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全球生醫產業發展的關鍵年度,不只美國在未來10年內,將提撥6340億美元經費,進行史無前例的健保改革,使健保覆蓋率大幅提升,而中國也將於3月進行大規模「醫改」,預計在未來3年內,投入8500億人民幣,建制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這兩者都會是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快速成長的源頭活水,遠景更備受期待。在2009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預估將達到2568億美元,2010年則約為2727億美元,到了2011年,預計將達到2898億美元,平均年成長為6.2%,成長幅度相當平穩(圖1)。目前北美洲、西歐仍是醫療器材的最大市場,市占率約為75%,但東歐、中國成長幅度相當驚人;中國現在雖是亞洲第2大市場,僅次於日本,但龐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各國醫材廠商覬覦,是未來兵家必爭之地。2009年,中國醫材市場規模約為45.25億美元,2010、2011年則約為50.25、55.87億美元,平均年成長達11%,超過全球年成長幅度甚多,因此其「醫改」備受全球醫材廠商關注(圖2)。
#@1@#其實世界各國的醫療改革,一直持續發生中;可以這麼說,全球的生醫產業正在進行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醫療體系不再冷冰冰,而醫療照護朝向個人化、數位化發展,以預防保健取代疾病治療,已成為當下的兩大潮流(圖3)。國人可能已明顯感覺到,西醫變得愈來愈像中醫,同樣是醫治感冒,不管男女老少,過去西醫一視同仁,中醫卻可能開出截然不同的藥方,但現在西醫已開始注意不同病患之間的細微差別,這就是醫療個人化的趨勢。醫療數位化、提倡預防保健,源頭都在於降低醫療費用。以美國為例,其醫療費用占GDP比例,已從1970年的7.2%增加至2009年的17.6%,每人每年平均耗費的醫療費用已超過8000美元,預估到2018年更將達到20.3%,每人每年耗費超過1萬美元,勢必將形成國家沉重負擔。
#@1@#不只美國如此,其他國家也有此困擾。那麼每人每年平均醫療費用,為何成長如此迅速?原因不外乎高齡化社會來臨,導致慢性病患日益增加,加上醫療器材愈來愈精密、昂貴,增加的成本都轉嫁至消費者身上,造成愈來愈多人無力負擔。如此一來,也逼使醫療體制不得不積極進行改革,除了大舉導入居家照護,利用網路視訊降低醫療體系的人力成本,也將影響保險制度,未來保費不但可能大幅提高,且自付比例也將增加。因此,愈能節省醫療成本的技術、儀器,將愈快速躍居醫界新主流,例如低侵入式手術、微創手術、單顆牙齒麻醉技術。而且,不只病患有經濟壓力,醫療院所的營運壓力也十分龐大,同樣得開源節流,大型醫院採集中採購、小型醫院採聯合採購,藉此提高議價能力的情形愈來愈普遍,已嚴重擠壓藥廠、醫療器材廠商的獲利空間。不過,醫療體制崇尚節約,對醫療廠商並非完全沒有好處,除了節省醫療成本的新技術所需的儀器,醫療器材的認證過程則可望簡化,有利於醫材廠商研發、行銷新產品。
#@1@#未來醫材廠商還有3大新商機:1. 由於感染性疾病流行潮愈來愈密集,可拋性的醫療器材,銷售量將呈等比級數成長。2. 「人性化」醫療器材,尤其是居家用品化、遊戲化產品,由於可讓病患減輕就醫的壓力與恐懼感,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3. 醫療器材將朝微小化、可攜化、客製化、無線化等方向發展,奈米生物技術應用、複合式醫材、居家照護產品、自行注射醫材,都將成為醫材廠商營收新主力;由於生育率大幅下降,家長對兒女呵護有加,兒科醫材商機將有增無減。當然,台灣醫療器材市場不能只依賴中國市場,如以色列重研究創新研發、芬蘭重國際化、丹麥發展醫療輔具,愛爾蘭則成為高階醫療器材的生產基地,都值得缺乏整體醫材產業政策的台灣參考借鏡。台灣醫材產業的問題,在於產業發展未聚焦、未掌握關鍵技術和廠商規模太小。因此,最適合台灣的應是以色列的產業模式,致力於發展個人化預防醫療診斷與醫療產品、平價優質生醫電子產品、高階創新醫療器材,並發展醫療觀光,才能在國際醫材市場保有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