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歲第一次偷穿父親的一隻襪子開始,也埋下我日後年銷千萬棉襪的契機。」台灣三花棉業董事長施純鎰表示,「我不敢說自己是全台灣最懂襪子的人,但若說我是全台摸過、穿過最多種類襪子的人,應該沒有人會反對。」40年來,施純鎰每天幾乎都會換穿3次襪子,早上穿休閒襪、運動時穿運動襪、上班穿紳士襪,時時刻刻用心去體會不同襪子的感受。別人口中名實相副的「襪子大王」施純鎰,貧窮的童年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激勵,因為這讓他想盡一切方法,去賺錢擺脫貧困。家裡共有6個兄弟姊妹,有時一天只吃一餐番薯飯,幾乎沒有真正吃飽過,營養不良也讓他身材變得乾扁瘦小,除了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還要賺錢維繫家庭生計,展現出他堅持的勇氣與驚人毅力。由於家境清寒,施純鎰唯一的目標就是賺錢,其他的事都拋在腦後,上課讀書他一點興趣也沒有,但他不會因此而感到自卑,每天一到學校,就開始等下課做生意賺錢,8歲賣枝仔冰,11歲擺攤叫賣,批發零售牙刷,後來換成手帕、毛巾、襪子等產品,利潤因此大增。
#@1@#民國39年,施純鎰以台幣150元當作資本,買了一輛舊腳踏車,到處去批發襪子、手帕等商品,招攬生意,掌握的通路業務遍及松山、士林、新莊及中和、永和一帶,一天至少拜訪40多家柑仔店與店面,這種批發式的小盤商生意,比起擺攤利潤至少高出10倍。接著,民國42年,他的父親租下太原路約5坪店面,成立「新同源百貨商行」,批發兼零售日常雜貨,他每天仍是在外勤跑業務,平日身上一定會帶幾打襪子,遇到客戶就當作樣品贈送,結果經常是送出一雙,客戶反而訂了一、兩打。直到民國44年,他花了2000元買了一輛偉士牌二手摩托車代步,業務從台北市區市郊,拓展至更遠的北投、淡水、汐止、基隆、板橋、樹林等地,民國47年,更開始用二手裕隆車載送貨。民國50年,施純鎰以台幣50萬元買下太原路第一家店面,隔了2年,又花了100萬元購置第2家店面,開始找代工生產各類襪子。然而批發畢竟是由父親主導、兄弟合作的家族事業,他還是想自行開設工廠創業,進入製造業,才是他努力的目標,民國56年,施純鎰終於在新莊思源路購置了300多坪廠房用地。2年後工廠正式成立,經歷與家族批發事業分家,與兩位合資人合作失敗分道揚鑣,最後變成自己獨資,到處借錢,幾乎每天都在跑3點半,有一次甚至只差5萬元就跳票,還是鄰居出手幫助才解圍,讓施純鎰深深體會到「一文錢逼死英雄漢」的滋味。「勤能補拙」一直是施純鎰奉為圭臬的真理,早年跑業務,天天拜訪新舊客戶,完成很多不可能任務;後來自行創業,知道自己在開發商品通路上沒有問題,只是技術與管理不熟悉,為了徹底解決技術師傅與機器運轉的問題,整整有3年的時間都睡在工廠,凡事事必躬親,終於在民國63年達到損益兩平。台灣製襪工廠發展,從30年代光復初期的10多家,到80年代最鼎盛時期的1200家,才10多年的光景,便已淘汰僅存10家,能夠從上游生產到下游行銷一貫作業的,大概也只有三花一家。目前在台灣高級襪品中,三花棉業便占了7成左右。
#@1@#「要做就要做最好」,是施純鎰一貫的自我要求,不透氣、易生菌與腳臭的尼龍襪,未來勢必會被純棉素材所取代,為了解國外市場,決定前往日本取經,大膽採用日本機械,進口日製棉紗生產與鬆緊帶,是台灣製襪業的一大突破。以超高的品質與對手區隔開來,雖然成本都高出約10倍左右,施純鎰卻認為,既然全心要做最有品質的襪子,該花的錢一毛也不能省。施純鎰做生意的訣竅,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師」,「消費者是我做生意的最大後盾,消費者需要什麼?喜歡什麼?都決定了產品的生命」,三花棉業從1969年至今,已創下無數「第一」的紀錄。民國68年,三花棉業是台灣第一家大量使用日本機械生產襪子的工廠,裝設冷氣改善工作環境,也是台灣襪界中首例。而當時施純鎰經常往返日本,發現休閒生活風已在日本蔚為風潮,因此決定自己生產、設計具有防菌、防臭、防霉功能的襪子,經過2年的研發,台灣第一雙百分之百全棉質休閒襪誕生,改變了國內長期以來,以尼龍襪為主流的市場,可以說是台灣襪子的第一次棉業革命,在技術與品質都是一大突破。
