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閣揆吳敦義上台,經濟部長改由技術官僚出身的施顏祥接任,極力推動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MC)成立的尹啟銘下台一鞠躬。其實施顏祥正是去年最先規劃DRAM產業重整的經部要角,但後來TMC由宣布成立到現在遞件申請政府投資,已經與當初施顏祥規劃的路線完全偏離。所以,國內DRAM廠正密切注意TMC的一舉一動,可預期的是,TMC策略方向勢必再度大轉彎。
#@1@#經濟部於7月底擬定DRAM產業再造方案後,TMC已經正式送件,依據該方案計畫,TMC可望在10月底拿到政府第一筆錢。但行政院國發基金已私下透露,能夠投資TMC的資金最多只有50億元,身為TMC主導者的聯電(2303)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也了解TMC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所以這段期間透過人脈積極尋找可能的投資者,如今已表態投資TMC的業者,僅有矽品(2325)及京元電(2449)兩家封測廠,而聯發科(2454)、仁寶(2324)、威剛(3260)等則表示,是否投資TMC還在評估當中。但攤開宣明智找到的TMC可能投資者名單,的確就是聯電勢力的大集合,這雖然已在國內DRAM業者的預期之中,但也代表TMC「聯電化」的色彩愈來愈濃。然而對TMC而言,這卻是個原罪,因為要讓TMC在最短時間內成立,政府能給的資金又相當有限,宣明智只好將泛聯電體系的半導體廠,一個一個拉進來TMC的圈子內,如此才能在年底前完成TMC架構,並正式投入營運。對前任經長尹啟銘來說,過去10年台灣DRAM產業的發展史中,技術來源一直受制於人,也發生過太多次因為技術母廠退出,導致國內DRAM廠同樣被迫退出的問題,要救DRAM產業,不能只是給錢,更重要的是要讓DRAM技術在台灣生根。也因此,尹啟銘幾乎是排除了所有困難,為TMC量身訂做了產業再造方案,但也因為如此,TMC的成立未獲國內現有DRAM廠的支持,也讓TMC成為尹啟銘下台、施顏祥上台後,新經長所要面對的難題之一。
#@1@#事實上,正當TMC在爭取政府及業界投資之時,整個市場氛圍早已出現變化。日本經濟產業省決定金援爾必達,已透過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挹注300億日圓資金,爾必達也獲得三菱UFJ、瑞穗等日本四大銀行團高達1000億日圓挹注。如今DRAM價格大漲至1.5美元以上,爾必達已經不需要來自TMC的200億日圓投資。爾必達有了錢,對於技術移轉給TMC的態度也轉趨強硬,TMC現在可能要花更多資源,才能拿到爾必達的技術。再者,國內政局的重大變化,TMC失去了最大推手尹啟銘的支援,連是否能夠如期成立,都是一個大問號。台灣DRAM產業整合大戲演到今日,各業者已找到自己的出路,TMC為了救台灣DRAM產業而成立的正當性已經消失,TMC會不會名存實亡,最後變成單純的IC設計公司?有沒有可能停止成立或決定就地解散?此刻來看都有可能發生。新任經長施顏祥日前回答有關TMC問題時,已經透露策略方向大轉彎的可能。施顏祥說:「過去時空對整個DRAM產業來講相當的嚴峻,現在看起來舒緩一些,所以整個來看,基本方向是不變的,因為台灣假如技術不能生根的話,將來整個衝擊還是會繼續出現。所以,經濟部還是以技術生根的角度來看TMC要怎麼處理比較好。」
#@1@#當然,施顏祥上台後,對台塑集團而言可是一大利多消息。去年底政府決定救DRAM產業後,前任經濟部長尹啟銘就對台塑集團「很感冒」,由於當時南亞科技(2408)及華亞科技(3474)除了面臨現金淨流出的問題,還得面臨技術合作夥伴由奇夢達(Qimonda)轉換為美光科技(Micron)的問題,所以,台塑王家多次希望向尹啟銘溝通未果,最後是由施顏祥出面搓湯圓,才讓台塑集團得以面見尹啟銘,直接表達台塑立場。當然,今年初台塑行政中心總裁王文淵拜會馬英九總統,據傳也是施顏祥在背後運籌,王文淵才能直接對馬總統說明台塑的DRAM策略,以及希望政府協助之處。之後施顏祥轉任中油董事長,台塑幾乎就與經部斷了聯絡,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再與新經長討論後續事宜,當然以南科及華亞科的現況來看,已經不需要政府投資,不過基於公平競爭原則,台塑方面仍希望提出以華亞科為平台的整合計畫,若政府決定對DRAM廠挹注資金,台塑希望能得到公平對待。對力晶(5346)來說,在尹啟銘推動TMC成立的這一年來,力晶表面上不支持,但私底下卻與爾必達運作,希望將瑞晶定位為整合平台,除了力晶及爾必達加入,也讓TMC投資入股。但現在施顏祥上任後,TMC後續如何發展不得而知,但力晶方面已計畫將去年底提出的整合計畫書,再度向經濟部投石問路,也就是仍以瑞晶為平台,但卻把TMC給剔除在外。
#@1@#然不論是台塑派或力晶派,現在最期望TMC能夠順利成立且運作者,就是華邦電(2344)及茂德(5387)了。基本上,茂德經過這次金融海嘯的衝擊,財務結構大壞,等同於已等著被迫退出市場。但茂德擁有的竹科廠及中科廠十分值錢,目前待價而沽。華邦電雖然失去技術來源奇夢達,但因接收奇夢達繪圖卡用GDDR事業部分矽智財及產能,所以華邦電與爾必達間也愈走愈近。不過,華邦電現有的產能仍不足以支撐滿載的12吋廠,未來很有可能走上代工之路,擴產後將多餘產能外包給TMC使用,當然也可能直接把廠賣給TMC後,再租回部分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