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股股價已經低迷多年,最近受到ECFA與兩岸將簽訂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開放金融業赴中國發展等題材影響,賦予市場人士對金融業許多想像空間。不過,中華信用評等公司指出,即使兩岸簽訂MOU,對於台灣金融業整體的獲利能力,仍不宜過於樂觀。面對中國市場,台灣金融業必須面臨諸多考驗,並非獲利保證。中華信用評等公司金融服務評等部資深協理范維華表示,無論是台灣的銀行進軍中國,或是中國的銀行進軍台灣市場,以中短期而言,都是策略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兩岸簽訂MOU,對於兩岸的銀行業而言,獲利貢獻度並不大。
#@1@#首先,范維華表示,預期台灣對可以進入中國的金融機構的資格,尤其是資本規模與資本適足率等條件,都將設下嚴格的限制,不是所有金融機構都可以受惠。即使目前已有7家銀行在對岸設立辦事處取得未來進入中國市場的門票,預料至少也需要數年的時間才可能達到損益平衡。其次,兩岸雖然同文同種,但台灣金融業要切入當地市場仍有其難度,獲利空間也很可能受到壓縮。范維華指出,台灣金融機構進入當地市場的模式大約有3:將既有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在當地設立子銀行;以及入股當地的銀行。無論是哪一種,中、短期內,台灣金融業應該都是鎖定以台商為主的利基市場。
#@1@#在企金部分,應該會針對在台灣有往來關係的台商放款,或者與當地的金融機構合作,在消金部分,則需要在當地找到強而有力的合作夥伴,才有可能開發到當地的客源。然而,即使是這部分的利基市場,也有其限制。主要是台灣的金融業在當地的知名度不夠,且花旗、渣打等知名外商在當地經營也有一段時間,其國際知名度遠大於台灣金融機構。許多台商為了便利往來,與當地的銀行或外商銀行,已經建立一定的往來關係後,這也使台灣金融機構的利基多少受到侵蝕。中國金融風險較台灣高台灣金融業應強化授信與風險管理范維華指出,從債信的角度來看,台灣金融業進入中國市場,要先面對的就是兩地信用風險層級的差異。若以標準普爾的「全球銀行業風險評估」1到10個風險等級來看,香港為較低風險的第2級,台灣金融風險約為中低的第4級,中國則屬於中高水準的第6級。台灣的金融業如果要在中國承作放款業務,一定要強化中國分支機構監管與風險管理能力,否則將衍生額外的風險。她期待政府有完整的配套措施。此外,兩岸簽訂MOU,台灣也可能對等開放市場,台灣的銀行資金規模普遍不如對岸的金融機構,台灣的銀行是否會受到衝擊?中華信評則認為,台灣主管機關應該會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開放,降低對本土金融機構的衝擊,對岸銀行對台灣也很陌生,或許可能整併小型銀行或與本地銀行策略聯盟方式,進入台灣市場,短期內的影響力應該有限。
#@1@#在二次金改後,政府是否有可能再進行一波銀行整併,強化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范維華也不表樂觀。她表示,明年政府提供金融存款全額保證的措施取消後,未來一、兩年,部分體質較弱銀行的存款有可能流向大型銀行,銀行體質朝兩極化發展,可能會有零星的小型金融機構整併個案。但中、大型金融機構間的合併較不可能發生。因為整併需要大型金融機構的帶動,但目前看來,公股相關銀行的市占率就占了一半以上,在政府未進一步推動公股銀行整併、釋股的情況下,很難看到積極的整併行動。中華信評認為,台灣的金融業面臨的挑戰相當嚴峻。在其於年初發表的《台灣2009年金融業評等展望》中,就明確指出,台灣金融業將面對呆帳成本升高、投資市場疲弱不振,以及營收來源減少等問題。這些都使台灣的金融業面臨強大的苦戰。
#@1@#以2008年為例,台灣14家金控的整體獲利能力已經創下歷年來的新低紀錄。這主要是來自於次貸風暴,導致資產減損,加上全球金融市場修正,使資產部位受到衝擊。國內金融機構2009年將持續面臨授信成本升高以及投資市場疲弱不振的情況,再者,嚴重的經濟衰退亦會壓抑金融機構原本賦予厚望的潛力業務,特別是財富管理與境外金融等業務需求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方可恢復。這種低獲利率的趨勢已經持續了幾年。預料全球持續不景氣下,這些壓力仍會繼續,其獲利能力出現反轉的機會相當低。看來簽訂MOU後,台灣金融業的獲利之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