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 活水顧問公司執行長、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祕書、專業書籍導讀人(作家採訪與書評撰述),為華人地區最資深的書評播客學歷:輔仁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經歷:行銷業務與教育訓練十年以上經驗部落格:http://forbooks.pixnet.net/blog任何類型的書籍都有特定的鋪陳邏輯,好處是當某特定類型的閱讀量足夠時,閱讀與吸收的速度會飛快成長,對於一本書的優劣也能立即判別出來。但壞處就是品評文字會漸漸成為一種反射式的習慣,往往在尚未認清自己的習慣也可能是種偏見的情況下,錯過了好書好文好觀點。對於習慣閱讀財經書籍的朋友來說,《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像是一本歸在文學類的散文集;而對於文學愛好者而言,它則比較傾向非文學類的財經論述。封底裡的一段文字,已經把本書的論點告訴讀者:且看陳文茜抽絲剝繭,大膽揭露看似繁榮的歐陸經濟體質是如何虛幻的一場假象;細密檢視每場經濟會議所帶來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每位當權人物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決策是如何平息災難或是挑起禍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民,是如何無法逃避這場正在上演的恐怖災難劇。經濟衰頹 青春殞落我想散文的呈現,可以使原本對於這些國際經濟大事一無所知或是毫無興趣的人,有了一個溫柔的接觸點。然而對於本來對國際財經事件就不陌生的朋友,文學的鋪排可以讓人理解,一切風暴與議題的背後,涉及的並不是冰冷無情的數字,而是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人。這些人指的是你的親友或子女,更有可能就是你正在或即將要面臨的處境。文學讓歐債危機從占據時間與篇幅都不大的新聞事件,變成關係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筆收支,甚至是每一口呼吸的空氣,而這個風暴透過文字,將原本存在於想像中的衝擊,成了傷害人們生存基本權利的具體疼痛。讓我舉幾個例子。〈地球上青春的眼淚〉,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完成時間是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談的是青年失業的問題。不知道大家對於青年失業有什麼看法?認為這是一群無病呻吟草莓族的問題?說這些小朋友不負責任?在指責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現在二十多歲年輕人的出生背景。他們在九○年代出生,從今日看來,這時代是泡沫前的假性繁榮,所以他們過著富裕的童年,這不是他們要求的。當他們出社會,從二○○八年開始,一連串的金融風暴讓他們就業困難,必須忍受「22K」的待遇,這些災禍也不是他們造成的。這些年輕人卻要承擔所有的苦果,直到一切風平浪靜、繁榮再臨,可能過了十年或二十年??。可悲的是,這些人屆時已經不再是「年輕人」了,他們極有可能成為永久失業的一代。陳文茜在文中以台灣、希臘與中國各一年輕人為例,點出當事人的無奈與悲哀,幽幽地說到:「年輕本是一個人生命最大的本錢,現在它的意義等同於『無經驗』、『無產值』,青春與空白劃上等號,青春成了詛咒。」歐債危機 全球風暴 再談〈我們是否逃不過二次衰退?〉與〈德國啟示錄〉,討論西方民主選舉對財經決策的影響。「如果民主體制的前提是把國家的政策大權交給大眾,而多數公民並沒有興趣或能力理解深奧且長遠的經濟理論??無論我們如何篤信民主仍是人類至今最好的治理機制,當經濟治理碰上了選舉,努力往往會功虧一簣。」這段話點出了全世界普遍以西方民主為政治意識下,所產生各種短視近利的財經決策背後的原因。對照於德國國會在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的決策,當時有高達七六%的民意反對出資挹注歐洲金融穩定方案,但投票結果違反了民意,德國眾議院以五二三票對八十五票通過。這是德國給我們的啟示,如果依循當時的民意,勢必造成歐元區的瓦解,其中以希臘為主的歐債,只有三分之一屬希臘持有,另外的三分之二分散於法德美三國。一旦希臘倒債,所造成的連鎖反應絕對超過雷曼兄弟的數倍規模。我想這是多數的一般選民,不會也不想了解的,但,倘若全球經濟體系瓦解,「選民」這個身分還會存在嗎?文學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提供答案,而是藉由提出問題喚醒麻木的群眾。如果你對於世界所發生的事仍然無感,《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會讓你醒過來的。