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保險業為了加強競爭力,推出的儲蓄險報酬都比銀行的定存利率還要高,因此有所謂「買保單抗通膨」的行銷話術。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從國外回台探親的張太太跟著鄰居陳媽媽一起逛大賣場,本想買些零嘴、水果回去孝敬婆婆,沒想到卻演變成一場「驚異」之旅?…「什麼!從小吃到大的餅乾現在一包要30元,況且摸起來裡頭也沒裝滿;還有這個白吐司,才半條而已,竟然就要40元;還有這一瓶鮮奶,雖然已經特價,但也是要72元,怎麼台灣的物價漲這麼快啊!嚇死我了!」張太太說。在一旁的陳媽媽氣定神閒地說:「張太太,你別大驚小怪啦!有空帶你走一趟傳統市場,你會發現,不只是雞鴨魚肉漲翻天,就連菜市場的衣服也都跟著漲價,以前帶1000元就可以買好一個星期的菜,現在走一趟菜市場,沒有三千元是買不齊的。」想要買點便宜貨,貪小便宜結果是可能買到黑心廠商的東西,你敢吃或敢穿嗎?物價指數 創15個來月新高張太太跟陳媽媽你一言我一語,道盡台灣小市民的心聲,重點是,物價跟薪水像是在拔河,一邊一直漲(物價),一邊一直跌(薪水),等於手中的鈔票愈來愈薄,怎麼辦啊?只好努力不要成為月光族,每個月多攢一點錢拿去投資,看能不能「戰勝通貨膨脹」!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66%,創下近15個月以來新高。各類產品中,漲幅最明顯的就屬油料費、水產品、藥品與保健食品,漲幅分別為7.9%、7.62%與6.85%,而穀物漲幅也有4.41%,而因應端午節民眾包粽的需求,糯米漲幅最高,達15.85%,而雞肉類,也與供應量有關,漲幅有6.15%(見附圖)。或許大家對「CPI年增1.66%」的數字會比較無感,但若舉個例子來看,相信小市民會相當有體悟!以原本每月6萬元的家庭開銷來看,現在要多增加996元的支出,整體開銷逼近6.1萬元;這個比較基礎,是與去年5月、購買相同品質商品相比而來的結果。 儘管官員一再強調「物價仍屬溫和成長範圍」,但上漲項目,多屬於油料費、食品類,且漲幅相當明顯,這些都是民眾一定會購買或經常購買的品項,因此對於5月的物價漲幅,多數人都「心有戚戚焉」。儲蓄險宣告利率勝定存物價一直漲,而且食品、衣著類這些跟小市民息息相關的品項還帶頭漲,既然老闆不肯加薪,只好努力多存點錢、進場投資,看看投資工具的報酬率能不能超越物價上漲的速度,彌補荷包失血的不足。先來看看最保守的銀行定存吧!很多婆婆媽媽們最喜歡定存,因為風險最低,除非銀行倒了,否則錢一定拿得回來,但也因為風險低,報酬也低,以台灣銀行1年期的定存利率來看,存一年的利息也不過1.275%,存500萬元以上利息更低,只有0.47%,銀行擺明了不希望收那麼多的現金。相較於物價指數1.66%的漲幅,1年期定存1.275%根本不夠看,等於把錢放在銀行,通通被物價指數吃光光。相較於保守的銀行定存族,投資態度上偏向保守穩健的投資人,多少都有將資金配置在「儲蓄險」上,因為買儲蓄險可以節稅、有保險公司掛保證、利息又比銀行定存高,看起來是個可以打敗通膨的投資工具。這就是所謂的「抗通膨保單」,代表保單的報酬打敗通膨指數,以最新公布的標準來看,接近2%的水準就能夠被市場接受。多數人都把儲蓄險看做「高報酬、低風險」的投資商品,認為保單的「宣告利率」就是利息,因此以新台幣計價的保單來看,宣告利率最高有2.25%,皆高於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以及物價上漲的指數。外幣保單的宣告利率更高,以澳幣計價的養老險最高可達4.5%,聽起來真的很誘人,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外幣保單有匯率風險詠倡保險經紀人李文洋總經理表示,保險的功能基本上就是提供風險保障,不應該全部都當做儲蓄商品,「應該解釋為現行可以抗通膨的商品中,風險最小、獲利最明確的理財產品,一般不論是基金、股票雖然獲利都有想像空間,但是本金都有波動風險。保險只要不中途解約,基本上本金不會損失。」舉例來說,A客戶投入100萬元資金,最後獲利50%,變成150萬元,投入150萬元,獲利50%變成225萬元;投入225萬元,賠了50%變成112.5萬元,112.5萬元賠了50%變成56.25萬元。本金虧了43.75萬元,但名目投資報酬率卻為0。「不要被數字騙了,這就是投資報酬率的迷思。」李文洋說。 就算外幣保單預定利率較高,但其實都隱藏了未來匯率波動的風險。因為保險公司計算匯率避險成本大約是1%到1.5%,所以合理推估保險公司預估未來幣別波動將吃掉整體利潤的1~1.5%甚至更高。自己計算報酬率所謂預定利率,指的是保險公司以這張保單所收取保費,預計未來投資會得到的投資報酬率,保險公司將這個投資報酬率折現回保戶保費,所以預定利率愈高,理論上應繳的保費愈少。 但預定利率只是保險公司「預定」的利率,並不等同於客戶購買保單的實際投資報酬率,因為保險公司設計預定利率時,還會把佣金以及公司行政作業成本計算進去。「客戶算實際投報率時,基本上永遠無法達到預定利率水準,最多放長期的話有機會趨近於預定利率。」保險達人蘇桔明說。理財規劃顧問CFP葉大經建議,客戶應該以實際的投資報酬率來檢視,也就是看客戶購買保單預計存放的年限,用解約金以及已經領取的生存金與總繳保費來相比,計算年化複利報酬率,才是真正的客戶報酬率。因為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是以長期資產配置為主,所以假設這些保單是20年期以後客戶才會陸續解約,保險公司就可以將資金放在長期債券與相對獲利性高且穩健的投資工具。 不要被數字誤導反之,若是短年期保單,因為擔心客戶隨時會來解約,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就相對保守,保留部分現金與投資短期債券,能給客戶的報酬率也比較低。前面說了這麼多有關「數字」,其實只是凸顯出一般民眾在購買這類強調「抗通膨保單」時要注意的地方,不要被「數字」誤導。某保險公司內部人員透露,就是因為台灣人買保險,喜歡跟銀行定存利率比較,只要強打「打敗定存」幾乎就能賣得嚇嚇叫,因此連銀行理專也來搶壽險業務員地盤,根據台新銀行與中國信託的統計,從去(2010)年下半年開始,儲蓄險每一季的新契約保單收入都超過百億元。「但陸續有些銀行的客戶發現,這些強調『打敗定存』的儲蓄險,繳費期滿的報酬率比銀行一年期定存還低,中途後悔要解約竟然要損失大筆的解約金,但銀行通路為什麼還是一直在推銷?因為保險公司給的佣金比較高,以6年期的儲蓄險來看,第一年的報酬率比銀行1年期定存還低,因為保險公司光是佣金支出就達26%,一般只有5~8%。」結論是,買保單的確可以抗通膨,因為現行的保單報酬的確是高於消費者物價指數,不過回歸基本面來看,保險講求的人生保障,應該先把保障做足,包括壽險、醫療險、意外險等等,再來考慮用儲蓄險作為投資工具的一環,且比重不宜過高,一般建議不超過資產配置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