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後ECFA時代,台灣金融版圖的變化,可以分幾個面向來談。首先是,簽訂ECFA後,台灣金融業在中國的獲利前景;其次是,台灣如何面對來自於中國的併購挑戰。台灣的金融版圖,是否會因此而產生變化?
#@1@#中國開放台灣的銀行業赴大陸設置辦事處多年,已經有8家台灣的銀行在中國大陸設立辦事處,不過,目前只能在當地蒐集商情,為升格分行做準備。一般預料,在兩岸正式簽訂貨幣清算協定,並簽署ECFA後,兩岸只會有限度互相開放金融機構到對岸設置分行,預料3~5年內,效益應該不至於立即顯現。
#@1@#根據估計,目前大陸的台商公司大約有10萬家,投資金額約為1500億到2000億美元之譜。中華信用評等公司首席評等長朱素徽認為,台資銀行在中國設點,應該會跟隨台商腳步,在中國逐步拓點。至於進入模式,多數銀行傾向先直接在當地設置分行,才考慮參股,主要是參股購買當地銀行股權變數太多,而且容易炒高股價,增加併購成本。國泰金控(2882)執行董事李明賢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示,國泰金在中國發展的策略是「先求穩,再求大與好」,初期將先把中國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之後再設子行。兆豐金控(2886)則打算將蘇州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在MOU生效後,希望能夠在北京、天津、福建、山東、遼寧設置分行。同時也考慮參股中國當地的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以加速在中國的擴張速度。中華開發則會希望在上海設置辦事處。而富邦金控(2881)也積極以購買港基銀行,再以港資銀行身分參股福建銀行,並積極標購摩根士丹利中國國際金融銀行的持股,進入中國市場。
#@1@#其實,早在台灣之前,許多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已經進軍中國市場多年,無論是資金規模或商品開發能力都落後國際金融機構的台灣金融業,在爭取當地客戶上,能否超越這些大型金融機構,是一大疑問,不過,台灣金融業對此多半表示樂觀。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就指出:「不說當地市場,台商就是台灣銀行業很大的市場。過去我們失去這塊,未來我們可以找回來。你看香港的東亞銀行,在簽訂CEPA後,對他們的營收有多大挹注!」
#@1@#然而,開放是雙向的,如何面臨來自中國金融業挾其豐沛的資金來台併購台灣的金融業,更是值得注意。台灣銀行業競爭激烈,利差也不如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銀行到台灣設點,其實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不過,不能否認,儘管兩岸關係和緩,但兩岸關係特殊,中國企業無論資金或經營方針都具有官方色彩,台灣不能將其等同於一般外資視之。尤其金融業為特許行業,且攸關金融體系安全,對於經濟的影響,更是動見觀瞻,台灣不能不注意中資銀行對台灣金融體系的影響。早在2003年,中國工商銀行即計畫在台灣設立辦事處,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提到中國工商銀行一定會到台灣設點並拓展業務,中國銀行也有意來台布點。中國的資金對台灣的金融業絕對是一大誘惑,若中方再許以可以合作分享中國市場的條件,就更難以抗拒了。若台灣官方同意,中國金融業挾其資金優勢併購台灣的銀行,將如囊中取物。摩根大通證券副總經理許世德指出:「過去多半討論台灣的銀行赴大陸投資的效益,不過,影響台灣未來金融版圖發展的,反而是陸資銀行在台灣的動向。」他認為,未來台灣的金融產業將大者恆大,中小型銀行「經營上將非常辛苦」。
#@1@#為了讓本國銀行更有競爭力,台灣官方有可能推動第三波金改,以因應在啟動ECFA談判後來自中國的併購。日前財政部就指出,將推動一波公營行庫的合併。但是,許世德指出,除非是民營行庫併公營行庫,否則再多的公營行庫合併,也不會有太大的綜效。龔天行則認為,在政治因素影響下,雖然銀行進一步整併有其必要,但短期內不可能達成。上周路透就報導,全世界獲利最高的中國工商銀行,在過去2個月,已經與台灣最大的國泰金控接觸,希望購買其20%的股權,金額高達340億美元,約當新台幣1100億元左右,待兩岸簽署ECFA後,即將生效。若這筆交易成真,中國工商銀行將成為國泰金最大的法人股東,勢必也將帶動台灣一波銀行的併購潮。對此,朱素徽指出,由於金融監理機構態度較為謹慎,台灣官方應該不樂見台灣金融業出現大規模的整併。她指出:「除非官方允許,否則兩岸金融板塊應該不會出現大規模變動。」最近博智金控與香港中策集團併購台灣南山人壽,中策為了順利入主南山,與中信金(2891)達成換股協議。經濟部投審會不僅退回申請,金管會也指出,中信金必須注意可能因此一交易案被中策併購的風險。由此可看出,台灣金管會已經注意到本地金融機構被併購的風險。然而,台灣市場開放程度比中國大,且併購門檻比中國小很多,金融環境瞬息萬變,後ECFA時代台灣金融版圖將如何變化,中國角色將愈來愈重要,值得投資人密切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