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崛起,帶動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狂飆,有人以「過山車」差點衝出軌來形容,甚至是有如暴風驟雨般的行情上漲後,2008下半年金融海嘯的洗禮,讓中國藝術市場出現了歷史性轉折,這項轉折是好?是壞?歷經2009年一整年的拉回整理,中國藝術市場將何去何從?
#@1@#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中心主任趙力,就其主編的2008~2009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內容指出,目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在經過2008下半年41%的劇烈縮水之後,只能說「底部」已經確立,而部分品類在2009上半年走出了復甦行情,但是真正的新行情則還很遠。就藝術市場研究來說,趙力認為,2008~2009年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既代表一個時期的結束,也代表著另一個時期的開始。雖然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仍未過去,未來經濟前景依舊不樂觀,甚至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但是對於藝術品市場而言,行情「拐點」的出現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趙力說,在20世紀,藝術市場無疑是由收藏力量支配的市場,小眾型、高門檻這些特徵使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非規模化。但自2000年以來,全球藝術品市場行情的推動力,既來自於歐洲新貴和新錢(指投資性資金)的大肆介入,又有來自於新興市場區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它既反映了經濟高速發展下,新興藝術市場的旺盛活力,更反映出在全球化的新形勢之下,新興藝術市場所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然而,全球化無疑是一把雙刃劍,當美國的金融危機迅速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瘟疫」後,與交易中心市場關係日漸緊密的新興藝術市場,自然無法獨善其身;藝術市場從原先的收藏性市場,向投資性市場迅速轉型,一遇上金融風暴,自然出現歷史行情轉折的「拐點」現象。影響所及,在2008年的中國拍賣市場,首度出現負成長,全年191.9億人民幣的成交額,與2007年相比,下滑了13.9%(見附圖),而如果將2008年拆成上、下半年,下半年中國書畫、油畫及當代藝術,以及瓷器雜項等3大類總成交金額為67.63億人民幣,也比上半年的115.74億人民幣,大幅縮水了41%,足見金融危機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影響程度之大。這樣的衝擊,對新興藝術市場的中國來說,是重重的摔了一跤;但趙力認為,金融風暴的衝擊,不見得是件「壞事」,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應該過多地沉迷於「昨天的高潮」,而難以掩飾自己的失望,對於未來,更應習慣於「以平常心面對漸漸非高潮化的社會,以及非高潮化的藝術市場。」
#@1@#趙力並分析了中國藝術品行情趨勢及未來前景,他說,2008年金融風暴後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出現3種現象,第一是現代級當代藝術,出現了明顯的「名作」行情;第二是藝術市場的熱點,出現了「向後轉」的跡象,也就是對經典藝術的再度關心;第三是買家的「向右轉」。趙力說,經典藝術在西方,指的是印象派及之前的藝術作品,但在中國,指的是古代書畫作品及骨董,而11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經典北京(Art Beijing)」藝術博覽會,就是時勢所趨。2009年中國藝術品行情的「向後轉」,也由中國古代書畫精品在春季拍賣中迭創新高,而得到明顯的印證,就春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來看,成交價的前5位,均為中國古代書畫,分別是仇英的《文姬歸漢圖》8905.6萬人民幣、朱耷的《仿倪瓚山水圖》8400萬人民幣、《花鳥四屏》6608萬人民幣、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卷》6171.2萬人民幣及宋人《瑞應圖》5824萬人民幣。以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卷》為例,該作品曾於2002年春季在中國嘉德拍賣公司以2530萬人民幣拍出,7年價格增長了3641.2萬人民幣,年回報率達到20%。 