#@1@#首創廣告行銷襪子的手法,邀請當時知名的高爾夫球名將陳志忠為代言人,打出台灣第一雙防菌、防臭棉質休閒襪的廣告,大量在電視媒體與報章雜誌曝光,也讓三花棉業成為本土製襪產品的「高級品牌」。目前市場人氣最旺的三花無痕肌棉襪,更是襪界一大創舉,民國95年推出一款完全無鬆緊帶且服貼肌膚的無痕肌棉襪,由知名媒體人鄭弘儀代言,強力行銷廣告,更打響了三花的知名度。三花棉業近40年會成為國內高級棉襪的第一品牌,最主要就是施純鎰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市場,像是拍襪子廣告,就驗證了他的市場嗅覺與觀察是正確的。施純鎰從小一路從攤販、小批發商、中盤商、大盤商到開工廠的過程,實戰經驗的累積,發現到做買賣生意,隱藏著許多訣竅,除了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之外,一定要懂得加減的哲學,也就是成本與利潤之間的數字遊戲。
#@1@#他以打高爾夫球與釣魚,來形容個人領會到的做生意訣竅,以及控制成本的哲學。以高爾夫球來說,一顆小白球擺在地上靜止不動,如果沒有經過不斷練習,掌握到擊球的技巧,很容易打偏或打歪,甚至打不到球。這就好比滿街都是人潮,看起來充滿無限商機,但是抓不到生意訣竅的人,還是做不到生意。此外,一般人釣魚,通常會花35元買一包吐司當餌,釣完魚之後,便把剩下的吐司丟掉,不過施純鎰會把一包7片土司分成14份,每次只帶一份去釣魚,其餘放在冰箱保存,這樣一包吐司可用14次,別人釣一次魚花35元,他卻只花了2.5元,整整少了14倍之多。做生意講究數字,施純鎰經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量大、利小、利不小;量小、利多、利不大。」簡單地說,就是薄利多銷,單價再高,總體利潤還是有限,不如量大而價位低,整體利潤反而高出許多,因此三花始終堅持走「高品質、中價位」的路線。
#@1@#經營三花棉業40年,成功打造台灣本土品牌,施純鎰始終堅持「三零一不」,「一不」就是「不二價」的策略,全國統一價格、佣金,而產品差異化,也是支持不二價的方法;「三零」則是指零庫存、零負債、零借貸。 「企業經營宛如馬拉松競賽,保持體力是最大的本錢,自有資金充裕好比我的體力」,因此施純鎰很重視財務結構,也是三花可朝向多角化經營的實力,目前在大陸投資設廠也是堅持不貸款原則。此外,施純鎰長期以來做生意講求現金,商場習慣可退現金3%,這3%就是利潤的一部分,也成為買下原料的本錢,積少成多,也可為公司賺進一筆不小的錢。目前三花棉業在中國大陸青島已設有廠房,以外銷為主,3~5年之後,也會在上海與北京增設據點,計畫把台灣的經營經驗與Know-how,移植複製到對岸,「立足台灣、放眼大陸」。
#@1@#「經營之神」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長期以來不但是施純鎰心中一直奉為奮鬥學習的偶像,並且是長達30多年的球友。約從民國61年開始,在青年公園(前身是台北高爾夫球場),當時半夜(夏天約凌晨3點半,冬天約4點半)打球的只有兩組人,一個是王永慶,另一個就是施純鎰。兩人前前後後交錯打球,施純鎰不時可注意到王永慶打球專注的神情,等18洞打完,給了桿弟小費後馬上離去,「惜時如金」,一分鐘也不耽擱浪費。施純鎰還發現,王永慶不論在任何公開場合,坐姿始終很挺,講話態度從容有力,展現出他一絲不茍的態度,這幾十年來施純鎰一直在學習,追隨「經營之神」的精神,開疆闢土創出自己的事業版圖。而兩人交情匪淺,王永慶也特別為施純鎰的人生奮鬥史《踏實》一書寫序。
#@1@#施純鎰認為,自己能有今天的事業規模與成就,可以說都是用時間換來的。他經常形容自己是「叫太陽起床的人」,因為從6、7歲開始,就每天4、5點就起床,當別人才睜開迷濛雙眼,施純鎰已打完高爾夫球、吃完早餐,幾十年來都如此,也因此賺到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有效規劃一天的行程。此外,施純鎰強調,商場上「時間就是金錢」的重要性,並且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像是搭計程車時,在下車前的1、2百公尺,他就已經把錢準備好了,不會浪費時間在找零錢上,甚至到超商買東西也一樣會自備零錢,這一套施氏時間效率,也成為他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