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打垮了歐美經濟,卻讓中國產生了很好的發展機會。」這是最早提出金磚四國論調的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11月初在北京一場演講時所說的話。這句話一點不為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掀起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一向以外銷為導向的中國,面對訂單大舉縮減下,轉向擴大內需市場,這項舉措確實讓全球產業有了新的出口,挺住原本快速下滑的經濟成長率。
#@1@#吉姆.奧尼爾認為,中國很快要超過日本成為第2大經濟體,2010年是個相當關鍵的時刻,且預估在2027年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1大經濟體,屆時全球消費額高達21兆美元,中國內部消費將占9~10兆美元,這樣龐大的商機,台廠將扮演的角色為何?轉化為在資本市場又該如何解讀?事實上,台灣廠商赴大陸投資大致分為3個階段,1987年以傳統產業為主,包括統一(1216)、頂新集團、寶成(9904)以及小家電廠商燦坤(2430)等,上述廠商較早進入布局,產品大多已為中國消費者熟悉,並擁有較高的市占率。以統一為例,旗下負責中國事業群在香港掛牌的統一中控,2009年前9月累計獲利高達9453萬美元,較2008年同期4866萬美元增長高達9成,顯然與吉姆.奧尼爾論述相當吻合。到了1995年,第2波傳統產業包括水泥、紡織與製鞋業等,加上較不具高技術門檻的科技業零組件廠商也紛紛進駐中國設廠,當時台廠大舉遷廠主要是看上中國廉價的土地與勞力成本,進行外銷戰時才能具有競爭力,多數仍以生產型產業為主。一直至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造成電子科技業受到衝擊,台灣IT產業紛將低階與成熟產品大舉遷往中國,且由過去單一轉為集結上下游產業供應鏈進行投資,以求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全球競爭力,而此波仍以外銷出口為主要目的。
#@1@#寶來證券副總經理王世鑫表示,上述台廠前往大陸投資設廠,在資本市場被歸類為中概股以及中國收成股,因取得成本優勢,確實具有較高競爭優勢,財報表現往往牽動股價漲跌。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人民平均年所得也逐年提高的情形下,這些以外銷為導向的台廠,過去的成本優勢也開始呈現逐年下滑的情形,毛利因此受到壓抑,這也是近來所謂中概股或中國收成股沒有過去幾年股性來得活蹦亂跳的原因。面對這樣的隱憂,台廠也意識到危機而坐困愁城之際,2008年的一場金融風暴卻有了改觀的轉機,中國政府也開始認為,不能再依靠出口促進自身經濟發展,未來必須依靠內需來拉動,在一連串的擴大內需政策推動下,中國政府發現內需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友達(2409)執行長陳來助日前法說時就表示,原本預估2009年全球LCD TV需求量高達1.25億台,目前上修達1.29億台,主要就是中國十一長假效益的推升,9月26日至10月8日,中國市場LCD TV銷售量高達260萬台,年成長率高達120%,且集中在37~42吋中大機型尺寸,消費力確實相當驚人。王世鑫指出,未來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其驚人的消費能力,就台廠而言,比較能實質受惠者已非中概股或中國收成股,因為中概股或中國收成股多數是以外銷出口為主,除非具有如統一在中國市場已有內需品牌認知者,才有爆發性成長,否則短期效益比較難呈現,因此實質受惠者應該屬於十一長假效益概念股,也就是在大陸布局的末端零售通路股。
#@1@#王世鑫表示,2009年中國十一長假銷售額高達2.7兆元,在台股類股表現最優者,為在中國擁有114家大潤發量販店的潤泰新(9945),因為持股中國大潤發10.8%,在十一長假期間,股價大漲13%;潤泰全(2915)也因持有大潤發15.7%的股份,漲幅高達16%。其次,遠東新(1402)旗下遠東百貨(2903)在中國重慶與天津各有營業據點,股價漲幅達18%,顯然未來中國內需市場龐大商機中,實質受惠者應該是擁有品牌與零售通路為王道。在中國以生產康師傅速食麵發跡的頂新集團魏家,早在幾年前也意識到零售通路的重要性,從台灣味全(1201)調回家中排行老四的魏應行籌畫上海量販事業。魏應行是魏家學歷最高者,且業務、外交手腕靈活,當初回台吃下味全就是由他一手擘畫,為的是看上味全鮮乳等飲料產品與其泡麵的橫向整合,能夠引進至中國內需市場效益,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被調回中國量販事業布局,顯然集團認為零售通路將是下波具爆發性成長的產業。綜觀上述,誠如吉姆.奧尼爾所說,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有一定程度的脫鉤,不再那麼依賴出口。也因此在台股類股輪動表現中,未來歐美聖誕節效益,可能也沒有中國十一長假與農曆年來得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