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壽險業併購及買賣風波,影響程度可大可小,南山人壽出售風波至今尚未平息,種種因素讓其排名及銷售數字大幅衰退,也間接讓公司價值逐漸式微。金融海嘯導致全球經濟萎縮,幾乎每個行業都受到衝擊,其中因為財務大量虧損,歐美保險公司因國際會計準則(IFRS)影響經營規劃,要求保險公司的負債(保單)必須用公平價值揭露,造成歐美系保險公司必須提列非常多的責任準備金,例如ING安泰、保誠、全球、南山等,為了避免財務缺口持續擴大而陸續撤出台灣。ING安泰、保誠、全球已陸續完成併購,唯獨南山人壽股權案延宕一年尚未有結果。無論事件後續發展結果為何,都讓這場股權移轉案造成雙輸的局面,從去(2009)年南山人壽新契約保費市占率由2007年海嘯前的7.96%下滑到2009年的2.6%可見一斑。併購案文化衝突後遺症併購氛圍無形對2009年整體壽險業務員生態及產能造成莫大影響,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19萬4千人,到2009年10月底已降到18萬5千人,其中南山人壽因股權移轉案元氣大傷。壽險業去年新契約保費收入排名,國泰人壽以2580億元蟬聯龍頭,富邦人壽2057億元排名第2,這兩家公司全年新保單的保費收入都突破2000億元,並各自創下成立以來新高水準,南山人壽則為242億元,低於2008年362億元水準,距離海嘯前2007年的598.8億元更下滑了近60%。對於南山人壽併購遲遲無法定案導致的產能低落,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分析,從去年併購案發生以來,南山人壽只要見報就是業務員抗爭的負面新聞,無形中對保戶心理受到影響,加上業務員為了承攬制與雇傭制權益問題無心銷售。另外,2009年壽險公司透過銀行通路銷售業績占總保費收入比率達62%,國泰、新光及富邦都有部分業績透過銀行端銷售,南山人壽主要在產品或行銷上訴求保障型保險,而非全面發展投資型商品搶攻市占率;加上認為銀行通路傾向短年期產品,保證利率高,因此很少透過銀行銷售主力產品,種種因素讓南山排名及銷售數字大幅衰退。總保費市占率下滑顧問公司指出,保險公司併購案之所以接踵而至,在於目前經濟環境難以大幅提高營收,因為全球競爭激烈,以及多元通路讓成本與價格透明化,導致價格提高不易,銷售量也因消費市場被瓜分而難以成長,因此,公司視併購為提升成長率與增加營收的不二法門。以2009上半年中國人壽(2823)合併保誠人壽為例,中壽2009年稅後純益27.16億元,每股稅後純益2.1元,因股市、合併、現增使當年底淨值提高至246億元,較上年度大幅成長472%,每股淨值16.38元,資本適足率(RBC)皆超過300%。過去因為業務員表現優良,南山人壽在1996年賺進一個資本額,讓持有南山人壽94.12%股權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決定在該年配發每股(1股100元)40元現金股利及25元股票股利,也讓南山人壽高居AIG集團旗下所有子公司業績、經營績效第1。根據AIG財務報表顯示,該集團每年盈餘有1/2來自亞洲的子公司,因此亞洲子公司可說是AIG的金雞母,當時南山人壽資本額787億元,總資產15397.21億元。但南山人壽在金融海嘯時虧損了466億元,每股虧損5.93元,去年則賺105億元,每股獲利1.34元,今(2010)年第1季虧損73億元,總保費市占率從2006年的14.44%下滑到去年的10.3%,因此,為了解決政府對於炒股的存疑,博智及中策從給予AIG的21.5億美元買價中,提撥3.2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04億元),放入4年期的保管專戶,作為財務保證,讓南山人壽在資本適足率達到200%標準以上,且後續若有增資需求,也會在香港資本市場進行募資。併購潮蜜月期的下一步其實,併購如同婚姻,員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心惶惶,業務團隊也會流失,兩家公司合併後,由於公司文化、經營理念不同,常是導致員工適應不良、併購失敗的元兇。但在產能方面,中壽去年上半年宣布合併保誠人壽,新契約保費收入由520億元成長到604億元,主要業務通路因去年第4季發揮效益,來自傳統業務員通路新契約保費達36億元,比第3季18億元成長1倍,也使得第4季初年度保費較上季增加66%。另外,因合併後業務員規模擴大,去年第4季起到今年2月保費收入也躍升全國第4。2009年中壽新契約保費達604億元,其中業務通路貢獻80億元,今年新契約保費目標年增率是10~20%。至於富邦人壽的新業務制度可明顯看出富邦金(2881)要的不是小而美,而是大而美,根據業者自結,富邦人壽7月初年度保費292億元,超過國壽的256億元。一個創新,一個傳統,迥然不同的文化結合,不論是傳統中國人壽併外商保誠人壽,或是富邦人壽併安泰人壽,美其名安泰是存續公司,但安泰8千人的業務部隊卻必須適應1800人業務部隊的富邦人壽文化,其實影響最大的就是業務制度,如何合而為一,一直是很大的挑戰。大股東適用性問題存疑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因經營不善、撤資或換人接手的保險公司時有所聞,國際間金融機構合併風潮逐漸吹起,在這一波波併購風潮中,最多的便是壽險業。