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過去不被允許投資香港H股與大陸A股,因此即將引進的「恆生指數ETF」、「恆生H股指數ETF」、「滬深300ETF」,可說是實現了許多投資人的夢想。特別是中國股市今年反彈力道強勁,上證綜合指數今年以來大漲,是全球主要市場中表現最好的指數,而國企指數則是自金融海嘯以來,反彈最多的亞洲指數,加上全球都還在為經濟負成長而努力,中國GDP已經保8望9,在資產配置中加入中國早已是全球的共識(見附圖)。事實上,中國股市強強滾,造成兩岸三地資金一齊追逐「滬深300ETF」的超級盛況。中國發行的華夏滬深300指數基金,3天就募到250億人民幣規模,輕鬆打破指數基金募集紀錄(原紀錄為匯添富上證綜合指數基金的90億人民幣)。而台灣也不落人後,今年投信業募集成立超過10檔大中華股票基金,募資逾300億台幣,而準備在台上市的滬深300ETF目標規模更上看百億台幣。但最令人吃驚的還是香港,香港上市的滬深300ETF,7月15日竟然出現溢價50%以上的追價買單,顯見資金風靡的程度。資金湧入會讓ETF規模愈來愈大,但對於部分ETF來說,規模愈大,反而可能造成價格與資產淨值的偏差,若溢價過高(市價高於資產淨值)時買進,容易造成報酬上的損失,這是必須特別留意的地方。
#@1@#近期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宣布要在8月份針對原油期貨市場實施更嚴格的監管,就是ETF惹的禍。為什麼ETF會影響到油價呢?因為商品ETF是以商品期貨的價格為基礎設計的,只要有資金流入,ETF規模就可以無限制增長,但商品期貨市場卻是封閉式的市場。以美國最大的天然氣ETF(The United States Natural Gas Fund,UNG)為例,其在外流通股數高達2.81億股,單單一檔ETF,就持有紐約商品交易所8月份期貨合約的18.7%,而該檔ETF在6月5日更向美國證管會申請再發行10億股新股,一旦資金源源不絕流入,期貨價格將無可避免被推升。類似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海外中國型ETF。首先,海外上市的中國型ETF並不是真正的股票型ETF。因為中國股市尚未對外開放,海外上市的ETF不能自由買賣A股,因此相關ETF的設計是先由外資券商(例如德意志銀行)的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額度去購買A股,然後再發行衍生性產品來複製A股表現,ETF則完全投資在這些衍生性產品上。這衍生出一個問題,那就是ETF的規模無法無限制的擴大,必須受限於外資的QFII額度。以滬深300ETF為例,依據中國國家外匯局資料,德意志銀行在2007年底前獲批了4億美元的額度,加上近年增值效應以及後來未公布的獲批額度,其總額度應該在15億美元以上。而香港滬深300ETF的規模目前已經來到76億港幣,相當於320億台幣的水準,若未來台灣的滬深300ETF規模也不斷放大,單以德意志銀行的QFII額度將無法再發行新的股權,那麼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將ETF市價長期推高在資產淨值上。目前在香港上市的A股ETF價格長期高於資產淨值3~5%,台灣資金再導入,溢價有可能更高。
#@1@#另一個比較讓人擔心的問題是,恆生指數ETF與滬深300ETF的交易量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大;一來是因為ETF的投資人以中長期投資者居多;另一方面這2檔ETF在香港都有上市更久的同類型產品,包括盈富基金與巴克萊新華富時A50指數基金。盈富基金比恆生指數ETF早了近10年在香港上市,巴克萊新華富時A50指數基金也比滬深300ETF更早3年掛牌,投資者眾多加上衍生性產品發展全面,讓其成交量一直居高不下,也稍稍排擠了後進的ETF。成交量偏低最大的缺點是股價波動變大,有時會因為追價買單而出現大幅溢價,但有時想賣,價格卻遠低於淨值,出現大幅折價的狀況。7月15日,滬深300ETF在港股收盤前,突然出現2筆成交價格分別為港幣53.45元及53.75元的交易,遠遠高於原先約38元的成交價,最後收盤更收在53.75元,比起當日資產淨值35.86元高出了49.89%,雖然隔天一早股價馬上修正回38元以下,但如此劇烈的變動,還是在全球ETF歷史上首次出現,大大震撼了市場。
#@1@#當然,即將引進的這3檔ETF可以完整的涵蓋中國與香港市場,特別是滬深300ETF,相較於巴克萊新華富時A50指數基金多集中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金融與保險類股,滬深300ETF所涵蓋的企業與產業面更廣,包括了上海與深圳2個市場的金融、保險、電信、地產、原物料等類股,因此更有分散風險的效果。此外,這3檔ETF在台灣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用新台幣購買,大幅提高了投資人的便利性。只是在享受便利性的同時,投資人也會損失換匯的權利,而每年從ETF當中扣除的管理費,當然也會比香港上市的本尊更高(因為台灣發行商與香港發行商都會收取管理費),所以可以說,若投資人本身已有海外資金與帳戶,投資香港的ETF在成本上會較為有利。只是要提醒投資人的是,ETF剛上市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大幅度的溢價,例如2007年7月滬深300ETF在香港上市時,因為買盤太多,造成價格不斷被推高,上市第一天的收盤價就比資產淨值高出15%,所以應該要盡量避免在上市初期去買。反而台灣上市初期或是上市前,可以考慮在香港直接買,若台灣的滬深300ETF被拉高,香港的本尊也會跟著被帶動。近期香港滬深300ETF頻頻傳出追價動作,就是許多投資方看準台灣資金可以接貨,因此提前進場,期待台灣上市後的追價效應帶動香港的套利空間。台灣即將發行的這3檔ETF,如果成功發行,將是目前台灣交易所內沒有漲跌幅限制的股票。而台灣股市交易時段與香港、中國不盡相同,台灣股市9點開盤、中國則是9點30分,香港更遲至10點才開盤,且中國與香港都分為上下午兩盤,香港在中午12點30分就會收盤,到下午2點30分才會再開盤,中間時間的落差,都會讓這3檔ETF沒有價格依據,而必須由上場的買賣力道來決定。若依照台灣人的蛋塔精神來看,掛牌首日造成大追價的盛況難免,而未來盤中的大幅折溢價狀況,也將考驗是否有完善的造市者制度,否則偏離淨值50%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在台灣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