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善」陳光標來台「感恩救濟之旅」(1/27~2/1)的行善事件發生,撻伐、羞辱聲有之,讚賞、呵護聲亦有之;事件過後,民眾爭相評論、媒體群攻炒作,就連政治人物抵擋不住「台灣社會福利問題」嚴重缺失的罪責高帽也反應極致,陳光標事件真可謂「橫燒」、「縱燒」不斷呀!陳光標此事件飽受官民重視,不無其道理,有人認為,高調行善,甚至假媒體之手是反行善真誠動機的假道德行為。然而,世風日衰的當下,有個行善的指標,教化世俗、標起清流,實有其深遠的教育意涵。若能摒棄狹隘民族意識之思維,除了現地散錢的「裸捐」與「面交」的粗糙技術問題之外,我實在看不出有多大該被尖酸指責與嚴苛撻伐之處。行善為何不該高調?我甚至認為結合媒體的行善作風,更能適切發揮道德散種的大化教育呢!這其中,最讓我感受良深的,是陳光標兒子在他已被教化告知「父親財富將在往生前就全數捐出」的思維下,受到媒體採訪時所道出「要作善二代、不作富二代」的一些真情話語,這樣的家庭思維教育,生長在幸福寶島台灣的我們,幾家能夠?另外,那天看了陳文茜對陳光標的專訪節目後,對陳光標家人不喜名牌、輕裝簡出的省儉行徑更多出一些肯定,對那套購置於大賣場850元人民幣西裝內所繡製的「富而有德」四字勵志語,更是感佩在心。其實,懂得行善之人大為有之,惟能夠切實做到者,幾人能夠?要一如陳光標的行善作風,沒有下列三項基本要件,根本是不可為也:「財富能力」、「真情動機」與「捨得胸懷」。多數人為求家庭溫飽而辛勤勞作,生活所得恐怕只能勉強餬口,當「財富能力」有限,行善便成空談;雖然M型社會窘起的這個年代,財富萬貫者亦大有人在,惟有了足夠的「財富能力」,又多少富者能夠抱持「真情動機」,為濟貧救世而行善布施;就算財富足夠且真情有之,即便受過良善的道德教育,能夠海海人生、視錢雲煙而能擁有「捨得胸懷」的,能有幾人?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是否具備此三項行善要件,若缺其之一,我則認為負面的撻伐羞辱之聲,就該少卻一些。當然,兩岸特殊的政情背景,陳光標的高調「裸捐」,很容易引起非議,5月份即將再來台善捐的他,或許應稍事「低調」行徑;現地散錢的「面交」粗糙技術,或可改以實物發放,或捐建照顧社會福利的大型項目,如此就能減少爭議,並散去民眾的金錢貪慾,更有機會妥適捐獻給予真需求、真急錢的真貧民。以上所述,不正符合著《理財周刊》「理財」再「理善」的經營理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