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理財行為模式,其實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但是過去華人父母忌諱跟孩子談錢,導致孩子長大後金錢觀念薄弱,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因此理財要從小教起。「理財」相當重要,一個人會不會理財,懂不懂得理財,是否具備理財的相關知識及技能,關係到他一生可支配財富有多少。很多人把信用卡當提款卡,不斷地刷卡買東西,結果導致個人信用破產,都是因為不懂理財所導致。如果2個人的工作所得都一樣,但是,一位懂得理財,適時地投資於報酬率20%的理財工具;而另一人則不懂得理財,就算不亂花錢,但是只存在銀行定存裡,領取每年約1%的利息,長久下來,兩個人的財富會很懸殊。台灣可以說理財知識相當發達,島民瘋股市的程度可謂世界前幾名,打開電視,有10多台電視台都在報導財經、股票訊息,在菜市場很多菜籃族的招呼語是「最近買哪一支?」但是,很弔詭的是,日前有媒體調查報導,發現台灣人有6成父母不給孩子零用錢,所有花費都是父母一手為孩子打點好,而有5成的父母不與孩子談論家庭經濟。須了解有工作才有錢賺或許父母想要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是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知道賺錢的辛苦,以及存錢的方法,甚至孩子不太懂得如何花錢,如何管理自己消費的欲望,使得孩子長大成人後,對金錢觀念薄弱,在理財技能上落後別人,甚至可能在財務上拖累自己也拖累家人。有趣的是,很多理財專家現在對於理財工具及知識相當專精,但是他們坦承在自己本身成長的過程中,那個年代的父母卻大多數沒有教導他們與理財有關的知識,但他們也都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盡早培養孩子理財的知識和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教育部決定,自今(2011)年起,將把金錢教育納入正式的課程範圍內,從小讓孩子瞭解賺錢、花錢、儲蓄、消費、投資的正確觀念。所謂教孩子理財,並不是教孩子如何投資賺錢,專家認為,過早讓孩子認識金融投資工具並不是好事,而是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包括學會「儲蓄」,學會「等待」,並讓他們知道金錢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必須工作才有錢賺。也有專家認為,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很辛苦,現在父母賺錢養孩子,將來孩子也有義務回饋父母。ING投信總經理毛昱文(Ashwin Mehta),是印度籍的專業經理人,他在理財方面很專精,自己也有2個小孩,1個4歲,1個7歲。他指出,教育孩子有理財的概念,可以分為3個階段,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是第1階段,應該要讓他們從小了解金錢的價值,知道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在這個階段,他會帶領孩子玩「大富翁」遊戲,讓孩子了解世界上金錢的運作。玩大富翁遊戲明白投資他的孩子因為年紀還小,因此目前都是處於這個階段,他自己使用的方法是設計一套「集點制度」,如果孩子能夠完成一件事(例如寫作業),就可以獲得一顆金色的星星貼在集點簿裡,等集滿一定數量的星星,可以換取獎品。孩子不僅是被動集點,也可以參與和父母討論集點的數目,如果父母的要求比較困難,必須多花一些時間才能完成時,可以跟父母商量增加星星的數目。毛昱文表示,這套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虛擬貨幣的概念,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起交換及取捨的觀念。另外,毛昱文也很推薦讓孩子從小玩大富翁遊戲,可以從遊戲中明白投資、置產是可以致富的,但是若不慎,做了錯誤的決定,也有可能破產,藉此讓孩子從小就認識現實生活中商業活動的運行。毛昱文說,他自己小時候就常玩這個遊戲,從中獲益匪淺,所以,他也常陪孩子玩,讓他們從小就有投資理財的觀念。當孩子成長到8、9歲左右,毛昱文說,就可以進入第2階段的理財教育,這個階段主要是教導孩子儲蓄的重要,他會給孩子零用錢,讓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如何花用。