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受到國際的矚目,中國雕塑作品也成為吹捧的對象,但真正經得起考驗的雕塑品在哪?這是只有百年歷史的雕塑史要梳理的課題。清代圓明園12生肖之馬頭銅雕,前兩年在華人拍賣市場掀起波瀾,後由澳門首富以約新台幣2.9億元的價格買下,歸還給中國政府,一時成為藝術市場熱門話題。不過,12生肖之馬頭銅雕並不算是中國雕塑家的作品,目前中國雕塑家的藝術市場價值,要以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中國雕塑家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作品,目前在拍賣場上最高的拍賣紀錄為240.75萬港元,而隋建國的《衣缽》,在拍賣場上也以224.6萬人民幣的好成績。躍上拍賣會 雕塑受矚目在中國書畫及油畫等架上繪畫成為國際拍賣市場關注的焦點之外,近20年來的中國雕塑,也因為展望、隋建國、向京、蔣朔、瞿廣慈、王克平、陳文令、蔡志松、任哲等人的作品躍上拍賣會而備受關注。唯屬於中國當代的雕塑作品價格,也隨著當代藝術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襲擊而下滑,無法再保有當初的高價,這時,尋求禁得起考驗的經典雕塑藝術在哪裡的聲音就出現。中國經典雕塑的投資價值在哪?藝術北京藝術總監董夢陽在2009年舉辦了第1屆經典藝術博覽會,對中國第1代雕塑家做了回顧,而今(2010)年則以第2、3代雕塑家,如盛揚、司徒兆光、張德蒂等20多位新中國以來的雕塑家代表人物,進行文獻與雕塑品的展覽,以承先啟後、開拓創新為主題,希望對中國近百年的雕塑歷史做一梳理。負責策展的雕塑藝術研究者米潔談到,如果要算中國傳統的雕塑,應該是一些石窟壁畫,或是以陪葬品,如「兵馬俑」之類,直到一百多年前,中國雕塑家到西方受過美術教育之後回到中國,而這一代的藝術家,不僅是新中國雕塑藝術的開拓者,更因為他們從事新中國美術教育,而成為中國當代美術教育的開創者。西方雕塑教育 影響中國雕塑雕塑藝術研究學者米潔談到,這是一項尋根的工作,並藉此讓大家了解到經典雕塑的收藏價值。她說,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從無到有已近百年,歷經血雨腥風、戰亂變革的洗禮,在第1代雕塑家艱難開創的現代雕塑文化發展體系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的雕塑模式和雕塑教育體系。而中國第2、3代雕塑家,大多與第1代雕塑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師承關係,他們自學習雕塑以來,就處在社會的轉型期,而傳統風格雕塑、西方古典風格雕塑、新興的革命雕塑3個板塊都聚集在革命現實主義的旗幟下,緊密地圍繞反映時代、服務社會的方向發展著。就以經典藝術博覽會舉辦的北京農業展覽館,館前左右兩件大雕塑,就是解放時期,為了歌頌大躍進所立的公共藝術雕像,屬於50年代非常不錯的雕塑,但時至今日開放的年代,名稱已改為政治味較淡的「慶豐收」。米潔表示,西方的雕塑史發展,大多為獲得榮耀桂冠者塑像,如奧林匹克運動賽事,或是宗教類雕塑,以及一些貴族請人塑像等,但在中國,有個不成文的傳統,雕塑是不為活人,而是為死人塑像,直到後來,民國時期有一些將官請藝術家幫他們塑像,此外,也有為孫中山,或蔣介石立像,但當時,還沒有雕塑收藏的觀念。甚至在民國後期,做了些抗日的雕像之類的,大都屬於紀念性質,不過,中國第1代雕塑作品,在解放時間受到破壞而大都蕩然無存,而就連解放時期所出現的雕像,也屬於人民紀念碑之類,屬於公共雕塑,或是擺在廣場或公園內的城市雕塑品。收藏雕塑 近20年才興起雕塑的收藏價值,是直至經濟改革開放後的近20年才興起,並在近10年受到關注,米潔在策展的同時,也舉辦一場「經典雕塑價值」的演講,她說,能經得起時代考驗,並具有美術史地位的經典雕塑,才能流傳長久,她並舉齊白石、傅抱石的書畫作品,因為作品好,故直至今日都還能在拍賣市場上創出高價為例,點出梳理出中國的雕塑美術史的重要,而這將有助於藝術喜好者或藏家,從中判斷及釐清出哪些作品是經典雕塑,其收藏價值就高。米潔認為,能稱得上經典雕塑的,第2是能在美術史上留名,第2是其作品在該年代是具有影響性的;她表示,在80年代開放後,出現很多雕塑品,但真正的好作品並不多,例如有些雕塑家雖然有名了,但在金錢的誘惑下,成名後所創作的作品,還不如其80年代前的創作好,價格自然不能一直處於高峰。不過,有些收藏家持著「今天買進來,就期待明天漲了,可以賣出去」的獲利心理,米潔認為是不可取的、短視的,但偏偏這樣的人並不少;因此,她在面對雕塑投資的相關詢問,大都會建議藏家去了解中國的雕塑美術史發展,從中去找出有藝術史位置的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