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屆鳳凰花開、驪歌輕唱時節,校園裡處處充滿著喜悅與不捨。每年我都指導不少的研究生,每屆畢業送行,總有「母親嫁女兒」的心情。由於與學生亦師亦友的情感投入,學生們所給予的溫馨關懷總是不少。更尤甚者,每每都會有學生非常禮貌地致些感恩小禮。我是個生活指數要求很低的人,滿足於非常簡單的基本生活模式,更何況身處在如此社會物質充沛的現代生活裡,總覺得身邊不缺乏任何的實質物資,也不太喜歡學生們經常禮貌上的致禮。禮物多了,除了讓我的儲藏室空間狹窄外,更會讓我圍繞在「東西再好不用就是垃圾」丟與不丟的迷惘中。中華民族乃「禮儀之邦」,禮尚往來,習以為常;即便學習之路,自「至聖先師」孔子的「自行束脩以上」招生哲理來看,「禮」到哲學的確受到重視。尊師重道的儒學倫理,值得傳承,「禮多人不怪」的通習,亦行之有年,但對送禮者而言,致禮輕重的拿捏似乎是一門不算容易的學問。
#@1@#今年,又一位在職畢業生開口要送老師禮物,問我缺些什麼?我則一如往常的回應著說:「我什麼都不缺。」這位學生自學分班到今年畢業,與我已有好多年學習的相處過程,自然與我有著較深的師生情誼,因此,她說一定要我想一個她能夠表達心意的「小禮物」,我則回答了她:「小禮物!多小呢?還真難想!想想再告訴妳吧!」她的美意、她的用心,因此平添了我一個生活小煩惱。最後,我回了她:「其實,最好的禮物是『永恆的心靈關懷』。」與學生相處日子的一路走來,多少的疲憊奔勞,常在學生溫馨關懷的心靈話語中得到解放。那些話語可能表達在手機簡訊中、「伊媚兒」傳輸中,或一些日常生活應對中,每回接受到學生無論以何種方式傳達而來的溫馨關懷時,心中總是感受到那麼的感懷與窩心,換得的是在教學上的更為用心與生活動力的更為提勁。「溫馨關懷」是一個簡單但卻為極高境界的心靈付出,它超越實質物資的施予。而「溫馨關懷」與一般的習俗致禮,至少應有4個特色的相異:它是無需成本的,無須花上時間與金錢,而它的偉大是無價的;它是自然發生的,只要生有靈性,它便蘊藏其中,適時產生;它是單一選項的,不像一般習俗致禮可能要在諸多實質禮物中費盡心思;它是心靈無形的,凡發生自心靈深處的真情,那種無形奇妙的可貴,最能觸動人類互動的深層感受。「溫馨關懷」更是一種惜緣惜福下的心靈產物,當我悟出如此道理時,我立刻回了「伊媚兒」給那位學生,我想到了一個小禮物,那就是無形無價、可以自然發生、更無需成本的「永恆的溫馨關懷」。讓我們試試看,在群體生活的每一角落,付出以「溫馨關懷」替代習俗致禮,讓溫馨滿人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