affairs)」為展出主軸,呼應威尼斯雙年展的大會主題。4位展出的藝術家中,建築師謝英俊的作品《互為主體—怎麼辦》,呈現出他投入台灣921大地震以及中國四川地震災後,各項重建的影像紀錄。 陳界仁及張乾琦則都是第2次參與「台灣館」的展出,主題也都以移民辛酸為內容,陳界仁的《帝國邊界I》創作,主要是他在美國在台協會辦赴美短期簽證時,遭到簽證面試官以「我懷疑你是要偷渡!」的言語暴力羞辱的經驗,而促使他在網路上以部落格發起一項即名為「我懷疑你是要偷渡!」的網路書寫行動,進而刺激他拍攝台灣人申辦美國簽證,以及大陸配偶想要申請台灣居留,都必須面對到面試官語言欺壓的經驗。
#@1@#旅居美國的張乾琦,其《偷渡客》系列照片,延續他1992年以來拍攝美國唐人街的中國非法移民計畫,而被拍的人物,則轉換到這些移民們在福建老家的親人。 還在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唸書的余政達,是4位展出者中最年輕的新秀,其《附身「聲」者:介紹》和《附身「聲」者:梁美蘭與艾蜜莉蘇》作品,則展現他對語言溝通的興趣。例如《梁美蘭與艾蜜莉蘇》就探討及呈現嫁到台灣的菲律賓外籍新娘的過程。 除了「台灣館」外,大未來畫廊代理的藝術家楊茂林,也由居住在威尼斯的德國人李樂(Dott. Felix Schoeber)策劃在威尼斯雙年展舉辦個展,並以百年歷史的「聖紀凡尼和保羅大教堂」(S.Giovanni e Paolo)為表演舞台,主題為《婆娑之廟─台灣製造》,將30件以卡漫角色製作的雕塑、窗花,讓百年老教堂呈現不同的新風味。
#@1@#在此同時,第40屆「瑞士巴塞爾(Messe Basel)藝術博覽會」也在6月10~14日熱鬧登場,該博覽會向以篩選畫廊嚴格、參展品質卓越而聞名,誠品畫廊為該博覽會成立40年以來,台灣首度獲邀參展的畫廊;此次,誠品畫廊協理趙琍以「蚊子電影院」呈現台灣藝術家林明弘與崔廣宇的雙人展,巧合的是,林明弘及崔廣宇也分別參展過第49屆及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見前一頁附表)。對藝術家來說,累積作品的身價,不外乎辦個展、參加國內外的藝術大展、參與美術競賽、作品被官方機構收藏,以及獲得各大藝術拍賣會收拍,且拍出高價等等,而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又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及德國敏斯特雕塑展,並稱為歐洲的四大藝術盛事,自然成為藝術家朝聖的殿堂。
#@1@#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自1895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已有114年的歷史,為當今國際藝術界最重要的展覽,長久以來,更成為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與收藏家的豪華聚會,藝術家有幸在這個舞台亮相,對自我眼界的提升,以及增加國際知名度方面,均有很大的助益。在國內與也趣、德鴻及新苑等畫廊合組「台灣當代藝術連線」,且在去年10月帶領新秀藝術家前進「柯隆藝術博覽會」參展的朝代畫廊負責人劉忠河,非常推崇台灣藝術家有機會踏上國際舞台,可以增加藝術家的光環。雲河藝術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黃河也認為,就像奧斯卡金像獎之於演員,得獎被視為終生奮鬥目標般,參與國際藝壇盛事,也能為藝術家加分,成為受矚目的焦點。不過,並不是擁有了桂冠,其畫價就能一飛沖天,還必須要有畫廊的栽培、大收藏家的收藏,以及作品在拍賣會上拍出高價。以侯俊明為例,雖然1995年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但直到與橘園國際策展中心合作介紹藏家收藏,使得其《分身術》作品,在2007年羅芙奧秋拍,起標價僅30萬元,但在激烈競標下,最後以高出起標價17倍的542萬元成交(含佣金),創下個人單幅作品最高拍賣紀錄。
#@1@#這種說法,再對照楊茂林背後有大未來畫廊當推手,另以錄像作品受到國際藝壇重視的陳界仁,除了本身的條件外,背後也有大趨勢畫廊推波助瀾,而誠品畫廊力捧林明弘及崔廣宇,無不造就藝術家與畫廊雙贏的結果。雖然參展對於藝術家的身價來說,並無「票房保證」,但也提供了藏家對於藝術家多一層的關注,而此次參與兩大盛會的藝術家的作品介紹,將有助於藏家的收藏參考。
