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風暴讓年底台北市長選舉民調出現戲劇性轉變,原本一路領先的國民黨候選人郝龍斌首次下滑並低於民進黨候選人蘇貞昌,本周一(6日)524期封面標題會議時,編輯部與發行部也出現二種聲音,一是認為此時正值風頭上,太凸顯花博議題是否捲入政治事件,會進而影響銷量;另一看法則是新聞熱度上,強調此議題可以搭順風車,本期雜誌一定大賣。平心而論,媒體不應該僅就賣與不賣為立場,而是挖掘真相,對讀者負責,當然政治事件非本雜誌屬性,不在探討範圍內。但此次台北花博會是台灣的第一次,龐大商機不容小覷,近日來大幅激勵相關個股股價波段漲幅已是不爭的事實,在資本市場沒有前例可循的情形下,編輯部與研究部同仁發揮媒體觀察入微的本事,除採訪了北市府相關團隊人員,甚至專訪市長郝龍斌,撇開政治不談,單就商機與資本市場連動性做一番深入巡禮。花博會預計帶來800萬人次的參觀人潮,當然若僅以這樣的數據推算其實際可能帶來的直接或實際商機有欠公允,假如將上海世博會與台北花博會同樣都是全球矚目的國際性展覽活動視之,上海世博預估帶來7000萬人次觀展潮,直接創造的商機估達8800億元,但加上前期公共設施的投資以及後世博延伸的間接大商機,估達5兆元以上,那麼台北花博應該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從展期的直接與間接商機粗估至少達300億元,至於後花博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較難估算了。商機代表預期成為企業挹注業績成長的動能,尤其「花博大道」沿線商家取得直接利益不在話下,間接效益就是土地資產的增值,不管是基本面或是題材面,都是激勵股價上漲的因素,本期《理財周刊》大膽從中歸結出直接與間接花博4大概念產業,一是綠能、二是營建資產、三是觀光飯店、四是航空,並進行個股基本面交叉分析,從中挑選出10檔強股供投資人參考,相信這第一次,個股股價表現也不會漏氣。其次,本期也探討了中國大陸即將進入十一黃金周,若把中秋節連在一起,估計有達19天的長假,市場預估檔期消費總額將高達72兆元,如此龐大的消費力,台廠受惠情形如何,因此在產業追蹤欄目特別做了汽車業以及蘋果(Apple)新款iPod數位多媒體革命探討,希望在現今大盤指數進行區間盤整時,讀者操作布局上可供參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