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面積是台灣的1/33,人口更只有台灣的1/3,但香港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DP)卻是台灣的2倍。憑藉低廉的稅負、自由開放的金融環境、國際化人才與基礎設施,東方之珠孕育出亞洲首富李嘉誠等舉世聞名的企業家,近年更充分吸納中國成長因子,一舉成為中國與全球接軌的跳板。而香港上市公司在金融服務、地產交易、港口運輸等方面,都具備大中華經濟圈領導地位,強大的競爭優勢,讓富邦金控(2881)董事長蔡明忠曾這樣說:「到了香港,才知道台灣距離世界有多遠。」
#@1@#截至2010年1月為止,香港企業整體市值達16.5兆港幣,本益比約16.9倍,依產業可區分為金融、地產建築、服務、電訊、公用事業、能源、原物料、工業製品、消費品製造、資訊科技、綜合企業與其他等12大類,而上市公司數目達到1147家,其中包括匯豐控股(00005.HK)、中國移動(00941.HK)、中國建設銀行(00939.HK)等3家市值超過1.3兆港幣的超級旗艦型上市公司(其餘所有公司市值都在5千億港幣以下)。近年內地企業蜂擁進入香港上市,整體中國企業占港股權值將近6成,使得香港股市近年已經由昔日的金融、地產、貿易三主流(2005年以前香港仍為全球貿易集散中心──全球第一大港),一躍成為投資中國的前哨站。
#@1@#若要由香港股市中挑出百強企業,首先必須認識香港10大家族,包括亞洲首富李嘉誠家族、新鴻基地產(00016.HK)集團的郭氏家族、恆基地產(00012.HK)集團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發展(00017.HK)集團同時也是周大幅珠寶創辦人之一的鄭裕彤家族、澳門賭王何鴻燊家族、海運業霸主及著名的會德洋行管理層─吳光正家族,恆隆集團(00010.HK)的陳啟宗家族、香港電力與酒店業龍頭─嘉道理家族、國泰航空(00293.HK)與太古洋行的主席─史懷德家族、香港地標置地廣場及文華東方酒店的凱塞克家族等等。香港10大家族掌控近30家上市公司,涵蓋產業遍及地產、酒店、珠寶、港口運輸、電訊、貿易、博弈、航空等等,大致勾勒出了1990年以前港股的產業輪廓。雖然2000年之後,因為中資企業大量來港上市,降低了這些企業的影響力,但10大家族歷史悠久,長年為整體市場所熟悉,各種港股的故事都圍繞著這10大家族,因此至今在港股中仍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例如李嘉誠家族,旗下擁有長江實業(00001.HK)、和記黃埔(00013.HK)、香港電燈(00006.HK)、嘉宏國際等4大上市公司,其中長江實業是香港地產發展龍頭企業,自1972年上市至今沒有一年虧過錢,也讓李嘉誠被冠上「李超人」的稱號,地位好比台股中的郭台銘、張忠謀,每每在媒體上的發言都成為市場資金追逐的焦點,以李嘉誠為首的10大家族個個實力雄厚,可說是港股深厚的基石。
#@1@#2003年中國與香港簽訂CEPA之後,大型國營企業陸續赴港上市,開始改變港股結構,由2003年的壽險股中國人壽(02628.HK)、中國財險(02328.HK),2004年的四大金剛(02899.HK紫金礦業、00358.HK江西銅業、00347.HK鞍鋼、02600.HK中國鋁業等四大金屬類股),到2006年的銀行股(03988.HK中國銀行、01398.HK工商銀行)上市,香港股市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集資市場。加上人民幣的升值、中國經濟的高成長、內地股市的封閉條件,讓全球富豪開始爭相搶購香港中資股,不論是美國的巴菲特、沙烏地阿拉伯的阿瓦里德王子,到香港本地的李嘉誠與鄭裕彤,都大力認購中資股。而中資企業近乎壟斷的市場競爭力,只要是內需型產業,投資優勢及成長性都遠高於環球同業,資金大量簇擁多年後,中資上市公司成交量愈來愈大,市值愈來愈高,早已成為香港股市的第一男主角,單純編列中國國企股的H股指數,重要性更慢慢拉近與恆生指數的差距。國企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政策扶植與市場壟斷;另一方面,國企股多為中國內需型產業,與民生息息相關,由投資理財的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兩岸最大啤酒品牌青島啤酒(00168.HK)、一度高居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國石油(A+H),到內地三大航空公司(00753.HK中國航空、00670.HK東方航空與01055.HK南方航空)等等,背後都有13億人口的市場撐腰。這些優勢也體現在許多深耕中國市場的台資企業上,例如方便麵與茶飲料市占率最高的康師傅(00322.HK)、米果市場龍頭旺旺(00151.HK)、中國女鞋領導品牌達芙妮(00210.HK)、全球最大球鞋OEM廠裕元(00551.HK),還有世界第一的電子代工廠富士康(02038.HK),都因為有中國市場的加持,讓競爭力不斷提升,進而躍居香港百大企業之中。可以說,中國內需市場不僅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更是未來香港股市的主流。事實上,紅籌股才是中資企業赴港上市的濫觴,不過紅籌股中的官方持股比例遠低於國企股,民營主導的結果造成政策受惠度降低,在近年中國用官方力量主導的企業併購潮中並未受惠,讓紅籌股的競爭力始終不及國企股,反映在股價及本益比上都明顯偏低。
#@1@#2010年可望成為紅籌股的轉折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預備在今年推出國際板,吸引海外紅籌企業回到中國上市,有鑑於A股與紅籌股之間巨大的價差,一堆紅籌股身價可望水漲船高,目前已經表態回歸A股的公司包括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駿威汽車(00203.HK)、中信泰富(00267.HK)等等,都有機會搭上國際板熱潮,重塑股票價值,更進一步強化紅籌企業在香港股市的地位。展望未來,在中國資本市場仍未對外開放以前,香港依舊是其最佳代言人。不論是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樞紐,抑或持續吸引大量中資企業赴港上市(2010年將有中國四大銀行之一的農業銀行赴香港上市),香港勢必會持續擔任中國與全世界接軌的窗口,港股也將繼續扮演中國經濟櫥窗的重要角色。
#@1@#第2季的投資選擇上首重內需,溫家寶在兩會中宣布加速城鎮化進程,明確將中國經濟成長動力由過往的出口與房地產轉移至內需消費上,所牽引的商機每年高達10兆人民幣,輔以中國13億人口,內需當然是投資中的必然主軸。另一個可以特別觀察的族群在於中資金融股,受到升息壓抑將近半年的金融股,在正式升息後反而會因為利差的擴大,而提高毛利淨利差有機會上調至2.36%,加上去年與今年中國放出高達17.5兆人民幣的天量信貸,預估可以讓中國銀行業的收入成長27%,目前本益比低於10倍,相較於A股平均29倍,仍有極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