#@1@#楊茂林1953年出生於台灣彰化,1979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1985年為台北畫派創始成員及第一任會長,1991年榮獲第一屆雄獅美術創作獎,並於1999年獲得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楊茂林的作品型態多元,跨足了平面繪畫、電腦製作、裝置與雕塑等多種形式。他透過作品,以開放、詼諧而又深刻的手法,對於大多數人視而未見的台灣文化特質作一另類的反思,如其大量運用美國與日本的卡通與漫畫人物,來表達他對當代「混合文化」之意識形態的思維。近年,卡通人物變身為傳統佛教諸神,乍看之下就如佛般的神聖莊嚴,《婆娑之廟─台灣製造》的系列雕塑,正是如此的矛盾又似是而非。
#@1@#陳界仁現年49歲的陳界仁,1978年畢業於復興美工,80年代戒嚴時期,以當時前衛的行動藝術揭開藝術生涯,之後,離群索居10年,找尋創作的方式,直到1996年開始《魂魄暴亂 1900─1999》影像創作,「暴力美學」的風格,引起世界藝壇的注目。其藝術定位也非常明確,有台灣錄像藝術天王、藝術界的F4之1的稱號,甚至在國際藝術界也占有一席地位,獲2000年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別獎,並被2000年英國藝術刊物《FRESH CREAM》、2004年日本《BT美術手帖》,評選為全球百大藝術家,是國際藝術界能見度最高的台灣藝術家,作品價格超過百萬元。陳界仁長期以來,透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反思影像與權力的關係,關注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變遷,從2003年《加工廠》帶領失業的勞工重回已廢棄的成衣廠;2005年《八德》廢棄工廠裡工人們恍惚的勞動著;《路徑圖》以一場「虛構的行動去轉換現實中的結局」;2007~2008年《軍法局》,探討移工、外籍新娘、非正式經濟下的勞動者和喪失居住權的人,幽靈般的被新自由主義化的國家,困在看不見的圍牆裡;2009年《帝國邊界I》則關注移民者需面對移民官欺壓的經驗。余政達現年26歲的余政達,1983年生於台南,目前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參加「2008台北雙年展」,同年並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開始在立陶宛與奧地利展出,是年輕世代中相當被看好的一位,作品價格還在起漲區。余政達屬於沒有經歷過解嚴前後劇烈的「認同」論戰世代,但卻身處面對最多不同族群之共生問題的時代,他的創作,嘗試著處理對於主體與他者間關係的想像,透過文化、語言或者身分中可能存在的微妙縫隙,進而因差異性而產生一種新關係的可能,他不試圖表現在差異中的衝突與矛盾,而是利用幽默的方式連接著,或是製造出意外。作品透過錄像創作,展現其藝術魅力,2008台北雙年展的作品《附身【聲】者:介紹》也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1@#林明弘1964年生的林明弘,是台中霧峰林家的後代,1993年自美返台,隔年在伊通公園舉辦第一次個展「閒逛」。1998年,在帝門藝術中心展出《共生37日》,該作品後為日本福岡美術館收藏。其藝術作品看起來很簡單、直接,過去傳統阿嬤用的庸俗花布,被他放大,放在過去不曾出現的空間,竟形成一種難以形容的魅力。作品在15個國家的美術館展出過,也是拍賣會收拍的藝術家。林明弘展覽的最大特色,是完全不限制參觀者接觸作品,可以直接或躺、或坐,還能踩在他的作品上走來走去,甚至,觀眾也成為作品的參與者。林明弘說他創作的特色,就是力求創造「一個空間」的藝術形式,打破藝術與觀眾的隔閡,讓觀眾可以直接參與,而就因為這樣,林明弘的作品才真正完整。崔廣宇1974年生於台北,1997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3年獲第一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2004年在英國倫敦駐村,2005年以「表皮生活圈」錄像作品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06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駐村,另也在英國溫徹斯特畫廊舉辦「城市精神」崔廣宇個展。獲2008年台新藝術年度視覺藝術獎,其作品也常在拍賣會上出現。崔廣宇的創作結合行為表演和錄像藝術,主要關注人與社會、環境間如何產生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衡量環境的寬容度。在表現形式上,崔廣宇的錄像作品,通常會以近似胡鬧劇的類型特色,像是以誇張的演技,來表現沒有實際肢體傷害的輕度殘酷與痛苦,以詼諧近乎自謔的無厘頭,來傳達一種沉重的無奈感,套句現代小朋友說的,「很Ku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