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前景卻愈來愈混沌,想要守得雲開見月明,必須具備應變的能力。藍新仁,就是在變動中淬煉出的贏家。藍新仁現職:台新投信總經理學歷:台灣大學EMBA、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經歷:台新投信投資長、德盛安聯投信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日盛投信策略投資處副總經理、台証證券衍生性商品部副理2000年,是一個關鍵年,華爾街股市由牛市轉為熊市,年底結算,道瓊指數下跌至10786.85點作收,全年跌幅為6.18%,是自1981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科技股雲集的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收在2470.52點,全年跌幅達39.29%,為該指數自1971年以來最大的跌幅。危機就是轉機2000年2月,台股站上萬點大關,10月,跌破5000點,之後台股未再與萬點重逢。就在這一年,台新投信總經理藍新仁接下了基金經理人的重責大任,也是他惡夢的開始。第一次操盤基金,屬性是科技基金,本是順應潮流,在科技股當紅的時代,預期可創造高績效,但時間點是在2000年,外在的環境讓他面臨極大的考驗,「遇到科技泡沫化,所有科技股都大跌。」再因為當時基金不能投資避險商品,又有持股水位的規定,不能減碼,無奈中只能做持股的轉換,「做得非常辛苦」,用失眠換來的代價,是在隔年2001年1月3日Fed(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宣布降息、股市大漲後,藍新仁操盤的科技基金績效第1名,這時他才總算鬆了口氣,惡夢結束。往前再看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時藍新仁擔任研究部門主管,金融業處於相當惡劣的環境中,他面對的是裁員的問題,「都是一起工作的夥伴,要做這件事很不容易,我只能從其中挑出表現績效較差的,然後明白告知公司現今的處境,很不願意,但必須完成公司交付的工作。」精兵制是藍新仁在這次事件中所學習到的經驗,不管業務如何擴充,他在人力上都做了最精簡的安排,隨時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作準備。2008年的金融海嘯,藍新仁自稱很幸運地因為當時「休息」,不在職場上,躲過了一場很不容易應付的災難。職場導師 引領攻頂2009年,藍新仁再回職場,進入台新投信,全是因為「林克孝」(編註:台新金控總經理,2011年8月10日登山墜谷身亡,享年52歲)。「博士(藍新仁對林克孝的習慣稱呼)一直是我的老闆,他影響了我很多。當年我在台証的時候,曾經因為一些問題,詢問他上面的想法如何,他告訴我:『新仁,沒有上面,只有你,你就是上面,你打算怎麼做?』」這句話深刻影響了藍新仁的領導方式。當林克孝邀請他加入台新投信時,他洋洋灑灑地寫了70頁的營運計畫,告訴老闆,他藍新仁打算怎麼做,而不是公司「希望」他怎麼做。如今這些計畫在兩年多的時間已經付諸實現。藍新仁說:「我總算沒有對不起博士。」藍新仁也喜歡爬山,當年跟著林克孝攻頂,「但是他的境界更高,攻頂已經不能滿足他了。」儘管林克孝在他最愛的山中逝去,但是他的精神依舊影響著藍新仁。現在股災是金融海嘯餘震「現在同仁會來問我:總經理,這件事你的想法如何?我也會回答他:你告訴我你的想法是什麼?你打算怎麼做?」現在,藍新仁要再面對的是跟之前截然不同的經濟問題。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問題並沒有獲得根本的解決。藍新仁認為,歐美的問題非常嚴重,他舉地震為例,「2008的金融海嘯就像是9級強震,現在就像是7級餘震,有些建築物當時沒有倒,但是結構已經被破壞了,現在只要發生比較強的餘震,就會倒塌。而這些搖搖欲墜的建築物有多少,現在的問題就有多嚴重。」從近日出爐的各國下修的經濟成長率來看,情況非常不樂觀,藍新仁說:「以歐美情況來看,已經沒有政府支出的能力,必須削減政府支出才能再舉債。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去刺激經濟,到現在方法已經用罄,利率往下空間有限,政府支出受到限制。未來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已經不容易,只能透過民間投資與消費來刺激成長。」經濟復甦 看好大陸但很重要的關鍵是,民間投資與消費的力道有多強?「就消費來講,要看民眾的消費是否會增加?失業率是否會降?金融市場要好,大家的消費能力才會好,但現在看,股市如此循環下跌,民眾財富縮水,一定會影響消費,就會影響到經濟,成為惡性循環,股市連環下挫,經濟成長的火種會被撲滅。」因此他研判,歐美的復甦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要看新興市場。而在新興市場中,他最看好的是中國大陸。「現在要看的是中國大陸內需。當然,中國大陸有其存在的問題,例如通膨,但相較起美國,在貨幣與財政政策上還有較大的空間可以調整。」中國大陸經濟8%以上的高成長率,是國營企業打造出來的成果,在十二五規劃中,「國退民進」,將以其13億人口為根基,推動經濟成長。後PC時代 產業轉型藍新仁強調中國大陸內需的重要,他舉黃金與酒為例,「現在金價一路上漲,頻創新高,但投資黃金有一、二十年經驗的投資人就知道,黃金曾經如何慘跌過,但現在看中國大陸的白酒市場,似乎一路向前,沒有下跌的跡象。從台灣要投資中國大陸市場,要看的是真正的內需,而非只是中國概念股。」從國際再回頭看台股投資,藍新仁認為,台股已經不能自外於全球,歐美股市打個噴嚏,台股就會重感冒。「現在的台股大跌,反映的只是歐美的問題,台灣的問題還沒真正浮現。」藍新仁認為,台灣過去的產業大多倚重在PC,一旦PC產業出現重大變革,受創情況就會很嚴重。在後PC時代,台灣的產業該如何走出新的格局?「投資人必須尋找利基型產業,例如文創、觀光、醫療。但這些絕對不會是像過去一樣大型的投資。」藍新仁舉例,國片現在的賣座已經不同於前,有愈來愈好的跡象,甚或超越洋片,大型企業也較願意投資。「但比起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印度的寶萊塢,台灣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以期待。」藍新仁認為台灣的好山好水,觀光產業也會有所發展,另外,台灣的醫療環境與技術也具備相當高的國際水準,在發展醫療觀光的這一塊可有所期待,雖然比起過去撐起台灣經濟奇蹟一片天的高科技產業,這些剛萌芽的新契機像是小巫見大巫,但卻也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所在。過去台灣科技產業獨大的情況已不復見,投資人的思維也必須改變。藍新仁認為台灣投資人還有一個錯誤的投資觀念也要改變,那就是:汰強留弱,當股市上漲時,會將賺錢的股票賣掉,當股市下滑時,卻不會做好停損。「這是一個成本觀念的迷思,認為不賣出就不會有損失,卻沒意識到資產已經縮水了。」藍新仁建議應該以資產的觀念來看待投資,當股市一路下滑時,就必須做保全資產的規劃。在景氣前景未明之前,建議投資人持有較高比例的現金以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