壽險業買、賣雙方交投熱絡,而不願參與併購風的壽險公司則另覓出路,企圖突破困境,壽險業便出現經營權易主,甚或遭到併購、退出市場由別家公司主導的情況。 但有人不禁要問,為何以往保險業併購頻傳,中國人壽及富邦人壽併購沒問題,但南山人壽事件卻是懸而未決?彭金隆表示,併購案本身立足點沒有問題,但因南山資產規模龐大受到注目,且因這群人的中、港資身分是否「套利」行為令人質疑,因此要求需經過經濟部投審會同意適任性與否,是否違反外國人投資條例中第7條,明定禁止或限制外國人投資的事業。其中,依主管機關所頒定的「僑外資投資負面表列」,保險業屬於僑外投資限制的事業,故外國人若欲投資台灣保險業,須經特定審查程序。另外,彭金隆表示,南山股權案逾越保險法第139條,及董監事名單有許多中資色彩的疑慮,加上立委及輿論明顯左右審查,因此經濟部投審會針對南山股權移轉案改以新設公司方案審理。「南山事件除了是質疑對方對經營壽險業沒有經驗的專業問題之外,還牽扯政治問題。」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兼所長宋明哲表示,可從兩岸對等的關係來看,1999年中國為配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外國保險業者進入中國設立了「532條款」,即總資產達50億美元、成立30年、中國辦事處成立達2年以上,對還未進入大陸市場的保險業者來說,不但門檻過高,就算符合條件,也必須透過尋求「合資」才可登陸。相對台灣對此尚未設好防火牆,政府認定大股東及董監事可能是陸資身分,因此對等關係尚未調整好結構,才會遲遲未能審查完畢。彭金隆認為,現行保險法對大股東資格審查,並不像銀行、金控有適格性規範,去年南山人壽標售案引發爭議後,為了更嚴謹規範保險業大股東資格適當性,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卻因南山事件在5月12日將審查保險法修正草案,擬增訂大股東適格性規範,未來要當保險業大股東須符合一定資格條件,完成立法後南山股權移轉可望適用。修正保險法第139條之1、第139條之2及第171條之2草案規定,未來同一人及同一關係人持有保險公司股權逾10%須事後申報,逾15%須事前申請核准,審核重點包括大股東適格條件、擬取得持股、目的、資金來源、持有股票是否質借等,可避免發生大股東掏空公司情況。彭金隆表示,此案亡羊補牢方式意圖明顯,博智只要提出合法的董監事名單相對就無法可辦。彭金隆認為,南山人壽短期解套方法就是同意依法行政,對此博智也提出資金來源沒有陸資超標問題,且南山人壽股權、博智南山控股及其上所有控股公司股權7年內不移轉,中策股份則有7成會信託在香港花旗銀行,同時原本有爭議、具大陸政協身分的中策行政總裁柯清輝也承諾,不出任南山人壽及博智南山控股的董事及經營層,由於博智、中策與AIG買賣合約有效期到10月12日,投審會若在9月底前開會決定准駁,合約才沒有延期及失效的問題。時機點影響併購成敗「當一件併購案只為了『市場占有率』這個數字,有何意義?」現今許多併購案都是集團要求市場占有率才進行的,併購的結果讓股東獲利,站在利益角度,對員工、對客戶、對整個市場或社會有什麼好處可言?市場占有率只是結果,應該探究的是原因。宋明哲認為,壽險業利差會影響本業及投資策略,利差損是保險公司實際資金運用報酬率,低於當初承諾給保戶的利率,10幾年前保險公司大賣預定利率為6%、8%的保單,但現在投資環境很差,保險公司投資報酬率無法支撐高預定利率,出現嚴重的利差損,台灣壽險業在獲利面所面臨的下滑壓力,也許可歸因該產業的死差益與費差益。
#@1@#從南山人壽事件來看,彭金隆分析,南山案主要是併購事件時機點不對,以往併購案作為併購者都是救世主象徵,而南山標售案在ECFA簽署時機點買下是很好的策略,但也引發中資問題等一連串動機不純的疑慮,如果是在金融海嘯期間標售,相信問題點不會像現今如此多。近期金管會已決定,未來金融機構除非財務困難,否則不能用私募方式增資,也盡可能不允許私募基金入主金融機構,此時博智、中策聯盟是否算是私募基金,以及金管會的新態度是否適用南山一案,成為此案是否核准的最大變數。
南山人壽出售大事紀
2008.8 雷曼兄弟事件爆發,AIG連帶財務受到影響
2008.10 AIG宣布增資450億元,出售南山人壽股權
2009.7.3 南 山人壽標售案遞交意向書
2009.8.28 南山人壽標售案預定截止投標
2009.10.13 AIG在台宣布由博智、中策集團聯盟以21.5億美元取得南山人壽97.57%股權
2009.11.17 中信集團與中策集團訂約,以6.6億美元取得南山人壽30%股權
2010.1.12 博智、中策集團聯盟正式到投審會送件申請南山股權投資案
2010.3.9 金管會到立法院報告,開出5大審查要點:1.確保保戶、員工權益;2.資金來源必須合乎中華民國法令;3.專業經營能力;4.中長期經營承諾;5.後續增資能力
2010.6.11 博智及中策強調,給予AIG的21.5億美元買價中也會提撥3.25億美元(約新台幣104億元),放入4年期的保管專戶,作為財務保證
2010.6.21 博智、中策與AIG共同宣布合約再延緩3個月
2010.6.25 中信集團與中策集團合約到期不再延緩
2010.7.5 台北市政府撤回博智南山控股董事登記
2010.8.5 投審會將最後補件資料送交金管會
整理:洪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