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以來,中國企業毫不掩飾,一再上綱的海外併購企圖。吉利趁機吃下了富豪(Volvo),四川小民企騰中,則想鯨吞通用旗下的悍馬(Hummer)。在騰中併購失敗的幕後,就凸顯了中國人「不差錢就買」的心態。1980年代,日本企業全球接連併購毫不手軟,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國企業則接下了這個棒子。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衰退,造成歐美企業股價狂跌,更成了他們物色對象的好時機。不過,兩家企業結婚,結局不一定是美好、幸福的。
#@1@#根據麥肯錫的統計,過去20年全球大型企業合併案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國則有67%的海外收購以失敗告終。最好的例子是,全世界都看得到:TCL買下法國Alcatel,被證實是個災難!北京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分析,資金不是問題,但如何整合併購對象、了解當地政策、勞資關係,甚至是跨國行銷業務,「中國人管外國人經驗還不夠!」同時間,國際間對於中國市場無止境消耗資源、中國企業旺盛的擴張企圖,始終持有高度疑慮,也導致不少併購案破局。包括中鋁入股插旗力拓、中海油併購美國Unocal,都是失敗收場,顯見中國國企還有不少併購學分要修。《經濟學人》分析,這些「向外走得辛苦」的企業,都與中國政府有密切關係,總是會令歐美國家擔心,背後藏有政治目的。同時間,在中國政府一再抱怨「貿易保護主義」阻礙商業併購運作,但其實中國也不讓外資來碰中國的公司,「互惠性」明顯不足。另外,這群荷包滿滿的中國併購急行軍,很多都忽略了一個關鍵,就是成熟度。在北京經營10年之久、威盛(2388)中國區總裁徐滔觀察,中國企業發展時間相對短,想要藉併購迅速取得資源、人才、技術、品牌、全球能見度,本來就無可厚非,但是「真要開花結果,現在還看不到!」好比有錢買衣服不是問題,但要如何穿得對味、穿出時尚感,中國企業還要多學學。
#@1@#無止盡的海外併購,也牽扯出另一個問題:中國企業真有能力走向國際嗎?老資格的矽谷創業家、建漢科技(3062)董事長李廣益認為,下一步真要走出去,是有問題的。他舉華為當例子。中國政府在非洲,援助很多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都指定採用華為的通訊設備,有了政府庇蔭,華為根本不用自己打市場。另外,中國有人人垂涎的世界市場,對於多數本地企業來說,能夠掌握13億人口內需,就已經是了不得的事,很少會把心思放到海外。一大票中國企業靠境內市場,就做到世界前500強,但要談跨國行銷、發展全球品牌,都還有很多課程要補修,聯想就是一個例子:大部分廣告構想,都延續IBM在5年前的概念。以新希望集團來說,在大陸農牧市場發展穩當後,目前也已進軍東南亞、中南美國家,董事長劉永好坦白說,「我們要成為世界級的集團,走向國際,是不得不為的方向;雖然要與歐美大企業競爭,還有一段差距,不過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新希望集團還有許多發展空間。」
#@1@#陳宏則樂觀認為,中國企業與品牌走向海外是「soon or later」的事,但是大規模行動的時間點,還沒有個準。全中國有5000家以上中大型國企,他們的規模,已然躍上世界舞台,更積極搶占世界500大企業之列。不過,從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國企的領導,仍是公務員身分,可說是「半個企業家」。這些國企領導人,也都異常低調,在媒體上很少看見他們的身影。「過度宣傳,就容易被攻擊!」國企大老、中房理事長孟曉蘇一語道破。前分眾傳媒執行長譚智,有一個國營領導好友,手底下有幾十萬員工,但是每年的固定薪資僅僅40萬人民幣。「一個月給我40萬,我都不幹!」他半開玩笑說。
#@1@#中國已經擁有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用戶數最多的電信業者,但這些國企領導人,還領著死薪水?嚴重低估的薪資,來自於擁有人事任命權的國資委。「這些國企領導的薪資,能比國資委主任高多少?」一位民企老闆一語道破。當然,灰色地帶的福利,包括配車、配房、特支費等,仍是國企老闆看不見的好處。至於賄賂、貪污,在被壓抑的國企體制中,仍時有耳聞,不少負面的價值觀,還等著扭轉。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公開倡言,在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靠攏過程中,藏污納垢的事太多了,國企之中尤其多。一個例子是,由於政策壟斷,因此國企的議價與談判能力,高得驚人。一位創投業者忿忿不平的轉述,小網路公司跟大電信業者做生意,「過了兩年時間,他們都不付款!」北極光創投創辦人鄧峰認為,目前國企「financial很成功」,收入遠大於民企,但多數是靠政策壟斷來的,「真要『國退民進』,路子還挺長的!」的確,中國股市中,有超過6成的掛牌公司,是由政府直接或間接掌控主導的。這個「世界第一」的比例要降低,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1978年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年,改革開放以來,確實徹底釋放了中國人的潛能,各行各業機會大爆發,造就了新創企業前仆後繼浮上檯面。「我們已經習慣從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中,分享價值和機遇!」中國微軟副董事長張亞勤清楚表白。譚智認為,賺到第一桶金後,不少人能想到下一個10年、20年,「但能想到100年的,只有不到5%!」只能想到10年、20年的,可能就過不去了。的確,機會財不是可長可久的。「倒下去的人真不少!」劉永好一語道破。前中國首富、國美電器黃光裕鋃鐺入獄,就是一個例子。「賺幾百億的人,竟然還為了錢犯罪!」中房孟曉蘇大聲批評。暴發戶心態,讓很多中國企業家還是過不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鄭海航分析,因為中國企業激勵與約束機制都很缺乏,加上第一代民企領導人又忽略自己的道德修養,使得很多人都走上了經濟犯罪的岐路,黃光裕不是被抓的特例,至於市場中暴起暴落的大小角色,更不可勝數,很多創業家,都只是一代拳王。
#@1@#能夠倖存下來的早期民企,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數中的少數,更遑論要做大、做久。中國從社會主義慢慢走出來後,早年談資本、生意,仍帶著負面意涵,加上市場變化大、政策難預期,都是導致民企死亡率極高的因素。談到政策風向,每3到5年就來一次的宏觀調控,更主導了民企的命運。宏觀調控整治的對象就是民企,如何準確預測調控勢頭,是民企領導人不能不學的占星術。對於民企來說,只要能夠看到了第一個機會,能存活、積累第一桶金後,第二個、第三個機會就會一直在眼前浮現,房地產市場是一個例子。在中國經營多年、美國百人會理事曾憲章觀察到,聯想、TCL這些科技公司,旗下都有房地產公司,因為地產最容易賺錢。《基業長青》《從A到A+》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在新書《How the Mighty Fall》點出,創業家為了追求更大規模、更高增長、更多喝彩,以及贏得「成功」來的更大權力,因此貿然跨入自己不熟悉或沒有熱誠的領域,將很容易造成後期的衰敗。從這觀點來分析,中國民營企業家折損率,確實很高!黃光裕愛玩房地產、愛操作股票、愛胡亂投資,2008年因「操縱市場」罪名入獄,成了新聞中的殞落主角。前奇異醫療(GE Medical)中國區總裁陳治觀察,中國企業家對市場敏感度高,台灣企業家則是對技術與產品很敏感。他強調,機會大家都看得到,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專業,「他們簡單的事還可以做,但如果再看細一點,就漏洞百出!」去年震驚國際的毒牛奶事件,就在全世界眼前發生。在一片光明美好下,無止境海外併購、走向國際化、國企改革、能否基業長青,這些嚴苛問題,正等待中國企業家們來一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