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是家庭的重要大事,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需要採購得來。對企業而言,採購更是攸關成敗。企業的採購有什麼值得家庭學習的?
社團法人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以下簡稱採購協會)名譽理事長賴樹鑫指出:「將企業採購應用到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企業採購的程序,移植到日常生活裡。」
賴樹鑫指出,企業採購幾乎占營業額中銷貨成本的絕大部分,甚至對某些從事加工的企業而言,占的比例更可能高達9成以上,因此,採購的績效可以說是攸關企業成敗的關鍵。
採購的第一步就是確認採購需求,賴樹鑫說:「企業採購最怕的是買到不需要的東西,日常生活採購也是一樣。」
他建議買東西要先評估購買的目的或用途,如果是家人需要,則必須要瞭解他們的使用需求,再一一列出,作為購物的參考,以免買到不合用的東西。在企業採購而言,這程序就是俗稱的「制定規格」。
他指出:「功能不符與功能太多或超過需求,都是『不合用』,也是一種浪費。」例如,小家庭只是需要買一部代步的車子,卻買了一台大型的SUV,就是一種浪費。又或者,「其實家人平常只是用大哥大打電話,不需要其他功能,用電信商提供的0元手機就夠了,但你花了很多力氣找到市面上最便宜的iPhone購買方案,那還是買貴了。」
除了需求以外,制定規格還有一個重要的項目是「考慮預算」。訂出你的預算,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找尋符合需求的貨品,減少找尋的時間。
過去,常常有很多人到台北中華路等電器街買電器,不肖廠商常常用的伎倆是,拿出一個比一般價格稍便宜的機種,降低消費者的戒心,但之後卻拿出功能更多,或不同廠牌的機種,說服消費者購買原來不打算購買的機種。若消費者沒有搞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考慮原先的預算,就容易被銷售人員的話術誘惑,白花冤枉錢。
在訂出規格後,下一步就是找供應商。賴樹鑫指出,找供應商有4個考慮的重點:「分別是Q、C、D、S。也就是商品品質(Quality)要好、成本(Cost)要相對合理、交貨時間(Delivery)要準時,還有服務(Service)要完善。」
從上述的幾個要點來看,可以發現,成本只是其中一個要素。賴樹鑫特別指出,一般人買東西有一些迷思,例如認為便宜就好,把價格放在首要考量。其實,只看價格是企業採購或日常生活購買行為上的大忌。
舉例來說,一樣是進口汽車,他建議不要買水貨,主要原因是,雖然水貨價格便宜,但後續的維修不易,或者車商會在後續的保養或零件更換賺回來。這就是所謂「總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觀念的運用;意指在使用的壽命期限內,所發生的所有成本及費用,再加上當初的購置成本或價格,都必須計算在內。
賴樹鑫指出,基本上,若是有保存價值或是需要長期使用者,建議購買有品牌,且信用較佳的商品;反之,如果是消耗財,用過即丟的東西,沒有品牌也無妨。
賴樹鑫指出,要買到便宜的東西,一定要做功課。瞭解廠商的成本結構就是第一步。如果能瞭解廠商的成本結構,殺價成功機率很高。要蒐集這些資訊不外乎多與店員或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聊天,或多比較各種通路的價格差異。
不過,殺價也有風險。他指出:「殺價是人的本能,但殺價也有其風險,因為殺價很可能會造成廠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工減料!」這也是低價盛行後,所謂「黑心商品」層出不窮的原因。
賴樹鑫說:「給廠商合理利潤也是保護自己。」他指出,就企業的角度來看:「採購最忌諱的就是問廠商,『還可以便宜多少?』因為價格是沒底的,你要再便宜的東西,廠商都做得出來,但品質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畢竟做生意是需要利潤的,你要求低價,一定會犧牲品質。採購一定要給廠商合理的獲利空間,這也是採購人員的從業道德規範與準則之一。」
以豐田汽車為例,過去豐田計較零件的價格,讓他們賠上品牌信譽不說,更讓他們付出數億美元的成本,來彌補這個錯誤,但結果也確在未定之天。
即使是相同的商品,價格也會因為通路、消費場所,或者是銷售數量的不同而不同。若是對產品實在不熟悉,貨比三家是最簡單的方法,但切記不要就近比較,而應依照不同地區,或者不同通路或銷售方式進行比較。
例如,成衣的進貨價格大約是售價的2到3成,但商家出售還得加上店租、裝潢、店員薪水等其他成本。因此,通常店租低的地區,銷售的商品會比較便宜,或許比較容易殺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