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中國央行宣布人民幣升值2%後,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與需求就有增無減,當時就不斷有國家提出希望中國開放外資企業掛牌。只是中國的資本帳仍未開放,技術與法律面都有許多問題要解決;加上中國本身就有超過300家企業排隊要上市,因此對開放外資企業遲遲沒有進一步動作。
#@1@#過去4年,香港成功扮演起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許多中國國營企業也成功返回A股市場上市,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已建立起基礎工程。但市場過多資金追逐少數的投資標的,讓A股市場的本益比居高不下,因此透過引進外資上市來吸收市場上過剩的流動,進而攤薄A股市場上目前過高的評價,壓抑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投機氣氛,引導A股市場建立理性價值的投資環境,正是中國金融市場的當務之急。就長遠規劃看,今年中國國務院已昭告天下要將上海建立成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交易所也積極籌設國際版交易,為的就是希望全球知名的企業都能雲集到上海來掛牌。畢竟資本市場絕對需要明星加持,就像香港有李嘉誠、台灣有郭台銘與王永慶、美國有比爾.蓋茲與巴菲特一樣,上海目前只孕育了馬雲。以這麼大的市場來說,更多明星企業的加盟,為市場樹立完善的典範,也是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前的必經之路。
#@1@#中國有吸引外資的需求,外商更有到中國上市的需求。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經濟好,市場經濟大,人民幣更是有巨幅升值潛力,偏偏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對於想要大量人民幣資金開展中國業務的企業主來說,能否在中國上市就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對企業主來說,在中國上市除能夠有效募集大量人民幣、打開市場知名度與通路外,中國股市超高的本益比也是關鍵。過往在中國要發行IPO,如果本益比沒拉到20倍以上發行,不但企業主覺得丟臉,市場也會解讀成發行失敗,也因此造成中國股市本益比居高不下。縱然經過金融海嘯的修正,目前中國股市本益比仍然有30倍以上,在中國上市當然能夠募到較多的錢。以中國石油為例,中國石油是註冊在境外的公司,也就是所謂紅籌股,當時在香港掛牌時平均本益比只有10.3倍,但是2007年11月5日,中國石油卻以22倍的本益比在中國上市,且上市第一天股價就漲了163%,也成功帶動香港股市中的中石油在掛牌前一個月大漲一倍以上。當時巴菲特在賣掉中石油股票之後還特地寫了感謝信給中石油公司,信中提到很少遇到能夠賺這麼多錢的公司,意思不僅僅是說中石油本身是一間賺錢的公司,買他股票的投資人更是大賺一票(巴菲特在中石油投資上賺了6倍的本金)。
#@1@#在我們閱讀巴菲特一件又一件傳奇投資的同時,更應該效法巴菲特,及早布局。那麼哪些公司有機會到A股上市,就是長期投資布局的重點。事實上,中國副總理王岐山與英國財政首長Alistair Darling日前達成的企業相互掛牌協議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中國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DR)的方式,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但前文已提及,目前最少有300間企業排隊等著要上市,扣掉中小型公司,至少也還有包括農業銀行等30間大型企業排隊,除非是像匯豐一般具備市場代表性的公司,否則中國證監會不可能冒著被國內企業謾罵的風險,讓海外企業搶在這些公司前上市,那麼,王岐山所指符合條件的境外公司,當然就是香港上市的紅籌股。一來紅籌股具備國內知名度,沒有投資教育的問題;二來紅籌股多在香港掛牌,也符合中國開放金融市場,一律香港優先的步調。特別是允許以存託憑證的方式上市,對於紅籌公司而言,不但不用擔心營運架構變更或是外資股東股權稀釋的問題,上市的審批時間更可由原來的2~3年縮短到2個月內,大大加快了融資進程。目前包括中國移動(00941.HK)、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中信泰富(00267.HK)、中國聯通(00762.HK)等,都是首波呼聲相當高的公司。從時間點來看,由上海金融中心的提出,到中英達成協議,中國政府將概念轉為現實的速度實在快得驚人,因此市場普遍預估上市案最快可以在第4季放行。至於以匯豐控股(00005.HK)為代表的許多香港上市公司(如東亞銀行、渣打銀行、恆基地產等均已表達赴上海掛牌意願),估計會排在重量級紅籌股之後才審批上市。另一方面,由港交所每日公布的股權變動紀錄來看,許多中國的資金如中國金融公司、外匯基金、QDII基金,都已經默默展開布局上述公司的動作,而這些預備在上海掛牌的公司都是香港股市中的大型權值股,光是匯豐控股、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等3檔股票,占恆生指數的權重就高達3成以上。在資金的建倉效應下,近期香港股市的走勢也非常強悍,每每有拉回都見到大量資金湧入布局上述股票,外資大行更紛紛調高恆生指數目標價,2萬點以上幾乎已經成為市場共識,在坐擁如此巨大題材的前提下,香港股市必然是下半年布局中國的最佳選擇(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