毛昱文說,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所使用的一個方法,他覺得很好,也會用在孩子的身上。買一個豬撲滿,扮演像是銀行的角色,如果孩子想要買某一樣東西,那麼當孩子自己投資一些錢在撲滿裡,父母同時也提撥同樣的一筆錢存入撲滿中,雖然零用錢並不多,但這樣可以鼓勵孩子有儲蓄的動機,藉此讓孩子明白,雖然錢很少,但是透過儲蓄,一年後可以擁有大錢。當孩子12歲時,就可進入第3階段的理財教育,這時可以實際帶孩子去銀行開戶,擁有自己的帳戶,同樣的,如果孩子存入100元,父母也會同樣再給他100元存入,不僅鼓勵孩子儲蓄,還可獲得銀行的利息,可以讓孩子了解投資的初步概念。寒暑假適度打工毛昱文說,以前父母只能帶孩子去銀行開戶頭,現在科技很發達,可以用網路完成很多事情,網路銀行現在很方便,建議父母可以善用網路,教導孩子了解投資的資訊及重要性,這個階段的觀念比較複雜,孩子需要有一定的數理能力才能了解。針對父母應不應該讓青少年在求學過程中打工,毛昱文的建議是贊成的,適度的打工可以讓孩子瞭解賺錢的辛苦,也可以在過程中與實際社會接軌,會改變孩子念書的態度,更可以由此了解社會要的是什麼,對於孩子調整人生及學習的目標會有幫助。不過,毛昱文也強調,對學生來講,讀書是最重要的,打工不應該影響到學業,他建議,學生可以在寒暑假打工,但是在上學期間應好好念書,父母還是應該要提供孩子適度的資源,不應給孩子太重的財務負擔。毛昱文在歐洲待過很長一段時間,他也看到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歐洲國家由於社會福利健全,學生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有補助,西方國家的父母較不為孩子的教育花費而憂慮,很多西方國家的孩子是自己打工或靠助學貸款支應學費。東方國家的父母,包括印度及台灣,都相當重視孩子的教育,也大都會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在這方面,東方國家父母通常比西方國家父母來得憂慮。毛昱文建議,父母在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時愈早開始愈好,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儲蓄險等商品,標榜為子女的教育基金作規劃,但毛昱文認為,不如選擇共同基金商品,因為相較於儲蓄險,共同基金的費用較低,成本較低,彈性較高。他建議可以採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讓這筆基金的投資有紀律,「紀律」在投資一事上,是相當重要的事。讓孩子參與教育基金規劃由於是子女的教育基金,因此宜選擇風險屬性不高的商品,可以固定收益及股票搭配作投資組合。以毛昱文自己為例,他決定將來要送2個兒子到美國深造,因此,他挑選以美元資產為主的投資組合,如果只選擇美國單一市場,風險較高,因此,選擇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組合,可以避免未來的匯率波動風險。毛昱文說,父母在為孩子規劃未來的教育基金時,最好邀請孩子一起參與意見。因為在理財上,很多人的觀念以為,把所有花費扣掉之後才是每月可以儲蓄投資的錢,但是毛昱文說,很多花費是「非必要性支出」,例如他太太想買一雙漂亮的高跟鞋,只是想滿足個人的欲望,這就是典型的非必要支出,應該是將必要支出及想要存多少錢都扣掉之後,剩下的才可以用作非必要支出。而有孩子的家庭裡,很多的非必要支出都是花在孩子的身上。當父母設定好孩子將來的教育目標(如出國留學)之後,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規劃,那麼當孩子想要買什麼非必要的東西時,可以提醒他,為了他將來的教育基金,這筆錢當省則省。一方面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欲望,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有責任感。大企業家的童年美國商業鉅子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他的祖父每周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周末就檢查這10美分有沒有增加,迫使他從小就到街頭賣報紙,養成勞動賺錢的習慣。「股神」巴菲特6歲時,用2毛5分錢買了6罐可口可樂,再以每罐5分錢賣給度假的遊客。投資大師羅傑斯5歲時,在棒球場上撿空瓶賺錢,也向隔壁老太太學習烤花生;6歲時,他向父親借了100美元,購買一台花生烘烤機,在少棒比賽中販賣飲料和花生,5年後還清欠款,留下烘烤機,並在銀行戶頭裡存了1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