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電子製造服務大廠(EMS)鴻海(2317),近日來大舉進行併購並跨入其他代工領域,儼然成為台廠科技代工鏈中的巨獸,任何擺動其市值高達1兆1838億元、年營收1.5兆元龐大身驅的動作,都會引起市場高度關注,甚至掀起「防鴻」效應。但在鷸蚌相爭背後,誰才是真正受益者?近期市場興起一股所謂「分鴻」概念股,也就是防鴻集團轉單效應的受惠者,儘管短線這類分鴻股已有表現,但《理財周刊》認為,2010年這類分鴻股才會實質受惠,股價備受期待。
#@1@#觀察鴻海最近幾年發展策略,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旗下富士康能夠順利取得手機大廠訂單,先後併購諾基亞芬蘭廠與摩托羅拉墨西哥廠,成功打入這兩大手機廠代工鏈。第2階段併購對象,直接挑選手中擁有大量訂單的代工廠,例如2006年為順利切入數位相機(DSC)代工鏈,買下年出貨量1000萬台的普立爾,一直希望能藉此打入數位相機品牌大廠代工鏈,但似乎沒有這麼順利。因此近2年的併購策略開始調整,回到第1階段模式,包括2009年9月買下SONY北美電視廠,取得500萬台LCD TV訂單,接著併購筆記型電腦(NB)品牌大廠戴爾(Dell)波蘭廠,不僅獲500億元營收,更快速打入戴爾供應鏈。有了品牌大廠訂單加持,回過頭再與相關供應鏈中台廠進行合併,等於欲把訂單從上到下吃乾抹淨,這是造成NB代工大廠相當緊張的主因,因此一道道防鴻圍牆紛紛豎立。然而防鴻者所能做的大概只有兩件事,一是增加服務品質或是降低代工價格,以鞏固客戶;二是將周邊零組件轉單給非鴻海體系,防堵其日益擴大。其中採取轉單的舉措,就會造就所謂分鴻概念股的直接受益了。探究各項零組件上下游供應鏈,以面板為例,包括上游IC設計到CCFL燈管、偏光片以及玻璃薄化等,原本就是由各團隊自行掌握,沒有所謂轉單效應;反觀NB與手機零組件供應鏈中,包括連接器、連接線材、散熱模組、鋁鎂機殼以及電池,鴻海或集團體系內的各事業,囊括近5成以上市場量,且這些產品除電池因為安全性問題外,多數是可以由ODM代工廠決定下單給誰的權利,所以就會有轉單效應產生,且預估釋出的商機對中小型廠商而言相當可觀。
#@1@#統一證券表示,鴻海年營收高達1.5兆元,主要是由8個事業群所創造出來的,過去起家的連接器與連接線材目前占營收比重已不高,僅約3.3%,達500億元,系統組裝才是其核心營收來源,若以500億元計,預估轉單量可達200億元之譜。除上述數據推估外,再來看看產業前景。台灣工銀證券表示,2009年桌上型電腦需求量呈現衰退3%,預估2010年會有2.1%的成長,但NB受低價小筆電(Netbook)銷量大幅成長,2009年需求量成長14%,2010年預期更將大幅成長22%,手機2010年需求量也預估會成長12%。其中,2010年NB出貨量估達1.8億台,手機出貨量估達11.6億支。因此上述分鴻零組件廠除坐收防鴻轉單效益外,仍可期待來年產業前景預估成長的利益。以4大NB代工大廠為例,市場預估廣達(2382)2010年NB出貨量年增40%,達5100萬台,仁寶(2324)估年增率23%,達4500萬台,緯創(3231)估達3000萬台,英業達(2356)估2000萬台。據熟悉NB代工大廠人士透露,2010上半年NB代工訂單約在9月時即已敲定,相關零組件訂單最晚應該在10月底即完成,鴻海旗下群創(3481)合併奇美電(3009)是在11月,市場才掀起一股防鴻熱潮,間接帶動所謂分鴻概念股爆量上漲,屬於短線題材效應,真正實質受惠,反映到基本面與股價上,預估應該在2010年3~4月時,才會出現下半年爆發性的明顯轉單效應。本期《理財周刊》特別針對分鴻概念股中,從連接器、連接線材、散熱模組與機殼等類股挑選出較具潛力與爆發力的3檔個股,包括生產連接器的信音(3126)、生產連接線材的樺晟(3202),以及生產散熱模組的超眾(6230),供投資人參考,雖然個股短線漲幅已高,不過,從上述可以預期個股營收與獲利都可因此受惠下,股價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