此外,2009上半年的市場行情,也充分證明了目前市場中充滿著保守的氣氛,買家更傾向於通過選擇「傳統藝術品」和「經典藝術品」來抵禦可能的市場風險,這種對於市場未來預期整體繼續看低,而追求相對穩定的市場品類,就是所謂的「向右轉」意願;且因為對藝術行情的未來存在著不確定性,買家將重歸「價值判斷」,進而對前一波的浮躁、盲目與非理性飆漲,進行有力扭轉,有利於市場價格的制約,從而擠出市場泡沫,回歸藝術收藏的精神,將有助於市場重新健康起來。 趙力並談到亞洲藝術市場的演進,從80年代日本藝術市場的一枝獨秀,90年代四小龍的快速發展,2003年後,中國、印度、中東地區的迎頭趕上,逐步擴展為亞洲整體藝術市場的提升,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藝術市場的活躍,已是有目共睹,而這些地區「價廉質優」的藝術作品也已經成為嶄新的藝術資源,融入亞洲藝術市場。
#@1@#趙力說,新藝術資源的加入及整體價格的回落,使得亞洲藝術市場在整體規模上不是走向縮小,反而繼續擴大,與之互動的是近期亞洲藝術購買力的明顯變化,活躍的力量,不再僅僅是追高殺低的游資,也不是通過價格操縱意圖牟利的炒家群體,更多的是以價值為優先的謹慎收藏者、注重長線投資效益的機構投資者,滿足個人審美喜好和注重生活品質的藝術消費者,對新藝術或年輕藝術家有著明確收藏偏好的新興群體,這些購買力的變化,帶來的是買家的多樣化與細分,將促進亞洲藝術購買力「金字塔」理想模式的成型,產生更為廣闊的藝術人群,夯實了購買力的基礎,成為亞洲藝術市場規模化增長的持續動力。而中國藝術市場經過2009年春季拍賣,當代藝術價格進行回檔修正,而中國書畫及骨董起而接棒,整體市場雖然不似2008上半年春拍那樣火紅,但2009年10月進行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成交金額13億港元,為蘇富比歷年來第3高總成交金額的成績,加上中國各拍賣公司陸續在11、12月舉辦秋拍,成交情形已比春拍好轉。展望2010年的藝術市場,趙力認為,會日漸復甦,但若要期望像前一波「過山車」的飆升行情,機率是不高的。至於中國藝術作品的發展與收藏,他指出,由於中國政府期望建立各省級美術館,在未來3~10年,美術館將進入快速建設期,而隨著美術館館藏數量會在近3~5年內進行反映,也就形成一股購買力道,而哪些藝術家會成為館藏的標的,也代表其市場行情出現了「基本盤」,是收藏、投資中國藝術家的一大參考方向。
#@1@#金融風暴下的中國藝術,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指標性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下滑,而20世紀大師作品重新抬頭。以2008下半年至2009上半年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成交高價的前10位,可以發現市場的轉向,如2006~2008年市場最活躍的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曾梵志、劉小東及蔡國強等人,只有張曉剛及蔡國強仍有作品創出高價,其他幾位的作品,在這一年度鮮有成交價超過1000萬人民幣。反觀20世紀油畫大師的作品,再度受到藏家的看好,例如趙無極、常玉這兩位大師的作品在這一年,持續有高價創出。其中趙無極1956年創作的《向杜甫致敬》,在香港佳士得秋拍拍出4000.4萬人民幣高價,他1957年創作的《我們倆》也在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到3113.4萬人民幣高價;而常玉在1950年創作的《貓與雀》拍到了3704.8萬人民幣高價。林風眠的作品《漁獲》在香港蘇富比也拍到1437.92萬人民幣,而靳尚誼的《毛澤東全身像》在廣州嘉德拍出了2016萬人民幣,陳逸飛的《踱步》也拍到了4043.2萬人民幣。趙力表示,在當代藝術出現調整時,收藏性資金再度開始追逐20世紀大師們的精品,且更傾向追逐那些價值相對確定的藝術大師作品。
#@1@#中國的藝術拍賣公司有多少家?地大物博的中國各省,至少有120家以上,這些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的拍賣公司,代表著中國藝術的蓬勃發展。不過,比較有名的仍集中在香港、北京及上海,其中,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及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的成交額排名位居第1、第2。其次是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中嘉,上海崇源及上海泓盛位在第18及19,而被納入統計的台灣羅芙奧拍賣公司,則以1億5799萬人民幣的成交額位居第12。與台灣的拍賣公司較為不同的是,中國拍賣公司的拍賣品項比較多,包括中國書畫、中國古代書畫、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當代書畫、瓷器雜項、佛教造像、中國油畫、雕塑、當代藝術、影像藝術、錢幣銅鏡、青銅器,及珠寶翡翠、鐘錶、鑽石等,因此,都會分好幾場進行專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