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還有一個重大的事件要發生,這個事件也會改變整個中港股市結構,那就是國際板的推出。國際板雖然傳言多年,但上海交易所在2010年12月份高調宣布已經初步完成國際板上市、交易等業務規則和技術方面的準備工作,配合上海交易所成立20周年,以國際板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似乎在在顯示國際板已經進入最後階段。A股將受衝擊所謂國際板指的是在上海交易所設立一個專門讓外資企業上市,給予中國民眾以人民幣直接購買的市場,也是中國繼2010年4月份推出融資融券與股指期貨之後,最重要的金融改革工程。為了強化資本市場深度,增加交易品種,進而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上海市長韓正不只一次公開表示,將會於2011年上半年推出國際板作為籌資的平台,讓外資企業順利募集人民幣,透過資本市場的運轉帶動人民幣的國際交易和國際結算,在適當時候啟動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到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跨出關鍵性的一步。國際板設立的方向是吸引海外優質企業到中國上市,讓A股市場能更進一步對外開放,依照中國過往重要金融改革開放慣例,4月與10月是呼聲最高的兩個月份,有鑒於肥水不落外人田,國際板初期招商引資的目標鎖定在境外註冊的中國企業,特別是香港的紅籌股,因為具有地利優勢,知名度與流通性也高,包括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等等,都已公開表示回歸的意願。只是紅籌股目前本益比只有14倍,遠低於A股平均值21倍,而且紅籌股都是大陸民眾耳熟能詳的巨型企業,吸引資金的能力將遠高於一般IPO,若國際板真的推出,紅籌股與A股之間巨大的比價空間,勢必會繼A股與B股、A股與H股之後,成為國際資金追逐的焦點,對A股恐將造成資金分流效應,比價空間更有機會讓A股的投資價值向下修正。紅籌鮭魚返鄉 比價空間大就商機來看,受惠國際板的主要A股仍是負責承銷的大型券商,不但有承銷費用收入,未來這些企業投資A股可能有極大比例會透過當初的承銷券商來進行。不過,國際板更大的投資機會其實是在香港,因為香港是海外紅籌企業集中度最高的地區,也是人民幣離岸中心與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透過香港來施行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可說是最理想的選擇。對投資人來說,紅籌股過往在香港股市中的本益比不到16倍,目前中國移動僅11.5倍、中國海洋石油也只有13倍,與A股市場平均27倍的本益比相較,明顯便宜許多,未來帶動的比價效應將更勝往年的A、B股價差及A、H股價差,潛在長期投資價值將以倍數計算,無疑又是一個市場提供財富重新分配的重要轉折點。所謂紅籌股指的是在香港或其他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註冊、但公司30%以上的股權由中國內地有關部門(包括國營機構、省或市政當局)持有以及最少50%的營業收入來自內地的上市公司。另由於中國國旗為紅色五星旗,國際間也慣稱中國為紅色中國,因此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就統稱為紅籌股。最早的紅籌股上市多為政治考量下的產物,例如史上第一間紅籌股—-光大集團,就是為了穩定中英談判時的香港政經情勢,而由中國官方授意赴香港買殼掛牌的公司,之後隨著改革開放,許多中國的省市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同時發展市場經濟,將其海外的運營公司重組後上市,例如北京控股、上海實業等等。正由於早期多數紅籌股都帶有些許政治意味,許多更是由中國企業收購香港的中小型公司後改制而成,規模偏低、股價波動也較高。在中國過去兩個五年計畫中,蓄意針對國營企業的整併,以及銀行、保險、航空、鐵公路與原物料等重點產業銳意發展,造就了香港上市的國企股(國營企業股)將近十年的榮景,紅籌股無論就市值、知名度與獲利能力各方面表現都略遜於國企股,表現在股票交易上,國企股受歡迎的程度(交易量)遠勝紅籌股,本益比始終高過紅籌股1~2成,且國企指數擁有專門的期貨,而紅籌股並沒有,此外,市面上有許多百分之百投資H股的基金,但過往投資紅籌股比重最多只有3成,就可得二者的差距。然而,上述情況即將出現重大轉變。目前香港一共有97檔紅籌股(主板市場92檔、創業板5檔),市值將近3.8兆港元,約占港股總市值21%,主要產業集中在電訊、地產、汽車、石油與綜合企業,平均本益比達18倍,比起上海A股市場平均近28倍的本益比低上許多,雖然上海證交所規劃國際板上市公司掛牌價不得高於海外原股價,但以2009年10月設立的創業板為例,初期股價絕對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已經宣布回歸的紅籌股如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本益比都不到12倍,相較於過去半年A股新股平均57倍的上市本益比,比價空間幾乎以倍數計,無論就哪個面向比較,紅籌股在A股股民眼中實在是非常便宜,未來回歸勢必引發追價搶購的大行情。回歸上市有條件 雖然比價空間巨大,但並非所有紅籌股都能如願回歸A股,根據2007年紅籌回歸A股市場草擬文件,紅籌股回歸必須符合4項條件,包括:在香港上市超過1年;市值不少於200億港元;過去3個財政年度合併純益不得少於20億港元;在內地有超過50%營運資產或超過50%利潤來自內地。以上述條件為紅籌股檢驗,目前符合資格的紅籌股只有10家公司,包括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海外發展、華潤創業、華潤電力、中國電信、上海實業控股、駿威汽車、中國石油香港以及粵海投資,但這些條件仍未確定,因此,已經表態要回歸A股的紅籌企業仍高達21家。不過要注意的是,即使符合條件,在上市時間與公司意願仍充滿不確定性,且符合條件也未必會有意願回歸,例如中國電信就曾表態傾向債券融資而非股票融資。此外,紅籌股市值規模差距太大,有超過1.4兆港元的中國移動,也有10家公司低於10億港元的企業,競爭力差距太大,海外機構法人看待紅籌股時多選擇投資指數成分股,而紅籌指數成分股的選股標準則是以市值前25大的公司為最主要入選依據,市值若在200億港元以下,相當難以入選,因此市值200億元也可視為紅籌股是否能夠長期投資的分水嶺。複委託買紅籌股對於台灣投資人而言,現在仍不能夠直接購買A股以及香港上市的國企股,但可以透過複委託的形式直接購買香港的紅籌股,中國的投資大商機,不再只是看得到吃不到。目前國內各大券商都有開設複委託海外有價證券的服務,所謂複委托就是複數委託的意思,先由投資人委託國內券商,再由國內券商委託海外的上手券商買賣國外有價證券,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是複數委託,因此交易成本會提高,許多券商都設有最低交易成本,例如買賣港股,不管交易量多少,至少單筆都要支付50或100港元等等的限制,相較於台股交易,海外的交易成本將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